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值得关注的区域
评选标准
■ 适应区域经济特点构建职教发展模式,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性
■ 政府主导作用突出,统筹力度大,效果明显
■ 发展经验受到广泛关注和肯定
■ 对国家职业教育整体改革发展有示范带动意义
上 榜
浙江省义乌市
辽宁省
四川省宜宾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
吉林省长春市
安徽省阜阳市
甘肃省金塔县
福建省厦门市
山西省
山东省广饶县
入 围
江苏省太仓市
北京市大兴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广东省深圳市
湖北省荆州市
河北省沧州市
黑龙江省宾县
山东省潍坊市
山西省晋中市
浙江省宁波市
浙江省义乌市
入选理由 立足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发展紧密融合、同频共振, 走出了一条具有义乌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形成了职业教育推动县域发展的示范性成果,为县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亮 点 义乌市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将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大力推动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义乌自由贸易发展区市域产教联合体于2023年5月20日由义乌自由贸易发展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成立,并于2024年11月获批为国家市域产教联合体。
明确总体建设规划。该市域产教联合体以“一体化、两机制、三中心、四特色”为总体建设规划。“一体化”是理念,其核心是推动产业与教育的“产教协同、联合共建、赋能发展、优化升级”四个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一体化、多层次、多维度的育人产教融合平台。“两机制”是保障,是深度聚焦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和激励考核机制两大运行机制,从而保障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有效运行。“三中心”是平台,通过实体化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高技能人才育训中心和高层次人才引培中心三大平台为载体,促成市域产教联合体内院校和行业企业的共建共享,实现教育对产业的服务发展。“四特色”是成效,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实体化建设紧紧围绕义乌商贸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国际职教展开融合共建。
建立发展保障机制。义乌市设立了市域产教联合体专项建设经费,每年500万元,为期6年,同时配套人才、基建、办学等其他建设经费。联合体成立了理事会,义乌自由贸易发展区管委会为理事长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秘书长单位,下设决策实施专班、指导咨询机构、规划发展机构及专业委员会,重点解决联合体内科技、人才、技术培训等问题。
在各方协同推进下,联合体积极打开“大职教”的格局。目前,联合体已有9个国家“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和3个省中职高水平专业群。联合体专班共立项19个研究项目,服务企业横向项目200余项,实现技术成果转移转化200余项。同时积极推进“走出去”发展愿景,联合体与摩洛哥蒙迪亚波利斯大学共同成立摩洛哥义乌商学院,设立摩洛哥“丝路学院”,把具有义乌工商烙印的创业模式输出海外。
辽宁省
入选理由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力辽宁振兴发展为目标,重视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推动产教协同实现新突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职教出海”,打造彰显辽宁特色的经验做法。
亮 点 辽宁省既是老工业基地,又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在全面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将职业教育作为重要驱动力,积极探索实践,推动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县域产业发展需要建设辽宁乡村振兴学院,积极推动“职教出海”。
聚焦“一体两翼”,推动产教协同实现新突破。一是落实部省战略协议,调动各方政策和资源,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二是筹建国家工业母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产业链企业和国内高水平学校,重点围绕工业母机高端主机产品数控系统等开展人才、技术对接。三是服务辽宁“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产业结构调整和大国重器建设,组建石油化工、机器人等10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大连金普新区等2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新高地;搭建产教协同对接服务信息平台,校企共建专业、课程、教材,开展技术攻关2551项。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育大国工匠。一是创新实施“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工程。创新选拔机制,“一匠一案”为“匠苗”量身打造培养方案,把课程设在岗位、把课堂搬到车间,在产业一线培育大国工匠,截至2024年,共培育“匠苗”182人。二是创新培养能工巧匠。将企业岗位需求与职业教育资源对接匹配,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形式,校企联合开展37项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项目,基于岗位需求创建职教专业能力图谱94个,重构课程体系,重塑教学形态,着力培养能工巧匠。
设立乡村振兴学院,推动县域产业发展。通过县级职教中心、高职院校与县域重点企业三方“校地企”合作的方式共建乡村振兴学院,高职院校、县级职教中心、合作企业分别落实育人、管理和培养主体责任,利用校企资源,打造融人才培养、技术推广、技能培训、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基地。针对各县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大、供需失衡的问题,依托县级职教中心,组织高职院校与县域重点企业共建,创新开展五年一贯制贯通培养。
积极推动“职教出海”,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牵头成立东北三省一区“一带一路”职教联盟。14个国家130个职业院校和企业加入,开展合作办学、共建专业、教师互访、学历教育、技能培训等。推广中国职业教育标准。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讨会,13个国家的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共同签署协议,推广《高等职业教育卓越专业认证标准》,共同探索构建实质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认证体系。
四川省宜宾市
入选理由 聚焦产教融合发展协同发力,以“学教研产城”一体化的思路不断推动院校、产业、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持续深化多主体合作,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内部融通和相互贯通,打造出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宜宾模式”。
亮 点 宜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坚持高位统筹推进。2021年,安不宣宾市政府印发《宜宾市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聚焦产教融合发展协同发力”“突出‘学教研产城’资源共享一体化发展”。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宜宾市从四川唯一的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到全国首批、西南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再到打造的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江新区)市域产教联合体获批为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逐渐形成了全国闻名的产教融合“宜宾模式”。
