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未来职业教育体系:OECD国家的推进逻辑、现实困境和改革经验

作者: 陆维康

构建未来职业教育体系:OECD国家的推进逻辑、现实困境和改革经验0

摘 要 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化,导致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OECD国家在构建未来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遵循三大推进逻辑:适应数字化和绿色化社会;提高响应市场的敏捷度;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在这样的逻辑指导下,OECD国家职业教育着重解决如何促进社会参与、如何拓宽参与人员、如何强化过渡功能以及如何使用数字技术这四大难题。各国纷纷采取改革措施,构建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体系:政府引领,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合作;精准设计,建立灵活便捷的教育项目;上下联通,强化不同类型教育衔接;提供保障,鼓励创新使用数字化技术。

关键词 未来职业教育体系;数字化;绿色转型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1-0072-08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如何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提升劳动者技能从而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职业教育需要回答的时代命题。2023年7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发布《构建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总结了OECD国家在社会数字化和绿色转型期采取的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措施,指出“未来职业教育体系”是指“能够灵敏响应市场需求、更具包容性、支持职业教育学生在不同教育之间过渡且能够促进创新教育方法使用”的职业教育体系[1]。本文聚焦于OECD构建未来职业教育体系的推进逻辑、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改革措施,以此对我国在数字化和绿色转型背景下如何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新质生产力提供经验借鉴。

一、构建未来职业教育体系的推进逻辑

(一)适应数字化和绿色化社会

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引起了技能需求改变,这是推进建设未来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之一。具体来说,适应数字化和绿色化社会就是要改变职业教育内容,增强数字技术使用以及关注成年人的技能再培训。

数字化转型对劳动力市场具有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化促使处于中等技能水平的工作岗位减少,这将导致职业结构的空心化[2]。研究预测,OECD国家14%的工作岗位被数字化替代的风险很高,另有32%工作岗位的任务可能会因数字化发生重大变化[3]。人工智能的发展使自动化技术能够替代的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大,诸如需要美术创作能力、阅读能力、归纳演绎能力的工作也正面临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4]。但数字化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且有研究表明,数字化创造的就业机会超过了其所取代的就业机会[5]。在OECD国家中,平均49%的工作岗位需要中高或高水平数字化技能,因此那些由于数字化转型而失去工作的人需要大量的再培训来进入新的就业岗位[6]。

绿色转型导致技能需求变化。如随着消费和生产模式的环保化,碳密集型行业的就业机会变少,而与新能源相关的就业机会将会增多。据统计,为了实现欧盟55项政策目标,绿色转型将导致整体就业率增长1.3%,其中蓝领和农场工人的就业率将下降3%,其他类别的就业率将增长4%~5%,并且增长最为强劲的技能需求是人际沟通和数字技术使用[7]。

(二)提高响应市场的敏捷度

新冠疫情对世界各国的劳动力市场和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让人们意识到并非所有群体在意外中都具有很强的韧性(resilience,指个人在经历冲击或扰乱后能恢复原本的能力)。因为年轻人缺乏工作经验,并且他们在学校学习的技能不能迅速响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所以他们受到的打击尤其严重。类似新冠疫情的全球突发事件反映出职业教育的脆弱性,表现为基于工作的学习(Working-based learning, WBL)机会骤减和不成熟的远程学习[8]。随着全球复苏,除了数字化和绿色化带来的技能需求转变,如何提高职业教育响应劳动力市场的敏捷度成为未来职业教育推进的又一逻辑思路。

从社会层面来看,提高职业教育应对市场变化的敏捷度就是要建立职业教育与劳动市场之间的联系。全球突发事件让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提供的教育内容必须与行业需求保持高度一致,从而确保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时刻都可以迅速响应市场变化。研究表示,雇主可以通过参与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应用和反馈来保持与教育系统的联系[9],但OECD国家更进一步地思考劳动力市场数据如何为职业教育提供信息,以及社会合作伙伴如何为提高职业教育的敏捷度作出贡献。

从个人层面来看,提高职业教育响应市场的敏捷度就是要培养横向可转移技能。全球突发事件增加了个人更换工作和面临工作重大变化的风险,因此,大多数人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不会做完全相同的工作。职业教育为个人进入某个领域、部门或职业做好准备,但专业化的培训课程阻碍了个人在不同工作岗位之间的转换。职业教育长期回报率较低的原因之一是其毕业生具有特定工作技能而非可转移技能[10],且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可转移技能比其他教育类型的毕业生要弱[11]。因此,OECD国家在构建面向未来的职业教育时尤其注重横向可转移技能的培训。

(三)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OECD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同时,劳动力市场和技能需求变化也增强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包容性是构建面向未来职业教育体系的又一推进逻辑。

从职业教育参加者年龄来看,OECD国家致力于从青少年学生延伸到成年人。在OECD国家中,42%的高中学生参加了职业教育或相关课程,捷克、芬兰和斯洛文尼亚等国家甚至高达70%,但在大多数国家,成人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比例有限[12]。然而,在OECD国家的25~34岁成年人中,拥有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者的就业率高于拥有普通资格证书或没有资格证书者的就业率[13]。因此,职业教育需要成为终身学习的载体,既要为成年学习者提供相关课程和培训,也要为职后学习提供有效的途径。

