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作者: 刘雨寒 李玉静

摘 要 由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联盟主办,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研究院承办的第十八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于2024年11月30日在南昌举行。论坛以“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主题,通过“主题发言+自由论坛”的形式,深入探讨了以综合高中为抓手的职普融通探索、职教本科发展、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提高职教教师素质、促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等关键议题,为推动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 教育强国建设;职业教育;职普融通;职教本科;数字化转型;技能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6-0077-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包括建成教育强国在内的一系列强国的战略部署。在这一背景下,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做好职业教育科研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是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完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职业院校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作为中国职业教育学界的重要学术会议之一,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为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2024年11月30日,由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联盟主办,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研究院承办的“第十八届中国中青年职教论坛”在南昌举行。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职教科研机构、400余名职业院校的职教学者和研究生,以及多家学术媒体参加会议。本次会议以“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主题,通过“主题发言+自由论坛”的形式展开探讨。

一、以综合高中为主体的职普融通探索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

2022年5月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四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1],进一步确认了职普融通的重要性。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的一个核心目标是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当前,以综合高中为主体的职普融通探索一直受到职教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助理研究员王志远从综合高中建设的历史逻辑、社会逻辑以及实践逻辑展开分析。他认为,综合高中作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并行但又区别于两者的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模式,是实现高中阶段教育职普融通,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的理想学校模式。他提出,综合高中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其厚植近代以来中国高中阶段多样化办学的历程,为新时代综合高中建设探索提供了经验;综合高中建设不可能孤立存在,更不可能脱离社会发展的土壤;要锚定推进高中阶段教育职普融通的首要目标,把握综合高中“综合性”的内在结构,坚守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这一底线,不断回应高中阶段教育实践和综合高中建设实践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政梳理了综合高中百年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是普职共生阶段,单轨制与双轨制博弈中的综合高中办学(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二是课程分层阶段,科学技术发展驱动下的综合高中改革(20世纪40年代-20世纪60年代);三是学术漂移阶段,美国综合高中的“学术漂移”与综合性的式微(20世纪70年代至今)。他认为,办好综合高中首先要充分认识综合高中办学的制度嵌入特征,其次要正视综合高中的顶层设计与我国社会期待的距离,最后要正确认识综合高中推进我国职普融通的积极作用。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讲师林玥茹对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典型国家综合高中发展的基本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并从中提出了对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启示。她提出,我国应立足本土实际明确综合高中的功能边界,基于科学研究重新审视改革方向,以开展区域试点与课程综合为起点,以完善办学条件与保障体系为支撑,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综合高中。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李伟民介绍了欧洲职普融通发展经验。他认为,欧洲职普融通的社会认同、课程建设、横向衔接以及终身取向对我国发展职普融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外的先进经验梳理,他提出实现我国综合高中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正视职普融通的认识纠偏。职普融通应始终坚持“五个对接”,深入与产业行业的合作,明确职普融通后的技能需求,以促进社会生产力提升为目标追求。二是建设职普融通的课程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与素养,适当将职业教育前置。职业院校需强化技术理论和人文社科的学习,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注重职普融通的横纵衔接。一方面要优化中考分流方式;另一方面要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四是明确职普融通的终身取向。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完善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

二、大力发展职教本科,做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头部力量

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成果,完善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2]。据统计,截至2025年1月全国已建立60所职业本科院校。就职教本科如何更好的发展,学者们在论坛上各抒己见。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副研究员瞿连贵从促进职业本科学校高质量发展角度,探讨了其困境与进路。他提出,影响职业本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支持职业本科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环境有待构建;二是职业本科学校带动职业学校整体提质有待强化;三是职业本科学校引领区域经济和产业能力不够强;四是职业本科学校在关键办学能力上差距较大。就职业本科学校如何高质量发展,他提出四点实现路径:一是多元路径办学,构建职业本科学校发展生态;二是完善招生制度,优化职业本科学校生源质量;三是支撑区域发展,突出职业本科学校地方属性;四是强化基础支撑,夯实职业本科学校关键能力。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宾恩林立足数智时代,讨论了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策略。他通过“难以言说”的语言哲学范式,论述了在数智时代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载体、教学方式遇到的困境,并针对新困境提出了优化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三条策略。一是重构从隐性自悟到系统化培养的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三个层面进行优化。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个性化学习和动态调整。二是采取显性化策略。设计实用案例研究和故事化教学,通过具体情境展示隐性知识的应用过程。三是清晰梳理课程知识。整理课程内容,将复杂的知识条理化,并通过图表和多媒体进行传递。浙江工业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李胜从类型教育视角论述了职业知识生产机制的内容。他指出,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开发中知识“依附”现象严重,例如在对普通教育中的学术知识进行“摘取”与“简化”得到职业教育的技术原理知识或简单化处理普通学科中相关的知识作为专业实践课程内容。针对这一现象,他提出了职业知识生产机制建设路径:一是打造职业知识生产者队伍;二是建设专门化的职业知识生产社会建制;三是建设促进职业知识生产活动长期稳定运行的机制。

