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人口高质量发展:应然逻辑与使然路径

作者: 杨旭辉

摘 要 人口高质量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提出了战略性要求。在破解少子化、老龄化以及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方面,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职业教育赋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逻辑在于:人口高质量发展创新理论的内在要求,“两种生产”理论及其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逻辑必然,发挥技术技能溢出效应的现实需要。发挥职业教育对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应促进职普生态性融通,缓解教育焦虑;推进职业教育适老化改革,激发长寿红利;促进职业教育在地化发展,增强区域粘性。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人口高质量发展;职普融通;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1-0006-07

2023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1]。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2]。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概念、新要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学理意蕴。职业教育的受众群体与人口学意义上的育龄人口和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人口高度重叠。研究职业教育对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赋能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职业教育赋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人口发展形势发生趋势性变化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目前,我国的宏观人口形势正在经历趋势性深刻变化,集中表现为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2022年,全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3]。2023年,全国全年出生人口规模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双双创出新低,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比上年扩大0.88个千分点[4]。从2016年开始,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快速加深。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从2016年的1.5亿人增至2023年的2.2亿人,老年抚养比由2016年的15.0%迅速攀升到2023年22.5%[5]。这些趋势性变化,将对人口发展战略和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产生深刻影响,同时也对职业教育赋能人口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二)教育强国建设成为战略性工程

人口从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亦有弊。化危为机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和优化人口结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谋划,提升教育质量”[6]。人口变化因素是谋划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置条件。教育发展是把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的重要机制。必须不断提高教育普及水平,提高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强化数字化赋能,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要树立“大人口观”,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推动人口政策与产业、就业等政策系统的集成效应。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三)职业教育发展达到历史性高位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一直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格局性变化。截至2023年,我国共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1.1万多所,在校生近3500万人,每年培养超过1000万名毕业生,形成了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完整的学校职业教育层次,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力地支撑了我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7]。目前,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职业院校已经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8]。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办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为职业教育回答好赋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的突出问题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过程。一方面,要有效应对人口负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困难;另一方面,还要在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和优化分布结构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要实现“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人口发展目标,有三个突出问题需要得到有效破解。

(一)少子化问题

少子化趋势的形成,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集中表现为育龄人口生育意愿下降。生育意愿下降引发了多学科学者的研究兴趣。概括起来,学者对低生育问题的研究主要有家庭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两种范式。家庭经济学范式认为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受到生养教成本认知的影响,低生育谜题更多的是一个“生不起”的问题。社会心理学范式认为,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受到复杂认知图式的影响,低生育问题更多的是一个“不愿生”的问题。但无论家庭经济学范式还是社会心理学范式,都无法全面准确地解释人类生育心理的复杂性。比如,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育龄人口的生养教绝对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生育意愿维持在较低水平,与其说是一个成本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基于不当比较的认知问题。关于“不想生”的问题,伴随着人口健康水平和预期寿命的持续提高,更符合逻辑的推理应该是人们有更强的生育动机。但事实上,低生育意愿已经成为一个被统计数据和大众心理所广泛证实的现象。

研究显示,低生育谜题既不是一个“无心”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无力”的问题,更为根本的原因是主观阶层认知导致的[9]。学历越高,人们越倾向于认为“孩奴”与自己的幸福体验冲突。《中国公众生育观念调查报告(2023)》显示,对于是否认为“生儿育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有44.60%的比例持反对态度,但其中硕博研究生学历人口反对的比例是56.92%,大学本科学历是52.71%[10]。与学历因素相比,就业促进、生涯发展和职业稳定性对于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影响更为正面。失业风险上升,将降低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产生人口回流效应,从而降低其二孩生育意愿[11]。从政策激励效果的角度看,尽管国家出台了促进三孩生育的诸多政策,但“育龄女性三孩生育意愿并未出现有意义的变化”“育龄女性的三孩生育意愿与受教育程度呈显著负相关”[1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快速、深入发展,学历与人们的幸福感以及生育动机的相关性越来越不具有正向关系。这为不以学历而以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根本意义上说,人口高质量发展之所以对职业教育构成制度性利好,也正是在于其对学历唯一重要性、第一重要性的瓦解甚至否定。中国职业教育先贤黄炎培先生“使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的名言,在当今时代尤其具有警醒意味。当然,时代需要职业教育在“有业”和“乐业”之间做出深刻而富有成效的平衡。

