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视域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图景
作者: 王新波 李雪梅摘 要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历程,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教育是更符合基本认知规律的教育,是与人类伴随更久的教育,是更易展现学习效果的教育,是更具创新需求的教育,是更能与人工智能互益共生的教育,是更具国际通用性的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充分彰显以上类型特征的职业教育将展现出六大未来图景:更加受到全社会的认同与崇尚,更加面向人人、面向终身,学习体验更为积极和丰富,教学内容更可能与实践创新实现孪生,实现更为彻底的数字化转型,更快实现教育标准的全球兼容。
关键词 教育强国;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未来图景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4-0006-06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职业教育使命在肩,责任巨大。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都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设置专门的第六部分,从产教融合、职普融通、关键办学能力、政策环境四个方面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重点部署。同时,在学习型社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对外开放等部分也多次提及职业教育。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成为教育强国建设中职业教育领域的核心任务。为更好地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必须进一步认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本研究试图在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基础上,从教育强国的视角描绘勾勒出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图景,以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参考。
一、职业教育将更加受到全社会的认同与崇尚
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既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本前提,也是建成教育强国的重要特征。很难想象一个全世界求学者心驰神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有力的教育强国,依然流行着“教育有高低贵贱之分”“考试分数和学历文凭比实际能力更重要”“教育的选拔功能大于育人功能”等落后教育理念。因此,在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全社会的教育理念必然越来越回归教育的初心和本质,越来越符合人的发展需要,越来越把受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非功利化手段。
(一)职业教育是更符合基本认知规律的教育
广义的学习是人类、黑猩猩、海豚等高等生物与生俱来的能力。例如黑猩猩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多次实践练习,模仿人类使用工具的工作,像用木棍获取食物等;又比如海豚可以经过多次实践锻炼后模仿人们进行挥手、拍手、点头等动作。处于婴儿期的孩子也能够在环境中获取一些能力,刚出生的婴儿通过注视成人的表情和动作,多次尝试后逐渐会模仿一些面部表情和动作,如吐舌头、张口、噘嘴、紧锁眉头等。这种以模仿为主要方式的早期学习,其最本真的属性是基于实践场景的直接经验学习。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通过对实践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形成了知识,所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特别是文字和书籍等载体的出现使得脱离实践场景的间接经验的学习成为可能。大量知识的积累与梳理形成了不同的学科体系[1],此后才有了阅读、听讲、班级授课、学校教育、实验演示等纯粹知识学习的活动。
一般观点认为,职业教育的最佳途径是岗位或者工作过程。在职业中获得直接的经验,获得整体的技能和技巧,在职业中熟悉变动中的世界[2]。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学习方式更接近于学习的本真属性。学生是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进而理解一系列原理和理论,这种从实践到理论的教育过程正是职业教育所坚守的,也恰是最符合人类基本认知规律的。现实中,职业教育的学习之所以被认为不如普通教育的学习更“高级”,不是因为普通教育以间接经验为主的学习更有用或更有趣,而是因为社会上对普通教育学习结果的认定比职业教育学习结果更高。随着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当考试分数、学历文凭不再是谋取更好就业机会的强标准,技术技能也是硬通货之时,以多样化、模块化、场景式、体验式为特征的职业教育学习方式可能会更加受到人们欢迎。灌输式教育、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将越来越没有市场,人们的学习将会回归到更加符合学习本真属性的“做中学”“学中做”之中。职业教育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教育强国建设中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大大提升
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进,以及全球人口结构的变化,在人工智能加持下,社会生产力越来越发达,机器能做的工作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人类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将越来越不成问题,教育将越来越褪去功利化色彩,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品质提升为目标的教育才是更符合人类需要的教育。在未来,知识学习本身不再是目的,满足人们发展优势潜能、兴趣爱好的内在需求,或者满足人们通过对社会作出贡献而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需求,才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不管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只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都将获得极大丰富并以最适宜的方式向全民供给。
职业教育与生产生活联系最为紧密,也是适应性最强的教育类型,既包括职业技能的培养,也包括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职业教育可以让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自己的取向,热爱自己的职业,崇尚劳动精神,进而确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念。可见,职业教育更加符合差异化群体多样性学习的基本需要,更能实现因材施教、人人出彩的教育理想,特别是随着《规划纲要》关于“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的要求逐步落实,职业教育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选择、崇尚与支持。
二、职业教育将更加面向人人、面向终身
有学者认为,教育现代化(强国)必须保障人民受教育的权利,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公平,让教育成果惠及人民,教育现代化(强国)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要实现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的贯通[3]。《规划纲要》对学习型社会建设进行了专题部署,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加具有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属性。无论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还是从人类个体全生命周期的发展来看,接受职业教育的范围都更广、时间更长。因此,教育强国建设无论从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都需要持续加强面向人人、贯穿一生的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是与人类伴随更久的教育
