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逻辑与进路

作者: 雷前虎 龙庆 崔莉萍

摘 要 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内在耦合关系,职业教育在推动人口高质量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老龄化、少子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未来人口变化趋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亟须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发展适老化职业教育、释放职业教育人才红利。应对未来人口变化,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充分践行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遵循整体逻辑、协同逻辑、个体逻辑,开拓创新发展的实践进路,锚定人口高质量发展目标,构建适应人口变化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格局;夯实人口高质量发展基础,完善涵盖不同年龄结构的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深化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实施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活动。

关键词 人口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人口红利;教育强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1-0013-07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1]。人口高质量发展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在人口政策和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转变,人口发展问题不再局限于人口学、经济学等特定领域,更是延伸到教育领域,建设教育强国成为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当前,学界对于教育如何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进行着热烈讨论,有学者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适应人口形势变化[2];强化教育弹性设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3]。上述研究,从教育的视角对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探讨,但对职业教育如何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尚存在模糊之处,亟须厘清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内在耦合关系,梳理未来人口变化形势下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进而提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逻辑理路和实践进路,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耦合关系

加强教育与人口问题研究,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更是关系民族未来的千秋大计[4]。在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前瞻性提出“人口高质量发展”概念之前,学界多从“人口少子化”“人口老龄化”“人口负增长”“人口失衡”等概念视角出发,关注我国将面临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放缓、人力成本增高、老龄化加剧等问题,描绘未来职业教育面临的可能前景。这些概念的使用、视角的选择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了人口变化对职业教育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人口高质量发展概念的提出,为科学认识人口发展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一)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当前,学界对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已有相关研究,研究者从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对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进行诠释。有学者指出,深刻理解“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需要坚持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和分布合理的根本遵循[5],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民高品质生活为内核、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归宿、服务于民族复兴战略[6],其核心内涵体现在人口总量充裕、人口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优化、现代化人力资源分布合理、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方面[7]。人口高质量发展常常需要观照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多个层面,有学者认为,人口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人口总量、人口整体素质、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

立足职业教育视角,以人的发展为观测点,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发展,这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阐释。一是从纵向发展维度来看,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整体人口的高质量发展。整体人口高质量发展即国家教育机构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职业教育资源建设,提高总体人口受教育水平与受教育年限,让不同职业教育类型、不同职业教育层次的学生接受“适用的职业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二是从横向发展维度来看,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个体人口的高质量发展。个体人口高质量发展即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结构、不同资质禀赋的人口都能接受“适合的职业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职业素养、技能水平等,进而以个体高质量成长发展促进人口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整体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耦合关系

从纵向发展维度来看,人口高质量发展体现在整体人口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其一,整体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已初步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为职业教育持续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中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应对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为产业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为各行各业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24年)》进一步指出,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职业学校每年培养毕业生超过1000万名、开展职业培训约1300万人次。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职业学校。其二,就职业教育而言,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职业教育如何推动整体人口高质量发展,提高人口整体素质[8]。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结构虽然影响着人口质量,但并不是决定性力量。推动整体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并将人才红利视为衡量人口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这需要职业教育时刻关注未来人口变化形势,紧密对接国家、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建立与之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资源分配机制,通过持续创造人才红利推动高技能人才输出和实现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人口整体质量。总体来说,职业教育在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目标驱动下,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承担起高技能人才培养重任,助力国家经济产业发展。

