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值得关注的学校
评选标准
■ 办学在总体或某一方面具有典型启示性
■ 体现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教育理念
■ 办学成就受到普遍认同或尊重
■ 富有发展潜质
上 榜
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湖南体育职业学院
晋中市职业中专学校
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
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入 围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郑州医药健康职业学院
核工业卫生学校
青岛经济职业学校
河北乐亭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乐亭县技工学校)
曹妃甸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哈尔滨职业技术大学
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
入选理由 学校聚焦虹口“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高质量发展战略和数字化转型,构建了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上海虹口开放大学、上海市南湖新型技师学院的职前职后“双新”发展模式,形成“高质量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上海实践新模式。
亮 点 学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基本要求,实施面向高中阶段毕业生的三年制学历教育和面向初中阶段毕业生的五年一贯制学历教育,同时开展非全日制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在培养城市数字化转型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成为市民终身学习、职后技能提升的培训基地。
学校瞄准“培养第一线的大国工匠”目标,通过实战演练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和实操能力。一方面,以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搭建“5G”数字创意实训中心、国际邮轮实训基地、现代护理实训中心、国家示范校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上海市 5G+XR 智能(网联)汽车类虚拟仿真示范基地等,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帮助学生紧密对接企业就业岗位。2024 年,学校首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高于上海市平均就业水平。另一方面,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等各类比赛,在养老护理、汽车维修等领域获得国家级、省市级职业技能竞赛金奖,实现“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赛促学”。2024 年,学校学生摘得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赛项金牌。
作为发起单位,学校联合上海新型高职院校和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组建成立上海新型高职教育发展联盟。学校坚持“铸魂·固本·赋能”的育人理念,构建“红色基因+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三维金字塔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型,构建出“新”人才培养标准、“新”课程体系、“新”数字化学习模式、“新”产教融合实践教学载体。学校已形成系列化的五年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出 184 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构建“学院—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搭建“思政第一课堂、社团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第三课堂、数字网络 E 课堂”平台,形成“综合素养、精技提升、笃学强基”选修课体系,学生覆盖面达100%。
学校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创新“1+1+N”模式,即“1个专业群+1 个产教融合平台+N 家企业”模式,汇聚行业优势资源。现代健康产业学院主要服务虹口社区建设;与同济大学、上汽集团共同成立全国智能新能源汽车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与上海商学院、锦江集团共同成立国家泛酒店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创建智慧文旅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开展实习实训、社会培训、技术服务。提升虹口新产业发展职教集团功能,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虹口区北科创集团共同组建上海市首批产教融合联合体—虹口区产教联合体,校企共同培养数字技术技能人才。2024年11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到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调研。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入选理由 学校紧密对接温州区域产业行业办学,重点围绕智能制造、生命健康两大产业集群,做特“医养教”,成为培养康养康育技能人才的摇篮及全国一流医康养特色名校。
亮 点 对标“健康中国”战略,做强医康养教融合。一是布局全省最早、门类最齐的康养康育专业。学校深耕医康养特色,围绕“一老一小”构建“医康养”特色鲜明的全链条专业矩阵,涉及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民政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社会工作等10个专业和智慧康养与食品开发、康复治疗技术等跨学科专业,累计培养康养类技能人才近万名。学生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健康养老照护”赛项金奖。二是构建校地融合、产教融汇的康养康育体系。在全国率先打造“医康养护教”示范基地,基地集合养老院、医院、福利院等主体,打造“院中校,校中院”,共建四个附属医院和养老院,联动温州幼儿教育机构成立康育联盟。三是探索涉及全域、惠及全人的康养康育智库建设。建设多个省市级康养康育平台基地,每年承担省市重大课题、决策咨询、友好城市建设、社会培训等项目50项,牵头制定康养康育多项标准、方案等,为区域康养康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坚持服务区域办学校,扎根经济开发区园区办学,对标全国乡村振兴战略和职教资源下沉县域导向。一是布局山区大学,打造县域特色学院。学校与温州山区文成县启动校地战略合作,2024年9月揭牌成立文成县首所大学——文成学院,布局“低空经济产业”“康养旅游产业”,对接区域职教资源,成立混合所有制“航空飞行学院”“康养旅游学院”等多个教学单位和地方学院,首年招生近1000人。二是布局乡村振兴优质校,打造县域职教典范。同步共建“温州市青少年航空学校”“民宿示范基地”等,以低空经济产业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区、中高职一体化改革试验区、侨乡国际化教育改革试验区和航空职教小镇、康养职教小镇、国际华侨职教小镇为目标定位,全力打造全国县域职教典范、山区职教高地。二是布局园区混改校,打造混改样板。结合区域产业特色和学校区位优势,学校新布局“两带一阵”战略目标定位,即以文成校区为支点,面向西北山区建设“绿色康养带”;以滨海校区为支点,面向东南沿海建设“蓝色工业带”;打造涵盖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科创平台、实践中心、双师站、就业站等产教融合育人矩阵,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高质量产教融合。学校入选浙江省首批产业人才学院建设单位,立项省级职教体系产教融合改革项目、省级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计划项目。
