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及健康中国背景下对接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2+1+1”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作者: 王丹 王雪 蒲永莉 谢桂英

[摘           要]  “2+1+1”教学模式是基于教育信息化及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背景,对接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在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的改革探索。其将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从入学到首次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三个阶段,即“2”年在校闭环式信息化教学、“1”年校外开放式信息化学习和“1”年毕业后对接式信息化帮扶。该改革探索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为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助力。

[关    键   词]  教育信息化;健康中国;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08-0110-04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教育的全部环节实现数字化,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较大进展,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显著提升,高职专科医学教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1]。同时,我国正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对医学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适时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既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保障[2]。

对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一年需参加行业准入考试,即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这是评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考试通过后方可申请医师执业注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既是检验和衡量各医学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又是各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对健康的需求,贯彻教育信息化方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成为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新课题[3-4]。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以信息化教学改革为主要手段,对接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要求,探索实施了“2+1+1”教学模式改革。

一、“2+1+1”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背景

(一)“2+1+1”模式

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制为3年,其中2年在校学习,1年进入实习基地开展毕业实习,毕业参加临床工作1年后即有资格申请参加国家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因此,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入学到首次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至少需要4年时间,可将其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在校学习、实习、毕业后学习,其时间分别为2年、1年和1年,在每个阶段均采取信息化教学模式,即“2+1+1”模式。

(二)信息化教学

信息化教学相对传统教学,能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和资源、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激活教师的创造力,提升教学效果。

1.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相比传统的教学手段,信息化教学可利用多媒体、互动软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呈现生动、形象、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直观、图像化的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对于医学来说,有大量的人体解剖、生理知识以及临床实践操作,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在学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仅凭非信息化教学很难保证学习效果。而通过多媒体技术,将临床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点制作成动画、视频、虚拟仿真等教学资源,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并快速理解相关知识,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主动性更高,学习效果也更理想。

2.有助于学生自主、泛在、反复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仅通过课堂讲授知识,教学过程无重现,学生如果在课堂上无法完全掌握教学内容,课后学习难度较大。信息化教学模式下,通过在线学习资源的推送,学生可以不受学习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对于学习重点和难点,可反复观看学习,从而有利于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理解。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化资源,学生可以获取更广泛且实时的学习资料,丰富学习资源,拓宽知识面。

3.有助于互动交流反馈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很难与每名学生实现交流,通常只与部分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进行互动,无法充分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反馈较慢、较少且不深入。信息化教学模式下,通过在线学习平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发帖、教师回帖,学生讨论、教师点评,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分享,实现传统教学中难以达到的互动反馈效果。

4.有助于教师开展针对性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手段有限,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不断收集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2+1+1”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实施“2+1+1”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中具有较好的基础,包括建有完整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丰富的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课程题库、特色“临床思维诊疗系统”等教学资源,同时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明显提高。

(一)教学资源基础

1.在线开放课程体系

依托各大在线开放课程平台,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已经将10门执业助理医师考试课程建设为在线开放课程,其中8门已经被评为重庆市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平台支撑。

2.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课程题库

依托相关平台,对接国家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建立课程题库31个,实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课程全覆盖。每门课程题库完全对接最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考点,题目均为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模拟题,可用于课程考试、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强化训练、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模拟考试等,学生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课程题库练习考试,可提前熟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方式,助力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理论考试。

3.特色“临床思维诊疗系统”

引进特色“临床思维诊疗系统”,该系统对接临床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考点,可作为学生日常练习、强化训练、考前模拟平台,助力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技能考试。

(二)教师能力基础

通过培养培训,临床医学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显著提升,可以较好地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及一定的评价研究。教师能熟练使用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及可实现线上教学的App,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或远程在线教学,推送教学资源及练习题,在平台上与学生实时互动交流,根据平台反馈的学生学习数据等分析教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信息化教学设计及方法,实现“教学—反馈—改进”的正向循环。

三、“2+1+1”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

在前期基础上,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始,探索实施“2+1+1”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即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教学重点及难点,采用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建立全方位信息化教学模式,对接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进行教学改革。

(一)“2”年校内混合式信息化教学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校2年学习阶段采用混合式信息化教学模式。课程教师开课前认真研读最新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梳理考点、教学重难点,进行混合式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前,将微课、慕课等学习资源上传在线学习平台,包括但不限于视频、PPT、案例等材料,提出思考问题,可设置预习测试题,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思考并完成测试,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测试情况完善线下课堂教学设计;课中,教师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对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以学生为中心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开展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重点解决学生在预习阶段反馈的问题和难题;课后,教师通过题库平台、在线学习平台推送练习题,覆盖全部考点,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对重难点进行强化,同时在线上平台讨论区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结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特点,引导学生主要围绕案例开展讨论,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立体课堂,为后续学习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夯实基础。

(二)“1”年校外延伸式信息化教学

学生校外实习1年学习阶段采用延伸式信息化教学模式。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后,教师继续通过在线学习平台面向实习生开课,在线上讨论区与学生实时互动,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强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课程学习,将校内信息化教学延伸到校外。同时,向学生定期推送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课程题库、“临床思维诊疗系统”练习题,让学生在线上学习后进行自我练习及测试,教师通过测试情况定期组织线上答疑。此外,对接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组织至少两次模拟考试(综合笔试)和一次毕业考试(实践技能+综合笔试),让学生在实习阶段继续强化学习。通过延伸式信息化教学,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不断提升。

(三)“1”年毕业后模拟式信息化教学

学生毕业后工作1年内采用模拟式信息化教学模式。因学生毕业离校工作,无法开展线下集中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帮扶,为解决这个难题,借助网络手段建立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帮扶线上群,帮扶课程教师与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学生通过线上群实现教学与互动交流。

1.开展线上直播帮扶

每年临床医学执业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时间约在6月,综合笔试考试时间约在8月,根据考试时间安排,在当年3月开始启动模拟帮扶,分为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3月持续至5月,主要针对实践技能考试帮扶,第二阶段在实践技能考试结束后约7月开始,主要针对综合笔试帮扶,教师通过线上直播平台开启直播授课,学生可实时观看直播或回看复习。同时学生可在帮扶群内就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咨询请教,教师全程在线答疑,解决毕业后不能线下集中培训的难题。

2.进行线上训练帮扶

利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课程题库、“临床思维诊疗系统”模拟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向学生定期推送练习题,并组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模拟考试,让学生提前熟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题型、考试方式等,同时检验帮扶效果,根据模拟测试结果再对学生正答率较低的知识点进行强化。毕业后备考这一年中,全程对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要求,以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时跟进,强化知识训练。

3.实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导师制

从2023年开始探索实施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导师制,即借鉴研究生导师制度,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每名导师负责监督、帮扶5~6名学生。导师既是辅导教师,又是监督员,与对接学生组成帮扶小组,其职责是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复习计划、提醒学生按时参加线上帮扶、完成推送练习题、参与模拟测试,让学生定期汇报自主复习情况,帮助学生分析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寻找解决办法和措施,分享考试经验,与学生家长及工作单位定期联系,定期发布考试相关信息,提醒学生关注考试时间、地点及要求等,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复习及考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