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高校建设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 顾永安

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提出,要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分类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发展。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高校既共同支撑着我国“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共同责任与使命;也各自承载着独特的责任与使命。

研究型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是研究型高校的重要责任与使命。研究型高校应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研究型高校肩负着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成果转化,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使命。应主动加强前瞻布局,开展有组织科研,推动理论前沿发展,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应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我国高教的国际影响力,为解决世界共性难题作出中国贡献。

应用型高校: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应用型高校首要责任是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通过学科专业集群紧密对接产业集群,开展以现代产业学院等平台为支撑的产教科融合,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新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成为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与升级的使命,应围绕地方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推进产业、学科、学位点、专业协同化发展,推进科研、教研、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一体化建设,着力开展应用性科研,为地方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以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目标,深化教育理念观念、学科专业结构、科研与社会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转型。

技能型高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塑造产教融合新形态。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为社会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技能型高校的重要使命。其应创新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与办学模式,为地方行业企业和国家整体技术水平提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撑;应塑造产教融合新形态,确立产业、行业、企业、专业、职业一体化建设思路,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应坚定“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积极探索职普融通机制,推动中职、高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贯通与融通发展,基于产业需求、技术需求、岗位需求、人才需求、知识体系的逻辑路径,培养服务支撑地方产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