产教融合助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宜宾市提出“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巩固优化传统的白酒和煤炭产业,同时加快引进培育动力电池、晶硅光伏、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和绿色低碳产业。为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宜宾市启动了大学城和科创城建设,汇聚了12所高校、15家产业技术研究院、2个院士工作站,目前在校大学生超10万人,真正实现以人才、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为大力支持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四川时代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宜宾调动各方科教资源,于2022年在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新能源电池学院,培养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所需“电池工艺技术”人才,进一步推动该地构建起动力电池相关产业链,仅用3年时间实现从零开始到产量在全国占比15%的创举。宜宾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进入全国城市GDP百强。
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宜宾市针对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难题,充分挖掘教科资源,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办学、育人、就业、发展,联合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通过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助推传统产业的升级。此外,大力推进“五金”建设,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和四川省宜宾普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清洁能源装备智能制造产学研综合平台,聚焦真实生产环节,不断优化课程、教材和各类育人项目。
打造多主体协同工作体系。联合体构建了“政府—园区—行业—企业—院校—师生”六位一体的协同工作体系,聚焦服务宜宾五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发挥供需信息发布、项目资源集成、人才培养创新、共性技术服务、政策牵引激励等多种功能。宜宾人才发展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专业化、市场化的人才服务,创新联合体内院校和企业间人力资源的业务模式。对人才市场进行需求调研,探索院校如何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真正搭建起产业、学校以及政府之间的“立交桥”,实现多主体凝聚力量,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
入选理由 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相融共生、同频共振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亮 点 昌吉回族自治州高度重视职教发展,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纳入昌吉州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重要议事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奠定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坚实基础。当地先后出台《昌吉州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意见》《昌吉州关于支持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文件,着力健全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体系。
聚焦精准对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探索新路径。2024年12月,新疆首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昌吉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揭牌,覆盖园区2100多家企业,重点服务新疆多个产业集群建设。联合体立足昌吉州、面向全疆,汇聚园区产科教资源,发挥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作用,推动园区各主体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打造产科教深度融合先导区,形成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助力农业强区建设。围绕 “一体两翼”,协同多方组建成立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昌吉学院、特变电工等组建产教联合体;与新疆医科大学协同成立新疆康养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世界500强企业特变电工成立“特变电工分院”,在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准东学院”。
聚焦提质培优,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自治州投入1.6亿元筹建阜康职业技术学院,稳步推进昌吉市中职学校建设,逐步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坚持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推进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2023年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能力提升项目13个,落实项目资金3501万元,职业院校基础办学条件稳步提升。不断强化职业学校内涵建设,培育自治区优质中职校3所,自治区中职品牌专业8个,自治区精品在线课程7门,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聚焦校企合作,推动农业新技术“走出去”。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积极开展对外技术交流与贸易合作,并与中亚部分国家共建联合实验室,与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业科技合作日趋紧密。同时,聚焦农业新技术辐射,加强与周边国家农业技术技能创新交流,充分挖掘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的巨大潜力,切实在推动新疆农业新技术“走出去”上发力,全力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新疆样板。
吉林省长春市
入选理由 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位统筹推进,统筹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同步规划,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紧密衔接,着力提高职业教育适应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亮 点 长春市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聚焦服务人的全面发展和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结构,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互动,发挥产教集聚优势。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畅通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立交桥,为吉林省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