护理专业群“全生命周期”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贾媛 何庆莉[摘 要]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与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传统护理课程体系越来越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照护需求,护理专业群教学改革迫在眉睫。针对护理专业群“全生命周期”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开展了研究,采用调查分析与经验借鉴的方法,深入剖析护理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现状。研究结果显示,当前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设计缺乏系统性、教学方法融合不足、师资队伍不匹配、考核评价不全面等。基于此,提出构建护理专业群“全生命周期”模块化课程体系需从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推进校企合作、组建专业师资团队方面着手,以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推动护理教育发展。
[关 键 词] 护理专业群;“全生命周期”;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7-0085-04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的健康需求日益多元化,这使护理专业群教学改革变得极为迫切。同时,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对护理服务的深度与广度提出了新挑战。传统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如课程体系建设缺乏系统性、教学方法与“全生命周期”理论融合不足等,无法充分满足“全生命周期”健康照护的需求。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升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针对护理专业群“全生命周期”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展开了研究。通过深入剖析现状,借鉴现有的先进经验,探究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路径,旨在优化教学模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护理人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大众的健康需求,进而推动护理教育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二、护理专业群及“全生命周期”模块化课程体系概念简介
(一)护理专业群
护理专业群指的是以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的护理专业为核心,由若干个与护理相关、“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及教学资源共享”的专业组成的集合。比如,在一些职业院校内,将护理专业作为核心,联合助产、老年护理、康复护理等专业形成护理专业群。此类专业群的建设模式可打破传统专业之间存在的壁垒,实现资源的融合与共享,有助于培养复合型的护理人才。从就业岗位的角度来说,护理专业群包括众多领域。护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在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助产专业的毕业生则专注于孕产妇的护理与助产服务;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可满足老年人群体的健康需求,提供老年疾病的护理、康复照护等服务;康复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则侧重于帮助患者恢复机体功能,在康复机构、疗养院等机构发挥重要作用。
(二)“全生命周期”模块化课程体系
“全生命周期”模块化课程体系属于一种新型的课程设计模式,其把人的生命周期从孕育至临终划分为若干阶段,并结合各个阶段的健康需求与护理特点构建相对应的课程模块。这种体系旨在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护理知识与技能,以此满足不同人群在“全生命周期”中的健康照护需求。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根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点,分别设置个性化的课程内容。比如,在妊娠期与新生儿期,设置母婴护理课程,包括孕产妇保健、分娩护理、新生儿护理等知识和技能;在老年期,重点设置老年护理、老年康复等课程,以应对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需求[1]。
三、护理专业群“全生命周期”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重要价值
(一)适应社会人口结构变化,满足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
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口结构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截至2023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969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1.1%,老龄化进程呈现不断加速的趋势。与此同时,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也不再局限于疾病的治疗,而是涵盖了“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护理专业群“全生命周期”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关键举措。在传统护理教育过程中,课程设置大多侧重于疾病的护理,对不同生命阶段特殊性的健康需求关注不够。而新的课程体系可以针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从孕育生命的妊娠期,到婴幼儿、青少年的成长发育阶段,再到中老年的健康维护与疾病管理以及临终关怀,可提供全面且系统的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比如,在老年护理模块,学生可以学习老年常见疾病的预防、康复护理及老年人的心理关怀等知识,以此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护理挑战;在母婴护理模块中,必须关注孕产妇与新生儿的护理要点,涵盖孕期保健、分娩护理、产后康复与新生儿的护理等方面的内容,全面保证母婴的健康。
(二)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增强职业竞争力
目前,护理人才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同时也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全生命周期”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利于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让他们能够在就业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一方面,模块化课程体系可打破传统课程的学科界限,将相关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机整合。比如,在基础医学课程中,不再是生理学、解剖学等学科的简单堆砌,而是结合护理实践需求进行重新组合,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人体结构与功能在各个生命阶段的变化及其对护理的影响,从而构建起全面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设置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如模拟操作、临床实习等,使学生可以在各个模块的学习中逐渐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根据统计,通过实践教学强化的学生,在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中的通过率比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提高了30%左右。另外,这种课程体系还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在课程中融入沟通技巧、职业素养等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职业责任感,让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拥有优良的职业素养,从而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护理行业的发展需求。