(三)个体人口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耦合关系

从横向发展维度来看,人口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个体人口的高质量发展。这一内涵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功能的延伸拓展,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向不同区域、不同年龄结构、不同资质禀赋的人口,职业教育如何作为至关重要。在个体人口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其“面向人人、为了人人、服务人人”的内在需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业教育定位、功能与方向。其一,面向不同区域人口分布格局,职业教育应采取差异化办学的思路,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推动不同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例如,我国人口分布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职业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学校布局密集;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口稀少,职业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学校布局分散。这种人口分布差异造成了职业教育资源在不同区域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这需要职业教育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促使不同区域人口都能接受到优质的职业教育,进而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人口质量。其二,面向不同年龄结构人口,职业教育应采取开放办学的思路,满足不同年龄结构人口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推动不同年龄结构人口高质量发展。例如,当前我国对老年人口的教育安排一般由老年大学、社区机构来承担其教育服务功能,对其关注度还不够深入,尚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开发潜力巨大。这需要职业教育重新进行时代定位,包括办学定位、发展定位、功能定位的重新生成。在服务适龄学生的基础上,延伸拓展职业教育办学面向,以满足规模不断增加、技能需求旺盛的老年群体接受“再教育”的需求,帮助老年人口群体掌握现代生活、后职业岗位技能,释放老年人口“长寿红利”[9]。其三,面向不同资质禀赋人口,职业教育应采取因材施教的办学思路,着力探索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路径,推动人人分类成才、人人尽展其才。这需要职业教育加大数字技术应用,开展规模化因材施教,推动不同资质禀赋人口高质量发展。

二、人口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区域人口增减分化、老龄化、少子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10]。截至2023年末我国人口总数为140967万人,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没有改变,但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呈现出“一老一小”“东多西少”等趋势。在此背景下,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统筹考虑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等问题,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发展适老化职业教育,释放职业教育人才红利。

(一)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亟须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区域人口增减分化是指在国家不同地域间人口数量增长和减少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现象[11],而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加剧容易导致地区人口流失和人口结构失衡的现象。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提出,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区域人口变化是影响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而教育资源配置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人口受教育机会、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地理位置优势、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我国区域人口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区域人口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和东北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学校和县城学校出现“空心化”和学位紧张现象[13]。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容易加剧“人口净流入地区挤、人口净流出地区空”的趋势,人口流入地区对教育的资源配置提出挑战,增加教育资源配置压力。而对于地理位置偏远和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流入人口的减少则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设施设备的空置。在未来人口变化趋势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在全国面临“负增长、低生育、老龄化、高流动”的人口发展新形势下,部分省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生源危机、资源配置、城乡均衡发展、继续教育供需失衡等挑战[14]。因此,依据人口变化情况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前瞻性布局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需要充分考虑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负增长对职业教育资源供需的重要影响,增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老龄化亟须发展适老化职业教育

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15.4%。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 2022》预测数据显示,到2035年我国人口总量还将维持在14亿的水平,到2050年逐步降至13.1亿,到本世纪末为7.7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2023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从9.7%快速上升为15.4%,年均增长率远超同期世界主要老龄化国家和地区[15]。因此,发展适老化职业教育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策略。“教育适老化是社会整体适老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更需要适老化。”[16]适老化职业教育指的是职业教育针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对教育的内容、方法等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提升其职业能力,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对于适老化职业教育具有更为迫切的需求,促使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之需进行适老化调整。其次,重视老年人口自身的职业教育需求。“老年美好生活”不再局限于“老有所养”,更多的是“老有所为”,寻求“后职业发展”和社会认同。高龄劳动者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成熟的工作素养,不应将其视为经济发展的负担,而应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和重要的人力资源。

(三)少子化亟须释放职业教育人才红利

我国人口规模快速攀升时期已成为历史,少子化问题是我国人口新发展阶段的突出特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人口总量略有下降,新出生人口持续减少。2022年我国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67%,死亡人口为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进入人口负增长时期[17];而2023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比2022年减少54万人,继续呈现新出生人口减少趋势。2023年的出生人口数比2016年减少了884万人,人口出生数自2017年开始连续7年下降[18]。对于人口少子化趋势,鲁彬之等预测,中国高等教育将在2038年左右迎来历史性“生源拐点”,生源供需关系从供大于求转变为供小于求;2038—2050年间,人口供需缺口将不断扩大,未来职业教育将面临严重的生源危机[19]。从长期来看,少子化将从劳动力供给、消费、投资等方面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的低生育水平也将影响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持续有效供给,成为影响中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关键性挑战。少子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带来相关影响,例如由于劳动力的减少增加劳动成本,导致经济增长放缓、税收财政收入减少、影响经济体创新活跃度等一系列问题。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具有实践技能和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人才的主要阵地,具有释放“人才红利”的优势,能够为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需要充分释放技能型人才红利,以“人才红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少子化问题,推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