坚持“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群”建设标准,高定位强内涵促发展。一是抓住数字转型促治理。对接省级“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进学校数字化转型,入选省信息化标杆校,入围国家级数字校园建设试点校,牵头成立省内首家温州信创学院,获评全国信创人才培养与评价基地。二是抓住职教改革促融合。学校获批省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先行先试混合所有制改革,运营全国首家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公司(尹天数智省级公共实训基地),服务中小企业年均超1000家,近5年对外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技能培训等10万人次。学校完成“温州市重点实验室”“温州应用技术协创中心”“温州湾工程师协创中心”三大平台建设,项目投资额达650万元。全年新增校企合作单位65家、“双师双能型”企业10家、产教融合实习实训站点20余家,全年引进设备或资源价值达1753万元。三是抓住职教出海促交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成立省级中泰新能源丝路学院,牵头开发的课程标准纳入塞舌尔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建成泰国教育部职教委首个职业教育标准,5个课程标准获泰国教育部认证,荣获“中泰职业技术教育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学校与意大利名校诺瓦拉美院合办专业、共育包装设计人才,完成首届招生,获批“未来技术技能与人文交流人才国际训练基地”,学生在国际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奖30项。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
入选理由 学校坚持类型定位,全面实施“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协同育人模式,不断完善政校行企协同促进产教科融合的长效机制,以“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为抓手的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领先全国,探索出一条高层次职业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亮 点 学校坚持职教本科既是“本科教育”又是“职业教育”,明确“三高三不变”,即高层次、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坚持职业教育类型不变、坚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不变及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不变,强化职业本科专业内涵建设,做到学校升格不变“职”,专业升本不忘“本”,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层次、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学校依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中职、高职、职业本科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等方面实现衔接,探索在培养周期长、技能要求高的专业领域实施长学制,实现更高层次、更具特色的发展。
学校牵头成立高端产教融合平台,服务支撑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发展需求。为推动轻工行业高质量发展,建成了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广东轻工职业教育集团;为促进广东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创建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为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组建佛山市“两高四新”产教联合体;为促进行业经济发展,联合龙头企业牵头成立7个全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平台的资源整合,校企协同深度发展,共同引领产业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升级。
学校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优势,整合行业资源,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积极推动“一体两翼”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牵头成立全国主动健康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该共同体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指导下,由华南理工大学、主动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发起,近180家院校和企业加入,共同体以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核心的创新发展格局,推动主动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紧密合作,推动了人才培养、科研攻关与技术转化的协同创新,为社会健康事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4年5月,学校立项教育部第一批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业培养计划项目,该项目针对TCL集团紧缺人才需求,校企双方匹配企业资源与职教资源,融合技术体系、岗位工作、创新活动,共同制定课程、岗位交融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招生考试评价形式,实施师带徒的岗位实践教学,形成中国特色学徒制“广轻-TCL”模式。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入选理由 学校坚持契合产业设专业、产教融合建专业、凝练特色强专业,专业调整与区域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以七大专业群对接区域七个产业链,充分践行了通过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人才,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职业教育使命担当。
亮 点 学校以高质量党建引领赋能高质量发展。一是打造“1334”党建工作模式,建成3个国家级样板支部、1个省级标杆院系、5个省级样板支部。二是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守正创新构建职教特色“大思政”育人体系,积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三是以校园内特有的百年荔枝林景观,打造“励园文化”品牌,引导学生爱心奉献、励志成才、感恩奋进,获得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入选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优秀案例》,两次荣获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
构建五维联动机制,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通过“全员联动、机制联动、内外联动、服务联动、就业创业联动”机制,校领导每年带队赴300余家用人单位、校友企业访企拓岗,为毕业生开拓更多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成立首家“福州市高校毕业生就业驿站”,打造集“云招聘”“云指导”于一体的一站式智慧就业平台,把公共就业服务引入校园,将就业与人才服务前移。学校三创教育成果入选教育部《新时代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获全国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优秀组织奖、优秀典型案例一等奖,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
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学校依托由福州市市长担任理事长、分管副市长担任执行理事长、学校书记校长担任副理事长、29个政府相关部门及54家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的政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联系18个工业(产业)园区,开展“一园区一专班,一企业一专员”校企合作,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星网锐捷、福州地铁、宁德时代等知名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依托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牵头与新大陆、福州市电子信息集团等单位成立2个市域产教联合体,主持参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6个,通过政校企三方联动,创新“政策保障”“共建共享”“互兼互聘”“过程共管”“结果共评”等机制,形成多元办学格局。充分发挥特色社会服务平台作用,构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打造“福州工匠学院”,获评2024年度全国总工会重点支持的100所重点工匠学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