(三)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教学效率
在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全生命周期”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则有利于教学资源配置的优化。传统的护理课程体系通常存在课程内容重复、教学资源分散等多种问题。比如,在不同课程中可能会多次涉及同一种基础医学知识,致使教学资源严重浪费。而模块化课程体系可有效整合课程内容,防止重复教学,让教学资源可以集中投入关键知识点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上。比如,某职业院校在开展模块化课程改革以后,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课时缩减了20%左右,但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却有明显的提升。而且模块化课程体系能够结合各个模块的特点与需求,科学分配教学设备、实训场地等资源。比如,在临床护理模块中,可加大对护理操作实训设备、模拟病房的投入;在健康管理模块,则侧重于健康评估设备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配置。这种资源的配置模式可以显著提升资源的利用率,让教学活动可以高效、有序地开展,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资源支持[2]。
四、护理专业群“全生命周期”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计缺乏系统性
目前,护理专业群课程体系在设计上并未充分体现“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系统性整合。
从横向来看,各个课程模块之间明显缺乏极强的衔接和协同。比如,通过对一些院校开展调研发现,基础医学课程和专业护理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基础医学知识难以充分贯穿护理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的融合度不够,从而使学生在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护理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点。
从纵向来看,各个阶段的课程内容之间存在重复或脱节等情况。一方面,不同学期或学年所安排的课程在知识点方面存在明显的重复。比如,有的院校的内科护理学与外科护理学在不同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会重复讲授一些疾病护理内容,严重浪费教学资源。相关调研数据显示,某些院校的内科护理学与外科护理学中均会涉及关于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内容,其重复率高达30%。另一方面,课程内容的进阶性不明显,前期课程无法为后期课程提供有力支撑。例如,在学生尚未深入掌握基础护理技能时,过早开展复杂的专科护理课程,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吃力,严重影响学习效果[3]。
(二)教学方法与“全生命周期”理念的融合不足
就教学方法来说,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学方法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融合度较低。一些院校在护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教师讲解为主,课堂互动性欠佳,对学生独立学习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全生命周期”护理模块化课程强调,结合各阶段人群的特点提供针对性护理服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能够体现“全生命周期”理论的教学方法应用不够广泛。统计数据显示,只有30%左右的院校在教学中经常运用案例教育法,并且案例的选取与设计会充分涵盖“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护理场景。
除此之外,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结合度不足。护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然而,现阶段部分院校的实践教学往往滞后于理论教学,或者实践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脱节。学生在参加实践操作时,难以很好地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无法达到“全生命周期”护理所强调的知识与技能的相互融合。比如,在社区护理实践活动中,学生未能充分运用课堂上所学的预防保健知识,为社区居民提供科学的健康管理服务,这严重制约了学生“全生命周期”护理能力的提高[4]。
(三)师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全生命周期”护理教学的需求
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但是,目前护理专业群师资队伍在结构与能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充分满足“全生命周期”护理教学的需求。从师资结构来看,一些教师的专业背景过于单一,缺乏跨学科知识结构。“全生命周期”护理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包括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但是,许多教师仅在护理专业领域有深入研究,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有限,很难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全面、深入的跨学科知识的讲解。在教学能力方面,很多教师缺乏对“全生命周期”护理理论的深入理解,且实践经验不足。在实际教学时,他们无法把“全生命周期”理论贯穿于课程教学中,难以引导学生树立整体护理的观念。同时,由于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对社区护理、康复护理等领域的实际工作不够了解全面,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难以向学生传授实际护理工作中的新理念与新技能[5]。
(四)考核评价体系无法全面评估学生“全生命周期”护理能力
当前的护理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部分实践技能进行考核,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全生命周期”护理方面的综合能力。传统的考试方式一般以“闭卷笔试”为主,注重考查学生对护理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对学生在具体护理情境中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人群的护理评估与干预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不足。考核评价指标缺乏全面性与精细化,并未对学生的“全生命周期”的护理能力实施全过程化的评价。一般只重视学生在某个特定阶段或某一门课程结束后的表现,从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成长以及能力提升情况。比如,在对学生护理操作技能进行考核时,只着重考量操作流程的准确性,并未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与患者的沟通情况、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关注等方面[6]展开全面评估。
五、护理专业群“全生命周期”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一)优化课程结构,体现“全生命周期”理念
根据“全生命周期”理念,院校应系统梳理并融合护理专业群课程,构建起从基础到进阶、涵盖生命各个阶段的课程框架。具体可将课程划分成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拓展课程等不同层次的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包括人文社科知识、计算机技能等。专业基础课程着重构建护理学科的基础知识体系,如解剖学生、生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聚焦各护理专业方向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如外科护理、内科护理等。拓展课程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路径,如老年护理特色课程、康复护理技能培训等,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职业发展需求。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要确保各模块之间循序渐进、有机衔接,体现从出生到老年的全生命周期中健康维护与疾病护理知识的连续性,助力学生构建起“全生命周期”的护理思维模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