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问题剖析与因应策略

作者: 王奕俊 贾敏悦

摘 要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职英语教学改革面临由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转型的现实需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视角,英语课程需超越传统的语言工具性定位,拓展为职场语言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和自主学习等关键能力的培养。当前,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着教师教学驾驭能力欠佳、忽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等问题,同时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内驱力不足和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等问题也制约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效落实。为此,需从单元整体教学、情境化项目教学、数字化精准教学和校内外融合教学四个方面推进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促进职业教育基础课程改革的深化。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中职;英语教学改革;公共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5-0012-07

中职公共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中职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承载着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和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双重任务,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中职基础课程的重要学科,英语不仅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工具,更是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途径。2020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标准》),确立了指向中职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着力推动教学从传统知识传授模式向素养培养模式转型。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科素养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全面、深入剖析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目标要求

中职英语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语言工具性的教育功能,更肩负着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思维品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时代重任。《标准》明确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要求英语课程与职业情境紧密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一要求不仅回应了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现实需求,也为中职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方向指引。

(一)从核心素养到学科核心素养

早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素养”(Competence)的概念,强调教育应培养个体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并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是教育的四大支柱。200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发布了《核心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要》,构建了人与工具、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维度的核心素养框架,引发全球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逐渐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2],与学科本位不同的是,核心素养强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领域。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是教育目标的转变,更是教育理念的深刻变革,要求教育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

早在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同时,教育部要求,“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学科是核心素养培养的抓手,是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下整体设计、分科推进的。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承载着核心素养的使命,其价值定位应通过对于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形成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学科核心素养,突出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职业生活的联系[3]。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英语课程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不仅是对国际教育理念的积极响应,也是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学科核心素养为中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即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学科核心素养。

(二)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

《标准》明确提出,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职场语言沟通、思维差异感知、跨文化理解和自主学习四个方面。这些素养不仅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必备能力,也是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基础。根据《标准》,中职英语教学应围绕以下核心素养展开。一是职场语言沟通。学生需具备一定的职场英语运用能力,能够在具体工作环境中进行基本的英语交流,包括日常办公用语、职业交流和跨文化沟通等。二是思维差异感知。即通过英语教学,学生能够意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差异,提升跨文化的适应能力。三是跨文化理解。即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更要理解不同文化背景,能够在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流。四是自主学习。即学生应具备独立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能够根据需求进行自我提升。对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职场语言能力、跨文化能力体现了“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学习能力对应“自主发展”,思维差异感知包含在“自主发展”“文化基础”和“社会参与”中[4]。

中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共同构成有机的整体。职场语言沟通是基础,不仅是中职生应掌握的关键能力,也为思维差异感知和跨文化理解提供了语言工具。思维差异感知是桥梁,外语教育在本质上首先是人文素质教育,其次才是语言技能的习得[5]。思维教育在中职英语新课标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包括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对于促进职场语言沟通的有效性和跨文化理解的深度至关重要。跨文化理解是引领,外语学习从本质上看,就是一个跨文化学习与体验的过程[6],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职场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拓宽国际视野。自主学习是保障,可为学生提升职场语言沟通能力、思维差异感知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提供动力和方法支持。因此,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丰富内涵出发,英语学科教育应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层面上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跨文化交流和国际沟通的工具;另一方面也承载着人文价值,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载体。

(三)学科核心素养导向对中职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核心素养是教育方针与具体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将宏观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要求,贯彻到各学段、各课程中,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机制的改革,落实到学生的具体学习和发展中[7]。中职英语课程应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端同时发力,推动教育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以素养为目标的模式转变。在教师的“教”上,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调整,传统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将教学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其次是课程内容的重构,需围绕核心素养进行结构化设计,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合性。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知识碎片化教学模式,将知识体系化,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再次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核心素养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采用项目式、任务情境式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最后是教学评价的改革,从单一的知识考核转向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应涵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多个方面。

在学生的“学”上,首先是学习目标的转变,需要从单纯的知识记忆转向能力提升,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应树立全面发展的学习目标,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品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次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需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积极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和项目学习,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后是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应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管理。同时,强调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式,感知不同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的多样性,这既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化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8]。

二、中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

新课标的实施推动着中职英语教学由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养转型。然而,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课程内容的适切性、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动力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影响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有效落实。需深入剖析中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梳理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在教学中的困境,为后续优化中职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一)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迭代,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使命,这无疑对教学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发出了急切呼唤。然而,现实的教育场景却不尽如人意,相当比例的中职英语教师存在教学观念陈旧、素养不足等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1.课程教学内容驾驭能力欠佳

部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二次开发能力较弱,未能充分理解教材中隐含的文化内涵、语言运用技巧和跨学科知识,导致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脱节。在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精准把握专业知识与英语教学的结合点,不能根据中职生的专业需求和实际生活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缺少跨学科教学意识,过多保留理论性强但实用性低的内容,而忽略了与职业技能紧密相关的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特点灵活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整合不足,未能充分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过分依赖教材授课,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忽视学生课堂学习主体地位

在课堂组织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与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仍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互动较少,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缺乏自主探索和实践应用的机会。课堂上,教师主导整个教学活动,以语法规则讲解、词汇记忆为核心,而忽视情境化语言应用训练。这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即使学生掌握了语法规则,但在真实交流中难以灵活运用。此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未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缺少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无法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节奏和发展需求。

3.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之中,而中职英语教师在教学任务安排及处理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未能完全依据《标准》要求和中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掌握教学目标;未能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差异,设计分层教学目标。中职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大都存在较大差异,而传统教学方法常常采用简单的标准化方式,难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情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很少提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基础较好的学生会觉得课程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从而失去学习热情;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可能因为跟不上教学进度,逐渐对英语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4.不能科学使用多元化评价

新课标的实施虽有一段时间,但许多中职英语教师对教学的多元化评价还缺乏正确认识,且对评价技能的掌握尚有很大不足。教师仍较多采取以考试为中心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过于注重考试结果,而忽视了对英语知识和实际应用技能的积累。评价内容不够全面,缺少对学生思维意识、跨文化理解能力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评价主体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多元主体参与不充分。此外,未能有效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导致评价结果无法充分反映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效果,影响教学改进的针对性。

(二)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

核心素养导向为中职生英语学习指明了方向,要求中职生具备较强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当前中职生英语学习存在基础薄弱、内驱力不足、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等问题,严重阻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