从职业教育参加者背景来看,OECD国家致力于从一般人群拓展到弱势人群。移民和难民是一类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能够通过参与职业教育融入东道国的劳动力市场,并能促进回国后的技能再培训。此外,与本土年轻人相比,移民和难民自身也更倾向于在他们参与学徒培训的公司工作,且学徒制是年轻难民融入社会的方式之一[14]。为了增强包容性,OECD国家对职业教育进行投资,为更广泛的学生群体提供职业培训。

二、构建未来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困境

(一)如何促进社会参与

未来职业教育需要提高响应市场的敏捷度,强化其与劳动力市场及社会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一是劳动力市场如何为职业教育提供信息;二是社会合作伙伴如何参与职业教育。

1.劳动力市场如何为职业教育提供信息

劳动力市场为职业教育提供技能需求信息有利于避免和解决技能失衡问题,改善职业教育与市场的供需平衡,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响应敏捷度。但是,数据来源和数据使用是两大难题。

在数据来源上,职业教育应当搜集劳动力市场、雇主调查、毕业生追踪调查等定量信息,以及来自技能需求利益相关者的定性信息。然而,开发这种大数据系统是困难的。建立基于网络的大数据需要一个用于数据接收、数据预处理、数据提取和数据呈现的数据生产系统,但就目前来看,鲜有国家能做到如此大规模的系统[15]。此外,使用基于网络的大数据进行技能分析需要一个成熟的在线就业市场,且统计偏见、数据代表性、文化差异等使大数据分析复杂化,并导致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有效[16]。因此,想要搜集各方的高质量信息还存在困难。在数据使用上,尽管OECD各国在利用数据进行技能评估上有一些好做法,但政府和社会合作伙伴在使用现有信息上仍存在一些障碍:一是如何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协调确保信息使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二是如何使技能评估和技能训练既符合雇主需求也更能接近国家整体需求[17]。

2.社会合作伙伴如何参与职业教育

社会合作伙伴指雇主和工会,但OECD各个国家的雇主或工会力量并不一致,如何在雇主或工会力量薄弱的国家促进其与职业教育的沟通是现实难题。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促进合作伙伴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方案制定;二是如何促进社会合作伙伴提供优质的WBL。

在合作伙伴参与职业教育政策和方案制定的机制上,OECD各国存在很大差异,但研究表明,社会合作伙伴有效参与职业教育有助于职业教育培养出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毕业生。然而,在雇主和工会力量薄弱的国家,让他们参与职业教育具有挑战性[18]。如在苏格兰,尽管政府出台了一些经济激励措施,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仍然有限。同样,在新西兰,尽管各行各业对基于工作场所的培训拥有重大权利,但在职业教育的其他领域影响力较弱[19]。大多数OECD国家中,学校与企业分别提供职业教育和WBL,两者所提供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一些国家中,强制性的WBL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意大利、日本、韩国和西班牙,职业教育几乎全部由学校提供[20]。企业不愿提供WBL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培训能力,而缺乏培训能力的重要原因是没有高素质的培训人员[21],且额外的企业培训会增加小企业的运营成本。

(二)如何拓宽参与人群

未来职业教育需要增强包容性,其重要转变是拓宽参与人群。未来职业教育既要服务于面临风险的年轻人,还要支持难民、移民等弱势群体,并作为终身学习通道为成年人提供帮助。

1.弱势群体如何纳入职业教育

弱势群体在职业教育的“输入—输出”过程中有四个阶段的障碍:获得信息(getting informed)、做好准备(getting ready)、进入学习(getting in)和顺利完成(getting on)[22]。弱势群体进入职业教育的障碍,见图1。

在获得信息和准备阶段,障碍主要在于移民和难民人口的异质性,在职业教育兴趣、经验、需求上很难精准匹配,且语言不通也是重要的阻碍因素。在进入学习阶段,除了弱势群体本身技能较弱和语言问题外,他们还缺乏相关的社会支持网络,缺乏对东道主国家劳动力市场的了解,以及面临教育中的歧视[23]。在完成阶段,由于在上一阶段中弱势群体面临的诸多问题,导致移民和难民的辍学率较高,即使能够顺利完成职业教育和培训,相较于本国同龄人,他们能留在东道主国家劳动力市场中的比例也较低[24]。

2.成年人如何更容易进入职业教育

调查显示,欧盟国家平均只有5%的25岁及以上成年人在过去一年中参加了正规教育和培训[25],OECD成人技能调查针对非欧盟国家的数据也证实了类似的结果。从成人本身来看,阻碍他们参与职业教育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兴趣、缺少支付教育和培训的经济资源及缺乏雇主支持、工作过于繁忙、家庭责任重大等[26]。从职业教育体系来看,其所提供的培训不一定能满足在职成年人的需求。在许多情况下,职业教育培训课程相对较长(尤其是与非正规培训相比),通常在工作时间以面对面的方式提供,这使成年人在时间上无法兼容。另外,由于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通常有重要的实践课程和培训,而这些实践课程和培训需要线下进行,难以以灵活的方式组织实施。在许多国家,个人也很难将其先前的学习和专业经验转化为专业资格,这也使得职业教育和其他正规教育对成年人的吸引力降低[27]。

(三)如何强化过渡功能

职业教育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劳动力市场的过渡阶段,然而,诸如新冠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让人们意识到,学生从学校走向劳动力市场的过渡可能会延续好几年。而在学生无法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这几年中,市场可能发生了变化,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技能无法再支撑其顺利过渡。因此,应当重新考虑并设计未来职业教育的过渡功能,职业教育不仅要平衡好专业技能与可转移技能之间的关系来帮助学生顺利过渡,还要建立从职业教育到更高水平教育的过渡通道[2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