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秦国庆

[摘           要]  新时期,高职院校在开设既定课程的基础上,深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举措能持续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精确找准两者融合的切入点。授课教师需从努力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合理选取传统文化内容与讲授课程兼容、建立健全考评体系等方面发力,推动传统文化在高职课程教学中实现有效融合,进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养,助力学校内涵建设,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    键   词]  新时期;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改革;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5)07-0117-04

高职院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在新时期更是肩负着“立德树人”重任,要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难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要聚焦学生的成长、成才,灵活把握课堂,通过多种举措创新教学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改革全过程,成为课程思政育人的首选。然而,如何巧妙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无论是科任教师还是学生都存在诸多疑问。教师要合理选择与学生专业兼容的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作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延伸;学生则要自觉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人文素养,拓宽文化视野,这也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强大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壮大发展、走向繁荣昌盛的奥秘所在[1],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滋养着国人的精神世界。鉴于此,高职院校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关键问题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刚需”,更是行之有效的育人“良方”。要在现有课程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课程开设比例,努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与时俱进,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增强文化自信,减少对外来文化的追捧。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的时代价值

伟大祖国拥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在这漫长岁月中创造出的灿烂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例如,司马迁创作《史记》,旨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通过探究历史变革,总结出大一统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意义,实现了以古为鉴、服务当下的目的;“岳母刺字”的典故,生动诠释了爱国主义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儒家的教育目标和政治理念;“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则激励着青年一代要勇做先锋,敢于担当重任,承载重托,彰显青春担当,展现时代风采。在新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除了传授学生必备的专业技术技能,更要创新传承历代先贤的集体历史记忆,帮助广大青年学子深刻认识自身在新时期应承担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人文精神,具有极高的价值引领和思维辨别能力。借助课堂教学这一文化育人的主阵地实现价值传递,能够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与传承过程中成长、成才。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深度融入传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改革中的创造性转化和系统性融入,不仅能丰富课程内容,还能增强课程教学的活力,不断提升和完善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与道德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进而增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实效性[2]。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将立德、立功、立言、立信视为人生信条,并为之奋斗终生,其中“立德”最为关键。“德”涵盖了自古以来诸多美好的德行,如仁义、恭敬、谦和、善良等,凝聚着中国古人对个人品行、修养和为人处世的思考与表达,是当下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重要的文化育人资源。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定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各专业学科间的融合,深入挖掘与专业学科相关的传统文化育人元素,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使他们积极践行,不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的必要条件

进入新时期,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认知。在社会思潮交流、交融、交锋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其中,导致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出现文化自信缺失现象,且这种现象有逐渐加重的趋势[3],部分学生的“三观”也出现偏差,甚至有人因心理失衡而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行为。因此,高职院校在融入传统文化时,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成为文明传承的接班人,勇当文化自信的引领者,传播中国好声音。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4]。就大学生的成长实际而言,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他们对传统文化虽有一定认知,但普遍存在了解不多、学习不深的问题。部分学生认为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素养、找到好工作才是重中之重,至于传统文化,特别是当地的“非遗”文化,无论是外在表现还是内在文化内涵,他们不仅了解甚少,甚至不愿意去学习,觉得这些文化“土里土气”。这也间接导致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陷入困境。

新时期,高职院校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提高人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塑造高尚品格、坚定理想信念[5]。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一方面由于自身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另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开设相关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在遵循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特色文化进课堂,先后开设了陕北文化概论、陕北民歌赏析、陕北民间说唱文学、榆林市情等文化素养课程,将地方文化融入课堂,用传统文化的精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当地丰富的“非遗”文化,努力实现课程教学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这不仅引导当代大学生提高自身专业技能,还有效加快学生参与社会建设和地方民俗文化传承的步伐[6],为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尝试,也为兄弟院校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的融合提供了借鉴。

三、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教学的切入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儒家文化占据主体地位,其覆盖范围广泛,影响力持久。总体而言,儒家经典文化涵盖“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内容,备受历代先贤尊崇。在新时期,高职院校教师需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精心遴选讲授内容,巧妙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例如,在探讨传统文化中“礼”的内容时,《论语》中有言:“人而不仁,如礼何?”孔子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这与当今“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不谋而合,能够有效促使学生实现思想的时空碰撞。类似这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一致的优秀文化元素,可让学生全面感受文化的传承,以此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抓好课堂教学,努力达成“授好业”“传好道”的育人目标。

新时期,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应更加注重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贯穿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合力,这也是高职院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倘若国家、社会乃至个人都不遵循“礼法”,就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出现诸如“各人自扫门前雪”“扶不扶”“救不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会出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现象。因此,讲究“礼法”“礼数”对于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价值。

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中,要进一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中“礼”的内涵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探讨他们关注的社会热点以及国际动向等时政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7],帮助学生打破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与成长成才之间的壁垒,进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授课教师面对学生时,要熟悉掌握选用教材的知识体系,全面引导高职学生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行动、从学习到示范、从客体到主体的转变[8]。灵活地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做到润物无声、以文化人。针对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的切入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课程合理构建,助力文化自信。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社会与时代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驱动力。坚定文化自信,结合现实实践、时代主题和发展任务,积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9],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基石。这不仅要让学生具备新时代“大国工匠”精神,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等,确保育人方向不偏;还要创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大学生不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者,更要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授课教师应结合当下浮躁的社会现实,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解读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深入品味经典作品,激发学生内心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感受古人“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激情,体会诗句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还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高洁自许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唤醒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认同感,使其认识到自己在新时期所承担的历史责任,从而自觉投身于学好专业技术技能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

二是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同向同行。单纯培养高技能的职业教育是不完整的。新时期,高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高技能”,还要培养其“高素质”,让平凡的人生绽放不平凡的光彩。当前,不少高职院校依然存在轻视素质教育、注重技能培养的现象。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学生只专注于专业技能学习,在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方面存在短板。特别是参加工作后,多数学生具备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但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欠缺,导致团队协作创新能力不足、工作执行力差、责任心不强。因此,教师要推动技术技能和人文素养同步提升。以学习《颜氏家训》教子篇为例,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如何在当下学有所想、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未来如何学以致用、学用相长。通过分角色诵读,让学生分享情感体验,进而领悟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使其成为新时期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课堂教学中,深入解读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体会古人“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思想境界,感悟传统文化中“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庄矣”的精神,进而以“大国工匠”为奋斗目标,树立“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三是传统文化滋养学生职业素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导致社会失信现象屡见不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经济和就业择业等方面。在新时期,高职院校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专业技术技能,还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教导学生发扬仁爱、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培养他们诚信、善良等品质,引导学生领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牢固树立社会责任感、时代幸福感和历史使命感,引导学生争当理想追梦人,争做文化传承人,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积极与不良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秉持诚信理念,为时代立言、立信,以实际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课程教学途径

(一)教师努力提升自身文化修养

高职院校应从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入手。在新时期,高校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崇高的道德情操。高校可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师资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

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不仅要熟练掌握学科专业理论与技能,还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主动学习、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底蕴,丰富知识储备。结合所教学科知识深入探究,做好学情分析、备课、授课等环节,将传统文化育人元素与课程教学设计巧妙融合,深度挖掘新时期所倡导的“工匠精神”与“文不按古,匠心独妙”“神圣工巧,辈出天造”等文化元素,释放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功效。全面推广多媒体教学方法,图文并茂地植入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在课程的情感体验中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思政的知行合一,构建文化育人新模式,在“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实现“传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