从人类的起源看,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拥有更加灵巧的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双手。从早期猿人阶段到新人阶段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伴随着新工具的不断出现,人类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在不断演进,这一过程离不开人类研究工具、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并把所形成的技术技能传授给族群中的其他人以及下一代的过程,这已经具备职业教育的特征,可以被视为人类起源初期的原始教育的基本形态。
从教育的起源看,有学者明确指出,教育的产生是以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出现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才逐渐分化,甚至异化。我们今天强调的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说是教育经历了一系列曲折历程后回归自我的一种表现。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说“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4]。可见,职业教育的出现是早于普通教育的。
面向未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影响与重构各个行业。就教育而言,人工智能大模型、脑机接口的出现将改变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大幅缩短人类获取知识的时间,颠覆知识学习的形态。相比而言,以传授外显的陈述性知识为主的普通教育功能更有可能被替代或简化,而以习得内隐的程序性知识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反而更不易被取代。因此,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将成为与人类伴随更长久的教育。
(二)教育强国建设中职业教育将更加致力于伴随每个人的一生
黄炎培先生曾指出,职业教育就是解决“个人谋生”问题,是一种面向人人的大众教育类型,并提倡通过举办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机构,开展丰富的职业教育活动,使各个人群、各个阶层,包括特殊人群都能享受到职业教育[5]。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是最具有普惠性的教育,是不让每个人掉队的教育。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并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来改造社会。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基本属性与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追求是完全契合的。
数字技术为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终身提供时空保障。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质量持续提升,实现了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兴趣、能力及职业规划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也可以选择更加灵活的学习时间和方式开展学习,还可以开展非全日制和远程学习,不论是在校生、企业员工还是社会学习者都可以参加学习,大大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当今时代,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同时,新兴产业不断出现,未来产业已露端倪,生产作业模式持续发生改变,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也在持续升级,职业能力要求逐渐变得综合化、复杂化。为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技能重塑”将是常态。职业教育可以不间断地提供适合的技能发展路径,成为学习者和职场的桥梁,满足技能学习、技能更新和技能重塑的多层次需求,实现技能发展与产业发展相匹配。而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各国还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减贫、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价值,特别是其在帮助弱势群体获得更多机会、推动社会包容与公平中的作用。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终身的公共产品属性越来越凸显,日益成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三、职业教育的学习体验将更为积极和丰富
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个体获得更为积极的学习体验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追求之一。“学海无涯苦作舟”可以作为学习者个体自我励志的信念,但不能成为教育者实施教育教学的价值追求。科学研究表明,“放松警觉状态”而非“高度紧张状态”更有利于大脑的信息加工,积极、愉悦、富有成就感的学习体验更有利于学习效果和学习者的身心健康。而积极学习体验的获得除了需要教育者提供更为积极的教育供给外,学习过程中的即时反馈、阶段性成果外化、不断的进阶性挑战都是重要影响因素。从这些方面看,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更符合积极学习体验需求,有形的产品或作品、故障的排除、生产难题的解决等都远比抽象的分数更加丰富和令人印象深刻。
(一)职业教育是更易展现学习效果的教育
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直接走向工作岗位的,因此无论是职业学校教育还是职业培训,与以理论知识输入为主的普通教育不同,都需要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实践,其使用的是实际工具,操作的是真实设备,生产出来的是真实产品,是学习体验最为真实的教育类型。比如,在汽车维修专业中,学生可以通过精心修复使一台汽车正常运行;在烹饪专业中,学生能够制作出一道道美味可口的菜肴;在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可以设计并制作出时尚的服装;在机械制造专业,学生能制造出各种精密的机械零部件;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可以组装出功能齐全的电子产品;在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可以建造出小型的建筑模型;在化工专业中,学生可以生产出肥皂、消毒液等生活用品。
以上实例充分表明,职业教育的学习成效是最容易显现出来的。因此,从理论上讲,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学习体验最佳的。当然,现实中不能引人入胜的职业教育课堂也并不少见,但这不是职业教育本身应有的状态。
(二)教育强国建设中职业教育积极而丰富的学习体验将更加凸显
工业生产进入“4.0时代”,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更先进的手段。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学习体验将更为积极、更为丰富、更加符合学习科学规律,因而更加受到学习者的欢迎。
职业教育中的有效学习是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对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随之形成工学一体化课程认知,从完整的工作世界出发认识知识与工作的联系,由此获得背景意识和“工作过程知识”,这符合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等当代主流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6]。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学习场景带来更丰富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其可以通过创建虚拟的工作场景,员工或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实践操作,如在虚拟的飞机驾驶舱中练习飞行操作,在危险环境中练习应急处理等。《规划纲要》要求,实施职业教育教学关键要素改革,系统推进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改革,建设集实践教学、真实生产、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这些目标的实现,必将大大提升职业教育的学习体验,有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