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国际创新趋势的多维阐释

作者: 王斯迪

摘 要 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人民网联合主办的“国际教育创新趋势研讨会”于2025年1月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以“职业教育国际创新趋势”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技术赋能教育模式创新、产教融合促进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跨国合作推动人才培养创新、职教创新带来的社会效益等关键议题。会上发布了《职业教育国际创新趋势2025》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全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为推动全球职业教育合作与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了实践探索的成效与智慧。

关键词 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趋势;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6-0073-04

职业教育是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是培养社会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当前,全球职业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布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少子化与老龄化趋势的持续加剧[1]、非正规就业形态的日益普及[2],以及新型技能人才需求量的急剧上升,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各国政府、社会和学校正在努力构建更加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培养适应时代变化、符合社会需求的新时代技能人才[3]。

2025年1月20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与人民网联合主办的“国际教育创新趋势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以“职业教育国际创新趋势”为主题,旨在汇聚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与实践工作者,深入探讨全球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创新趋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李智、人民网董事长叶蓁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办公室教育官员崔美英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永智在会上发布报告《职业教育国际创新趋势2025》。来自国内外的200余位国际组织、政府机构、职业院校、普通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领域代表和嘉宾参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技术赋能教育模式创新、产教融合促进协同育人机制创新、跨国合作推动人才培养创新、创新驱动下的社会效应等关键议题,共同探索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的路径,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了智慧。

一、技术赋能教育模式创新

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些技术为教育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高效的教学手段和资源,推动了教育模式创新。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首席顾问祝智庭探讨了数智技术对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深远影响。他强调,数据驱动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转型的关键动力。通过全要素优化、内生动力激发以及市场适配能力强化,职业教育正逐步培养出具备新素养与新特质的技能人才。数字化转型路径包括智慧校园建设、专业数字化改造、技术赋能教学模式创新以及开放智慧生态的构建。这些变革不仅提升了职业教育的效率与效果,更通过数据赋能和技术创新,为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社会组织通过数字素养培育、职业教育“五金”新基建等实践,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刘建同深入剖析了社会组织在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中的创新模式与显著成效,系统阐述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近年来在五个关键领域的实践成果:一是以专业目录修订为突破口,引领职业教育向更高层次转型;二是依托教师说课活动,推动职业教育“五金”新基建深入实施;三是聚焦于数字素养培育,致力于打造职业教育领域的“良匠之师”;四是以服务职业教育国际化为导向,成功承办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专题展;五是积极组织大湾区科学论坛职业教育分论坛,为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搭建高端交流平台。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提升了教育的精准度与效率,同时带来了平衡技术效率与人文技能培养等挑战,促进了教育与职业领域的深刻变革。法国前高等教育和研究及创新部部长、摩纳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常驻代表弗雷德里克·维达尔(Frédérique Vidal)探讨了人工智能对教育与职业领域的深刻变革。她指出,AI在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教育的精准度与效率,还丰富了学习体验。然而,这也带来了如何平衡技术效率与人文技能培养、如何提升批判性思维与信息评估能力等挑战。在职业领域,AI的快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劳动力市场。因此,她强调了终身学习、教育提升以及算法伦理等问题的重要性,并认为其是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与职业变革的关键议题。

技术推动了职业技能测评体系的革新,提高了职业教育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为职业教育的转型提供了数据支持。OECD教育与技能司司长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Andreas Schleicher)深入分析了职业技能在全球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并强调了技术如何推动职业技能测评体系的革新。他指出,21世纪的职场需求已远超传统学术技能的范畴,自动化与数字化的普及使得实践技能、社会情感技能等非认知能力愈发重要。为此,OECD正致力于开发新的职业技能测评工具与方法,以提高职业教育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促进全球技能人才的有效流动。通过引入雇主参与测评设计,OECD的测评框架更加贴近实际需求,为职业教育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