(二)老龄化问题

老龄化通常与现代化过程相伴而生,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现象。不应把老龄化看作危机,而应更多地视为必然现象、中性事件。如果处理得当,完全可以趋利避害,让老龄化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就教育类型来看,老龄化对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冲击更大、更剧烈。原因很简单,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年龄阶段更加相关,而职业教育则可以在全生命周期的意义上促进社会成员的“有业”和“乐业”。从这个意义上说,老龄化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存,且机遇大于挑战。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老龄化治理取向已经有了明显改变。在政策定位上,从单一发展老龄事业转变为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在政策目标上,从保重点人群转变为保基本服务;在政策重点上,从侧重扶持机构转变为促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在政策内容上,从关注养老问题本身转变为推动医养康养相结合[13]。无论是从事业定位到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还是医养和康养相结合,都对职业教育构成了利好。职业教育具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天然优势,可以为老龄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比如,有学者提出了“生产性老龄化”(Productive Aging)的概念,老龄化融合了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特征,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14]。在理论层面,有研究表明,老龄化可能产生第二次人口红利,关键是养老制度模式、劳动力市场政策和投资机会等因素。与低收入国家不同,高收入国家的老年阶段消费水平会持续走高而不是走低,而且到高龄阶段会上升得更快[15]。老龄化与消费力不足不能简单画等号。这些因素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区域人口增减分化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在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有效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了经济发展活力。但随着人口流动规模的扩大,人口聚集性极化的风险逐渐升高,人口分布密度与资源环境承载之间的压力逐渐加大。以吉林省为例,2021年吉林省9个市区中,长春市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3,达851.7万人[16]。从全国层面看,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为3.76亿人,比2010年增长69.73%[17]。从人口流动的区域结构看,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总量保持增长,但对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压力要求更高。从城乡结构看,城市继续保持对人口的较强吸附能力,农村出现人口空心化现象。另外,省内流动逐渐超越跨省流动成为人口流动的主流。据统计,2021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的跨省流动人口为1.25亿人,省内流动人口为2.51亿人,是其两倍还多[18]。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2023年全国人口-1.48‰的增长率背后是省域之间增减分化现象明显。全国人口负增长最为剧烈的省域为黑龙江,增长率为-6.92‰[19]。在全国多数省域人口呈现负增长的同时,还有广东、广西、海南、贵州、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8省人口正增长。其中,增长率最高的是西藏,为7.96‰,其次为宁夏3.43‰,贵州2.88‰,海南2.81‰,广东2.76‰。人口增长率最高的西藏自治区比人口增长率最低的黑龙江高出14.88‰。

解决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带来的问题,实现人口合理分布的目标,关键在于职业教育。无论是维持经济欠发达地区足够的人口储量,还是开发提升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存量的技术技能水平;无论是提升农村和边疆边远地区的人口吸引力,还是避免因新型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给城市带来的环境承载和社会治理压力,都需要发挥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和国民素质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地化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显著特征,也是作为教育阶段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所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近年来,政策层面推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正是向在地化方向迈出重要步伐。无论是省域产教融合新模式,还是职业教育资源向市域甚至县域下沉都有利于以职业教育为牵引优化配置各类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缓解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带来的压力。

三、职业教育赋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应然逻辑

(一)人口高质量发展创新理论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对人口问题的深刻认识,是具有重大原创性价值的创新理论。

第一,人既是发展动力也是发展目标。一般认为,人口是影响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因素。人口过剩或人口不足都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超越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过快增长,会导致经济发展陷入“马尔萨斯陷阱”。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则会带来促进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把“投资于物”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活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人既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的目标的道理。人口高质量发展强调的是人口发展的高质量,不是单纯的人口高质量。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宏阔视野中,人口本质不应简单地局限于生育率、死亡率等数量指标,而应更加聚焦于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人口战略不应简单局限于经济要素禀赋的优化配置,而应该更加注重关注人的尊严、权利、发展和福祉。这为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所有教育类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人口高质量发展,不能只见“人口”不见“人”,而应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

第二,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双向互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思想的提出,是对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理论认识的重大创新。这种创新强调两者互动的双向性、战略性和长期性。人口禀赋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均已经被有力证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济社会发展要主动适应和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的主动调整协同解决人口问题。这就要求不能仅在人口端解决人口问题,而应该统筹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从两者的高水平互动中实现协同发展,在标本兼治地解决人口问题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既具有人口属性,又具备发展功能,是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双向互动的桥梁和纽带。短期内,我国人口总量负增长的趋势很难逆转。这就使得通过人口调控尤其是数量调控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难度不断加大,而从发展侧主动调整以适应引领人口发展的新常态会越来越重要。这意味着,职业教育要在提升人口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顺应我国人口治理逻辑从单纯的数量性、结构性、单向调控转变为综合性、互动性、双向调控的历史大势,切实推动人口发展从数量型红利向质量型红利转型,充分发挥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实现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高质量互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