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何以困难重重?
作者: 陈豪 曹红
摘 要 职业学校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是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形成“双师型”素质的重要举措。为规范教师企业实践过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专项政策文件。然而,在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实际推行中仍存在重重困难导致难以有效落实。通过对江苏省职业学校15名机械类专业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当前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困难重重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企业对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缺乏积极态度,职业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缺乏足够保障,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参与意愿不强。为破解上述困境,建议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完善教师企业实践的顶层设计;建立教师企业实践的常态化机制,提高校企双方的支持力度;激发教师企业实践内在动力,培育教师企业实践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 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机械类专业;“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5-0064-06
一、问题的提出
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企业实践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关键举措。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前往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对于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是帮助职业学校教师提升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积累实践经验、生成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1]。从全球范围看,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前往企业实践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为弥补教师企业实践经验缺乏的短板,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探索建立系统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并颁布了一系列专项政策文件。早在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就明确提出“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随后,《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2006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2016年)、《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2023年)等文件进一步强调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的重要性,教师企业实践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得以不断提高。
虽然有了系列政策措施作为保障,但现行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中,教师企业实践仍然是一大短板,并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教师企业实践成效总体不佳。有研究表明,由于企业参与的机制没有建立,政府倡导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不能得到全面推进,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教师企业实践成效有限[2]。因此,有必要在梳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析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困难重重的原因所在。
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大多研究是从企业、学校、教师三大利益相关者出发总结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困难及原因。第一类研究从企业角度出发将教师企业实践难以有效落实的原因归结为企业参与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3],企业受生产经营条件、发展规模与核心技术保密影响,对教师企业实践存在消极态度[4]。第二类研究从学校角度出发将教师企业实践难以有效落实的原因归结为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管理滞后、实践目标需求与实践内容形式存在偏差、教师企业实践成果转化不足[5]以及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考核机制尚未完全建立[6]等。第三类研究从教师角度出发,认为当前职业学校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主要矛盾在于教师对待企业实践的态度消极[7],教师无法进行身份角色转换[8],教师难以通过企业实践获得回报,等等[9]。
总体而言,已有研究对于解释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所存在的困境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然而目前的研究大多以宏观层面的思辨研究为主,其研究结果虽然具有普遍意义,但很难发现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中的微观影响因素,而这些微观因素往往是影响教师企业实践效果的关键所在。此外,不区分专业大类,笼统地对教师企业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往往会忽略教师企业实践专业情境性的一面。鉴于此,本研究以机械类专业为例,借助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江苏省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师的深度访谈,力求找到制约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有效落实的关键因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为进一步优化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方法
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方法是一种基于经验资料、自下而上建构理论的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因素识别等探索性问题的研究[10]。本研究主要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收集其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的经验资料,借助质性分析工具NVivo12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核心式编码。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的方式,从江苏省内6所职业学校抽取15名机械类专业教师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教师分别来自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等地区的重点职业学校。所选研究对象均参与过教师企业实践,并且至少拥有五年教龄,对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政策比较熟悉。在研究对象的职称方面,中级以下职称的教师有2人,中级职称的教师有10人,高级职称的教师有3人。在样本的选择上,本研究充分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区、学校层次、教龄、职称等方面的均衡情况,能够较好地反映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基本情况。