二、产教融合促进协同育人机制创新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对于完善协同育人机制以及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对接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有助于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服务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黄辉对高质量职业教育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建议。她强调,职业教育应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近十年来,中国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格局性变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四梁八柱”搭建完成,已全面进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通过建设规模最大的职教体系、构建德技并修的育人体系、形成规范的质量标准、开发完善的课程体系、开展数字化战略行动以及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为协同育人机制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欧盟和中国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方面的政策创新包括推动产业需求与教育的对接,以及模糊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界限。这些政策创新旨在打破传统教育体系的束缚,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匈牙利罗兰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高等教育与创新研究中心名誉教授、匈牙利国家教育研究院前任院长盖博·阿拉兹(Gábor Halász)介绍了欧盟和中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创新与实践。近年来,职业教育领域呈现出显著的纵向与横向融合趋势。纵向融合表现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职业教育不仅覆盖中学阶段,还延伸至高等教育领域;横向融合则体现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在此背景下,职业卓越中心作为一种新型职业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其核心是将职业教育与地区技能需求、创新生态系统及先进技术领域紧密结合,使其成为知识三角(教育、研究与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领欧盟的教育与创新政策。

职业教育改革需要从寻求认可转向追求卓越。这一转变体现了协同机制创新的核心思想,即不再仅仅满足于现有的教育标准和认可体系,而是要通过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卓越人才,来更好地满足产业和社会的需求。这种追求卓越的理念,推动了职业教育与产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形成了更加紧密的协同育人机制。世界银行东亚与太平洋地区教育副局长斯蒂安·埃多(Cristian Aedo)分享了职业教育改革的关注重点。他强调,需要采取谨慎而持久的战略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并提出了三个核心转变:从寻求认可转向追求卓越、确定关键客户与技能以及与学术教育融合。同时,他还提出了基于工作的学习、高质量投入、注重成果和弥合信息差距等解决方案,以实现协同育人机制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从行业实践来看,协同育人机制通过企业与院校的深度合作有效促进了产教融合深度实践,实现了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王铵介绍了探索国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实践样板的经验。他通过具体的数据和案例,展示了中国中车集团在推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方面的显著成果,如接收院校教师和实习生实践、建立育人基地、开展劳模工匠讲座、与院校联合承担横向课题等。这些实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为企业带来了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持。

三、跨国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合作培养人才成为各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跨国合作通过搭建国际学术与实践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机遇。芬兰职业教育通过跨境技能培训和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能人才,强调软技能与技术技能并重。芬兰哈格哈里亚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尤尼·阿霍宁(Jouni Ahonen)在发言中聚焦于芬兰职业教育体系的双轨特色及其在国际合作中的实践应用。他指出,作为芬兰应用科学大学的代表,哈格哈里亚应用科技大学专注于产业导向的教育与研究,致力于终身学习与地区发展。该校通过与中国深圳、重庆、广州等地区院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推动跨境教育,注重学生跨文化能力与国际视野的培养。在技能培养方面,芬兰职业教育不仅重视技术技能,还强调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芬兰凭借资格框架与社区网络,成功弥合教育体系差距,有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跨国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还体现在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上。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许建领分享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战略。他指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通过构建国际化品牌体系、搭建国际平台等策略,积极推广中国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同时,积极参与国际会议,推动国际专业认证“深圳协议”,并与国内外多所院校及企业合作,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精准匹配合作项目,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企业本土化需求。

四、职教创新带来的社会效益

在创新驱动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终身化、泛在化趋势日益显著,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校范围之内。这一转变不仅重塑了教育的形态,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发展格局。职业教育通过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以及国际合作,有效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与终身学习理念的广泛实践,为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中国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职业教育作出了全面而深远的贡献,有效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与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实践。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江波探讨了职业教育在中国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使命担当,主要体现在九个方面:一是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渗透融合、融通发展;二是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中主动发力;三是将终身学习理念贯穿于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领域、全方位;四是广泛分享在学习型社会中产教融合的成功经验;五是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就业与创业的需求;六是助力“学习型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入;七是助力“县域社区学习中心”建设,推进乡村振兴;八是通过数字化助力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九是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际经验,分享中国故事。

日本职业教育通过与社区发展的深度融合,以及“社会教育士”角色的积极介入,为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与社会公平性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日本文部科学省综合教育政策局调查企划课第二外国调研组长、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新井聪(Arai Satoshi)基于日本“社会教育士”的实践案例,深入剖析了学习型城市建设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他指出,日本的职业教育体系与学术教育体系实现了深度融合,学生在完成专门培训学院的课程并获得相应证书后,能够顺利衔接至高等教育阶段继续深造。这一机制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升学路径,还通过资格认证系统有效促进了终身学习理念的落实。面对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等严峻的社会问题,日本教育政策将培养终身生存技能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日本政府通过立法手段与设施建设,为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与物质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