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教研的学生中心逻辑

作者: 张国红

教研活动在推动学校教学质量跃升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然而,中职教育教研活动受普通教育模式影响较大,未能充分审视并彰显自身独有的教育特质,不知不觉中落入了自我构筑的“学科陷阱”。传统教研模式过分强调学科存在与学科对话,教学评价与指导体系往往以知识掌握为核心导向,且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偏爱于“课时”这一基本框架,由此导致了对教学与评价微观细节的过度雕琢与精细化追求,却在无形中忽视“人”的存在。从学生作为完整个体的发展视角出发,在教研顶层设计上对知识与应试作适度“淡化”,跳出学科思维,走向对“人”的整体化关注,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景教研。

全景教研汇聚了身份多元的教研团队,聚焦一个行政班的教学场,通过跨学科观课及对相关资源的整体化整合,以“多镜头”观察和“立体化”交互的方式,对该行政班作出全景式诊断与指导。此模式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研的固有范式,更在教研策略和实施路径上进行了颠覆性创新,为中职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全景教研以“班级”为参照系,教研成员依据“班级”单位进行分组,每组紧密围绕特定班级深入开展观察与研讨活动。班级的根本在于学生,在连续的观察时段中,学科内容、任课教师、教学资源乃至教学空间等诸要素均是动态变化的,而唯一恒定的核心是“学生”。此模式实则以学生为焦点,整合所有教研资源,确保学生不被单一学科所“肢解”,不被课时制度所“切割”,亦不被固定场所所“束缚”。以开放包容的理念,实现对学生的全方位、全景式观察,充分彰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教研策略上,一是以“选定班级”为焦点。从传统的“学科相同,学生不同”的教研布局,转向“学生相同,学科不同”的新模式,这一转变实质上标志着教研理念从学科中心向学生中心的根本性迁移。二是以“跨界团队”为主体。团队由教研员、教务负责人及不同学科的骨干教师组成,形成视角多元、互补共融的教研共同体。三是以“全景交互”为取向。聚焦一个班级学生的整体发展,在时间上涵盖连续一天乃至更长时间段内的学习与课外活动,空间上则拓展至教室、实训室、体育场馆等所有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场域,内容上则囊括了与教学相关的所有师生资源及互动情况。

在教研路径上,一是“多镜头”聚焦。不同身份的教研团队成员,各自形成一个观察“镜头”,从不同视角聚焦教学,获得差异化的“成像”信息。二是“多连拍”扫描。持续观察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科教学,学科成为班级生态的观察边界,实质构成了全景观察的学科式“连拍”,即一学科对应一拍,通过连续“扫描式”观察与诊断,形成具体而丰富的“扫描成像”。三是“多角度”观察。正面观察方面,通过现场互动、学科教学观察以及学生座谈等多种形式,直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表现;侧面观察则辅以学生作业评价、问卷调查以及与教师、学校相关人员的深入交流等途径,间接获取学生发展的全面情况,全面“折射”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全景教研提供全面、准确、丰富的数据支持。

(作者系金华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职教部主任,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