(三)研究过程
1.实地访谈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方法收集资料。考虑到面对面访谈更加有利于保证所获取研究资料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研究者以线下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深度访谈,单次访谈的时间约为40分钟。在访谈工作正式开始前,向访谈对象说明了研究目的、研究流程和研究伦理,并征得他们同意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根据受访对象的回答进行追问,以获取更完整的访谈数据。访谈工作全部结束后,按照访谈对象所在学校及受访顺序进行编号。例如,A1代表A校第一位受访对象。最后,研究者将录音转录为文字,共整理出约8万字的原始访谈资料。
2.资料编码
本研究具体的编码流程严格遵循扎根理论的原则,采用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核心式编码对原始资料进行不断分析、比较,提炼概念,发展范畴,解析问题[11]。在开放式编码过程中,形成12个码号,在主轴编码过程中,将12个码号进行整合形成3个概念类属。基于前述编码过程,进一步归纳出核心编码。编码结果如表1所示。
三、研究发现
(一)企业对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不足
企业作为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政策执行的重要主体,是决定教师企业实践质量的关键一环。研究发现,对于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企业一方普遍积极性不足。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如表2所示。
1.企业实践岗位不够对口
按照国家和地方政策的相关要求,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应当选择与本专业对口的岗位。然而,实际上,教师要想找到与自身专业完全匹配的实践岗位非常困难,根据受访教师反映,学校只能够保证企业实践专业在专业大类范畴之内。如有教师所言:“肯定是符合专业大类的,但是我们(机械)专业里面有很多小专业,像一些学焊接、材料、数控专业的,不能保证找到完全对口的岗位。”(C1)虽然不同教师所分配的岗位不尽相同,但大多会被安排到加工车间、生产车间或者维修车间等,教师上岗后的工作要求与考评方式均与普通员工无异,而且学习难度很高。如有教师所言:“我实践的岗位需要用SolidWorks来设计产品的三维图,我的专业不涉及这个软件,所以得从头开始学。”(B3)
2.企业师傅指导流于形式
教师到企业实践时,企业大多会安排一名老员工指导教师开展工作。然而,企业安排的工作人员往往在指导方面比较欠缺,大多只是教授具体的操作步骤,但对于基本原理方面的讲解并不充分。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大多企业老员工的操作技能均是在实践中生成的,对操作基本原理不甚了解;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老员工还有很多本职工作需要完成,他们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教授只是前来参与企业实践的“临时员工”。总之,教师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掌握更丰富的技能是比较困难的,久而久之教师企业实践就逐渐“流于形式”,企业就更加不重视职业学校教师的企业实践活动。如有教师所言:“给我安排了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师傅,他做出来的工件一看就是有水平的,但是平时不怎么教我,基本上就让我在边上看着学。”(D1)
3.企业不愿进行经济投入
企业追求的是获取利润,生存与发展才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但是接收教师进行企业实践会影响到企业效益。如有教师所言:“我们这个(机械)行业属于传统行业,市场透明,没有那么高的利润,企业自己生存都有问题,在教师入企实践上肯定不会再给投资。”(A1)因此,企业对教师实践活动的态度比较消极,往往都是学校主动联系企业,企业愿意接收教师前来实践也多是因为校企有合作协议或者是企业在学校有订单培养的学生。如有教师所言:“不是想去什么企业就能去,我们去的单位要么是跟我们学校有技术上的合作,要么就是学生毕业后去那边。”(E2)
4.企业会对核心技术保密
企业为了尽可能不影响正常生产秩序,一般不会安排重要岗位或者技术含量高的岗位,这既是出于对教师人身安全的考虑,也是对关键技术的保护,但却造成教师能真正学习到的东西并不多,对于行业前沿、发展动态的有关信息一知半解。如有教师所言:“有的机床是从国外进口的,里面的程序比较复杂,企业要对技术保密,肯定不会让我们去学,只会安排我们在旁边辅助工人。”(F2)目前,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是毕业于研究型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他们本身对于机械行业就有一定的了解,去企业就是为了学习机械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如果去企业只能给师傅“打小工”,那势必会导致教师通过企业实践所能学习到的东西非常有限。
(二)职业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的保障不够
学校是教师企业实践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教师与企业相联结的关键纽带,也是影响教师企业实践效果最重要的一环。研究发现,职业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缺乏足够保障。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见表3。
1.学校缺乏校本实施方案
虽然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多项有关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的政策,但大多数学校所制定的教师企业实践方案并不完善,没有形成固定的、规范的、体系化的文件,文件内容也多是照搬政府文件,没有根据学校和本地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如有教师所言:“我们学校对于企业实践的管理并不明确,学校只转发了省里的文件,没有其他管理方案。”(E1)此外,也没有明确在工作量、交通、住宿等方面的补助标准,导致教师的积极性较低。如有教师所言:“我们去企业实践既不算工作量,也不算绩效考核,可以说什么好处都没有。”(B2)
2.学校与企业正式对接不足
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的方式并没有明确的规范。参与本次调研的教师中,半数以上都要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联系到企业,对于一些没有企业资源的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而言,联系企业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如有教师所言:“学校不给我们安排企业,我们只好通过一些老教师或者自己的社会关系去找企业,这样会耗费我们很多精力。”(C2)有的学校虽然能够帮助教师联系好企业,但是与企业的有效对接不足,导致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经常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如有教师所言:“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企业,去的第一天有个欢迎会,之后基本上没人管我们了。”(C1)
3.学校未能解决教师工学矛盾
职业学校对教师企业实践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大多数学校要求教师在企业的实践时间长达数月以上,并且不能影响教师自身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只能够利用假期或者休息日进行企业实践,这无疑会极大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实践的成效也会大打折扣。如有教师所言:“我一般每周六去一天企业,要连续好几个月,平时学校里的工作一样不少,还有的同事选择暑假集中去企业一个月,无论怎么样都会影响我们自己的生活和休息。”(A2)大部分教师都表示,企业实践既然是学校安排的一项时间周期较长的任务,就应该把它融入学校日常工作安排当中,在正常的工作时间去进行,比如说在学期内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暂停日常教学任务,分批集中前往企业进行实践。如有教师所言:“企业实践和日常工作是割裂开来的,该完成的一样不少,还要花时间和精力去企业里面实践,这样效果肯定不会好的。”(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