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现代化:需求指向、多重逻辑与实践进路

作者: 辛苏 王启龙 石伟平

摘 要 职业教育是重要的社会服务工具之一,是人口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我国人口少子化、老龄化,区域间、产业间人口流动愈加快速等趋势,人民群众、经济社会发展乃至职业教育自身都对职业教育现代化提出了全新诉求:职业教育应以关照人口规模及人口增减变化为逻辑起点、以服务人口结构及其变化为逻辑进路、以提高人口质量为逻辑根本,通过构建灵活开放的教育服务体系,推进学制和培养模式改革,优化院校专业布局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路径,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科学可持续发展,服务人口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人口变化;职业教育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生源结构;学制改革;布局调整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1-0020-07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口的规模与质量问题是关乎国家发展的核心议题,高质量人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人力资源角度界定了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从表述的先后顺序看,把人口素质提升摆在首位,其次是生育水平、人口结构和分布等问题,凸显出国家在未来一段时间人口政策的主要导向。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具备社会公共产品的属性,也是重要的社会服务工具之一,理应积极面对人口变化趋势,在人口服务体系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

人口与教育的双向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共识。一方面,人口规模的变化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供给;另一方面,教育在提高人口质量、提升人力资源水平、促进人口流动的同时,也会影响受教育者的婚恋观和生育行为,从而抑制人口增长。我国人口少子化、老龄化趋势将在未来长期存在,且区域间、产业间人口流动愈加快速。这些变化将产生叠加效应作用于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深刻影响职业教育的供给关系并引发内外部资源配置的系统性变革,从而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新机遇并提出新挑战。为此,亟须立足于人口变化引发职业教育变革这一基本判断,探明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外部诉求,厘清需遵循的多重逻辑,进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应对人口治理路径。

一、人口高质量发展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求指向

职业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人口是首要考量的基本要素。人口是社会变革的重要维度,人口高质量发展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适度的生育水平、适宜的人口结构、优良的人口素质、合理的人口分布。人口高质量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者产生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提出了现实诉求。

(一)发展形成适宜的人口结构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诉求

职业教育发展应关注人口的规模与结构。伴随新出生人口规模下降、老龄人口比例提高、区域人口流动加速和技术升级导致的劳动岗位增减变化,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需求逐步从“能就业”向“就好业”“既能就业又能升学”的多重诉求转变,更加渴望与区域经济发展同频的职业教育。

首先,新出生人口下降,人民群众要求职业教育实现“就好业”“能升学”的多重功能。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是培养学习者积累职业能力进而获得稳定工作和收入的教育。随着技术升级加快,岗位过剩进而产生相对剩余人口将更为普遍,由于职业院校办学层次和专业调整相对滞后,专业与产业的错配导致“毕业即失业”现象屡见不鲜。同时,我国正在逐步从“学历社会”向“技能型社会”转变,各种制度和政策正在完善,但人民群众对学历的追求短期内仍难以转变。而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以专科层次为主,本科职业教育体系刚刚起步,技能高考制度尚在探索之中,留给高职专科学生的升学通路主要是转向普通本科教育,名额也较为有限,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进而引发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是否继续办学的质疑,以及本科职业教育如何办学的讨论。基于此,亟须加快区域职业院校层次布局,建设专业布局灵活调整机制,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就好业”“能升学”的多重现实诉求。

其次,适龄劳动力减少,行业企业要求职业教育进一步发挥技术创新优势。马克思强调,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关键力量。经过多年积累,职业院校在教学仪器设施方面获得了极大丰富,这些技术资源赋予了职业教育在技术积累与传播上的独特优势。职业教育始终强调与产业需求的贴合度,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接近真实工作环境中学习最前沿的技术,直接参与到技术应用与创新过程中,是它区别于普通的一个显著特征。同时,需要迅速响应市场变化,针对行业痛点进行技术改良和工艺创新,成为推动实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在人口变化格局下,职业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其在行业、企业和技术资源方面的优势,既要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摇篮,也要成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进而实现自身能力和内涵的跨越式提升。

(二)助力形成优良的人口素质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诉求

人口素质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在特定的地域和时间内,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主要由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构成。人口素质的提升需要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发力。生育意愿低和人口出生率下降,将导致人民群众和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期盼更高。需要立足办让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助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提升人口整体素质,要求职业教育坚守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职业教育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21世纪以来,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生育率的下降,院校间的生源竞争加剧,职业教育以高质量发展和完善体系建设作为提高社会吸引力的主要路径。在提高质量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院校排名和各类竞赛相继推出,院校以各类排名指标和赛项为目标,争相投入资源以换取榜上之名。同时,受学历社会价值取向、企业技能的片面追求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内容和方式或多或少存在偏差和错配问题,如公共基础课程比例随意增减、思政理论课效果不佳、体育艺术类课程地位边缘化等现象屡见不鲜,进而呈现出发展受限和片面发展的实然局面。因此,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回归育人为本的初心,贯彻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和目标定位,有机整合各类课程,优化教学实施,提高整体育人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