三、数字化转型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赛道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发展,能大幅提升教育便捷性与灵活性,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推动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为社会培养更多具备数字技能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宋亚峰从教育数字化视角,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关系问题展开讨论。他将谱系图的概念运用到职业教育专业发展中,提出了职业教育专业谱系图组成的要素和关键节点厘定,明确产业谱系图的组成要素和关键节点,从而构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谱系图。他认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应从定“点”、连“线”、拓“面”、筑“体”等维度展开。一是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核心节点进行培育;二是加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关键节点互动;三是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主体协同发展;四是加快打造职业教育产教命运共同体。江苏理工学院炎培学院副教授陈春霞就农民数字技能研究问题作了分享。她从数字赋能视角提出了三个培育农民数字技能的实施路径。一是采用“再技能”战略,形成并修订高素质农民数字技能框架;二是依据数字技能框架地图,重塑强包容性与强针对性课程体系;三是遵循技能跃迁机制,创新高素质农民数字技能微认证。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副研究员刘磊介绍了职业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他指出,当下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呈现出专业设置盲从性、质量提升非持续性、布局调整滞后性等特点。他认为,职业教育专业质量保障应从保障体系的制度性构建出发,把握好当下数字化转型时机,从建立专业设置的数据引领体系、研制梯次递进的专业质量标准“链”、构建有效支撑标准“链”评估项目体系、开发支撑数据引领和项目运行的评估系统、形成自动化和可视化的质量保障呈现方式等方面,打造有力的专业质量保障。

四、提高教师素质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3]。职教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技能的培训师,在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双师型”教师是职教教师队伍的主体,对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作用巨大。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讲师李欣旖探讨了职教“双师型”教师如何发展。她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分析“双师型”教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策略。一是知识结构要能够对标行业动态与岗位标准,提高自身知识系统的适应性与有效性;二是推动“双师型”教师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知识的转化,实现跨界身份转换;三是要做到上了讲台是讲师,下了车间是技师、工程师;四是要提升课程教学改革与科研服务能力及师德师风素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杨蕾从生态学视角提出,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发展应从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环境层面展开:一是注重教师能力素养与领导力提升;二是加强团队构建与文化培育;三是完善教师发展保障体系。

五、建设技能型社会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未来图景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战略,强调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建设技能型社会将为职业教育营造出良好发展氛围。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肖龙对技能型社会的未来图景及价值意蕴作出展望。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技能社会未来图景,提出了人人拥有技能之后的“由技能构建的社会”的发展样态。一是由技能建构的社会是人人出彩的社会;二是由技能建构的社会是公平包容的社会;三是由技能建构的社会是创新驱动的社会。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教授李秉强对职业教育技能与薪资收入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从技能匹配对薪资收入的影响视角论述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通过数据剖析了“技工荒”“招工难”的技能错配原因。一是学生专业技能与就业岗位匹配度较低;二是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他指出,技能匹配与薪资收入呈正相关、互联网使用对技能匹配起正向调节作用、学历对技能匹配的调节作用会因群体不同而出现差异性,未来优化技能对薪资收入的匹配度应从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实践教学、促进产教融合等方面入手。

六、新阶段、新期待

本次论坛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与机会,中青年学者们通过深入交流与研讨,相互促进、积极思考,为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建言献策。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联盟顾问、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石伟平指出,职业教育需要研究真问题,中青年学者要投入到火热的改革实践中,对职业教育要保持热爱、要有职教情怀,要培养自己的国际视野。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联盟顾问、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钱景舫教授指出,有这样一个可以交流与探讨的平台是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在职业教育研究中,中青年学者们要更加关注学科建设、关注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的切实问题,助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最后,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点联盟主席单位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国庆对论坛进行总结,他对中青年学者如何做好“职业教育科研”提出四点建议:一是研究选题要有深度、扎根实践、立足实践,把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二是研究问题要精准清晰、把握关键、强化问题研究意识,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三是研究过程要深度挖掘、注重交叉学科,进一步加强研究的细化程度;四是研究成果不仅要把握严谨性,还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开放性,多关注学术前沿热点、加强交流与讨论。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职业教育法5月1日起施行[EB/OL].(2022-04-20)[2025-01-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204/ t20220421_620058.html.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06-24)[2025-01-20].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6/22/content_8901.htm.

[3]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聚焦关键环节 筑牢强师之基[EB/OL].(2022-04-14)[2025-01-2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369/sfcl/202204/t20220414_617239.html.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