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背景下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逻辑、困境和路径
作者: 高明 连心摘 要 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肩负着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端和职业教育的神经中枢,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之一。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应然之举,也是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和适应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但在学位授予、实施主体、高质量发展和职业资格衔接等方面面临现实困境。为此,应通过完善学位体系、凝聚优质资源、发展学位学徒制、优化规模结构和加强一体设计,为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力、锻造科技支撑力、凝聚协同力、激发人才竞争力和增强民生福祉。
关键词 教育强国;职业教育体系;本科职业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博士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4-0027-07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系统部署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教育强国的构成要素。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完整教育类型来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对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积极回应,是建立健全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多形式、多通道和可持续发展的梯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为满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已成大势所趋。
一、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内涵
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 2011)》中,将职业教育定义为学习者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行业、某类职业或行业从业所需的特有知识、技艺和能力而设计的教育课程。这类课程可能有基于工作的成分(例如实习、双轨制教育课程)。成功完成这类课程,授予劳动力市场认可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相关国家主管当局和劳动力市场承认其职业定向[1]。
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一种类型,是本科和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学位为职业学士、职业硕士和职业博士。内涵包括3个方面:在教育类型方面,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应归属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中受教育程度的第6级、第7级和第8级教育。第6级相当于学士或等同水平,提供中间层面的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获得第一学位或同等资格证书;课程以理论为基础,包括实践成分,进行最好的专业实践;提供者包括大学和同等的高等教育机构。第7级相当于硕士或等同水平,为学习者提供高级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获得第二级学位或同等资格证书;课程有大量的研究成分,以理论为基础,也包括实践成分,进行最好的专业实践。第8级相当于博士或同等水平,获得高级研究资格证书;课程致力于高级学习和原创性研究,一般仅由以研究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
在培养层次方面,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相对于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来说是质的提升,涵盖了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在基础理论教学方面,逐渐高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但相对低于本科以上同层次的学术型教育;在实践和实训教学方面,强于本科以上的同层次学术型教育。特别是在人才规格、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要形成特色,即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达到本科以上同层次学术型教育的水平,又突出职业特色以及对专业技术综合运用的能力。
在培养目标方面,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和行业性等特征。学历层次和学位层次的高等性是培养目标的基准,职业性是培养目标的内涵,行业性是培养目标的方向。具体来说,面向行业企业和实际工作的需求,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点发展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高水平训练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我国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应加快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增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加强多方参与的协同力。发展本科以上职业教育要从完善自身体系发展的逻辑转向主动支撑国家战略的逻辑。
(一)战略逻辑: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
服务国家战略是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责任担当。“十四五”至2035年,实体经济将一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将成为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主线。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实现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竞争优势、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转型,还要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和为制造业降本减负,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但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制造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因素制约着制造业转型升级,亟须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在某种程度上,人才决定着“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而健全多类型和多层次人才的培养体系是根本出路。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通过发展职业技术大学、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和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培养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通过开展学位学徒制试点,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将在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成为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蓄水池”。
(二)现实逻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
需求是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企业招聘过程中,最短缺的是高技能人才。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技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过2,即1名技术技能人才对应2个及以上岗位。对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凸显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虽然就业市场在总量上压力没有减少,但制造业和服务业面临着普通工人难招和技术工人短缺的窘境。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最缺的是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占41个),包括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机械设计工程技术人员等。“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工程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汽车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进排行[2]。“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高技能人才超过1000万人,但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截至2021年3月,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分别占我国就业人口总量的26%和6.5%,仍未能满足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41.4%的市场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明确要求,相关岗位的薪水大幅度提升[3]。为此,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增加高技能人才供给,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三)政策逻辑: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政策是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发[1985]12号)要求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要实现从初级到高级的全覆盖,与普通教育实现横向互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7]55号)要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要从初级到高级、结构合理、形式多样,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协调发展[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提出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类型的高校实现合理分工并办出特色[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包括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并由高等职业学校或普通高等学校实施[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21]12号)提出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分类体系对高校实行分类管理[7]。《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8]。《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对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如何举办以及本科高等学校如何转型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要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在继续推动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9]。《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首次提出稳步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10]。《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办发[2021]43号)提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1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12],为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思路。
(四)分类逻辑:响应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高等教育结构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构成各要素(子系统)及其相互间的关联状态。类型结构主要是指横向类别之间的比例和联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协调专业性教育和学术性教育的比例,反映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为协调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等各类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比例。在我国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比例失调的问题仍然严重,普通教育比例过高,职业教育比例过低且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23年,全国普通本科学校1242所,招生478.16万人,在校生2034.69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3所,招生8.99万人,在校生32.47万人[13]。2020年,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13719人,占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11.8%;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60.2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60.8%[14]。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和需求之间存在偏差,尤其在新兴职业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置及总体招生规模仍很保守,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根据《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博士和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分别为36个和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基本实现了对国内主要行业产业的全覆盖,但专业学位研究生类别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对于新专业领域的拓展不足,仅部分实现了与职业资格的紧密衔接[15]。
(五)实践逻辑:加快建设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高质量教育体系离不开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亟须构建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层次完善、纵向贯通和学制完备的,层次结构是基础。没有完善的层次结构,职业教育既不能形成独立的体系、不能实现纵向贯通,也不能具备与普通教育平等交流对话的资格与条件,更不能称其为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学历上包括: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4个层次;在学位上应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3级。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打破了专科层次的“天花板”,贯通了中职、专科和本科3个层次,通过实施“双高计划”和“提质培优”计划,中职和高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下一步要稳步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把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作为建设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具有“类型特色”的职业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以质量为导向,适度扩大专业学位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规模[16]。在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生拓宽升学路径的同时,也必将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是顺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之需,也是依法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举。但在实践中,在学位授予、实施主体、体系衔接等方面仍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一)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游离于”两类学位之间
当前,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都对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达成共识,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顺理成章”要与同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拥有“等值”的学位。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1981)从层次上把我国学位划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级别,在类型上划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并依据学科门类和专业学位进行授予,但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应授予何种类型的学位还不明确,尚未形成职业教育“自己”的学位制度。对于“何为”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也没有明确的界定。虽然国家支持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但并没有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就是职业教育的研究生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权单位和授权点也不愿意“承认”办的是职业教育。如果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并授予专业学位,会造成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内部学位类别的不一致。虽然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学位授予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只是依附于现行“学术本位”的学士学位工作体系,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开设本科职业教育专业以及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的学位授予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