其次,提高人口专业素质,要求职业教育培育更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经济社会正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方向迈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必要一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缺一不可。在人口变化格局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力是创造价值的关键因素,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这种创造力表现得尤为明显。科学技术的突破不仅需要解决从0到1的问题,更需要解决从1向100发展的问题。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实践代表,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主体。随着工业4.0、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数字化与智能化、绿色低碳技术、高端制造与精密工艺、创新研发与设计等技术技能人才成为紧缺资源。同时,现代服务业需要既懂管理又精通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借助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技术技能人才在新兴产业中的聚集,能有效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从而增强产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动力。

(三)推进形成合理的人口分布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诉求

除了人口生育率下降、老龄化加剧以外,跨区域人口流动导致的区域人口增减也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为此,职业教育必须积极面对这一变化,从办学模式、人才培养、专业布局、社会服务等方面及时做出变革,以实现职业教育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潜在学习人口多样化,要求职业教育系统变革教学服务供给方式。当前,技术升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就业市场,岗位结构发生深刻调整,导致城乡之间跨区域人才流动、青年群体及转岗人员面临找工作难和频繁转岗状况等现实挑战。这一背景使终身学习成为必然选择,随时随地学习、在线学习、利用工作日夜晚和周末学习等诉求愈加明显,青年夜校重新回归到公众视野便是最好的例证。技术革新不仅改变了职业结构,也要求职业教育办学作出相应调整,向着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社区、面向所有人,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混合式学习平台,提供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资源,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以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需求。因此,优化职业教育教与学的系统变革,不仅是应对社会需求的被动响应,更是主动适应技术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创新人才需求旺盛,要求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加强协同创新。当前,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核心议题,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于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的源泉是创新型人才,这也正是区域人口分布的关键。高等教育以其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前沿探索,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创新的思维;职业教育则通过紧密结合产业实际,响应市场和技术需求,培养出具备灵活适应性的技术技能人才;继续教育则确保了劳动力的知识更新与技能升级,为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和个人成长提供了保障[1]。三者协同,形成了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应用,再到反馈优化的闭环,共同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和培育创新人才,职业教育应主动作为。一方面,要积极开放办学,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和教师资源,与高等教育和行业企业合作开展社会培训、技术研发等,努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试验场;另一方面,要与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在上述过程中协同培育创新人才,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从而为形成更为合理的人口分布服务。

二、服务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教育现代化逻辑遵循

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共同影响人口格局。当前,我国人口变化,对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长久以来的边缘社会地位,在面临人口变化冲击、技术升级加快、普通教育资源扩增等多重环境冲击下,所面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职业教育现代化既要适应人口变化,也要积极服务于人口变化,成为人口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以应对人口规模及人口增减变化为逻辑起点

人口规模变化深刻影响人口结构分布与人口质量水平,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人口负增长,进而影响人口规模。因此,职业教育现代化要以人口规模巨大和人口负增长两大特征为出发点,直面人口规模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以人口总体规模为基本关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教育可以提升劳动力的价值,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直接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部分,其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一线提供劳动力的特征尤为显著。通过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并促进了劳动力质量的提升,进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我国地域分布广,各区域间产业发展水平各异,对技术技能人才有广泛而多样的需求。随着技术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并能快速适应产业变化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难度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以人口总量巨大作为基本参照,坚持教育与培训并举,教育内容必须足够丰富和灵活,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技能水平学习者的需求,构建服务多人口群体的职业教育体系。

其次,职业教育现代化必须积极面对人口负增长。全球范围内诸多国家正面临人口负增长趋势,这一现象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口结构的变化无疑会对社会的劳动力市场、教育需求乃至国家发展战略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人口负增长意味着适龄劳动人口减少,直接导致消费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双重紧缩。对企业而言,人口减少意味着技术技能人才的招聘难度相对加大,可能增强寻求校企合作育人的意愿,当然也会激发出研制提高生产效率的劳动工具和生产模式。另一方面,人口负增长加剧了人才竞争,在部分领域技术技能人才的市场价值提高,伴随着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导致的投资回报率下降,间接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但人口减少直接导致应届生源数量的缩减,职业院校之间、职业院校与普通院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加剧,依靠财政投入为主的公办院校将面临投入压力增大、规模扩张导向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问题。职业教育现代化须重点关注人口负增长的实际趋势,调整发展策略和重心,发挥职业教育在人口负增长社会中的有效支撑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