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为何与何为?

作者: 胡斌武 张婷婷 黄梦婷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为何与何为? 胡斌武 张婷婷 黄梦婷 摘 要 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是职业启蒙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结果,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即开展一体化启蒙职业的教育。从价值逻辑来看,一体化是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理路,体现在塑造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征、遵循主体身心发展规律的

摘 要 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是职业启蒙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结果,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即开展一体化启蒙职业的教育。从价值逻辑来看,一体化是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理路,体现在塑造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征、遵循主体身心发展规律的本质特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从实践逻辑来看,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的实施需要与生涯规划一体化,体现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与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现教育内容的持续性;与多元主体一体化,体现实施主体的协同性;与环境教育一体化,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关键词 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职普融通;职业指导;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1-0006-05

一、问题提出与界定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强各学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培养掌握技能的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能力。2022年5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普通中小学、高等学校增加职业教育相关教学内容,并组织、引导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和行业组织等提供条件和支持。个体的职业规划是一个接续性、趋向性的发展过程,职业取向并不是个体因面临择业产生的偶然性主观判断,而是长期自我发展的结果;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也不是面对就业即时生成的,而是在幼儿时期就开始滋生、孕育,这也就要求了职业启蒙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构筑教育立法统筹协调、各学龄段相互衔接、实施主体多维联动的一体化模式。实施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是促进个体终身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职普融通的核心要义。

“启”,《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啟,教也。从攴,启声”[1]。《论语》中解释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教导、启发之义;“蒙有开发之理,亨之义也”[2],指尚未顿悟。启蒙可理解为启迪蒙昧,教、学是启蒙之基本样式[3]。当前学术界关于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主要从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备性、阶段性和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来构建。就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备性、阶段性而言,“职业”选定了教育类型[4],也决定了要以培养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态度为目标,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职业忠诚度;而“启蒙”则限定了职业启蒙教育的基础性,也决定了受教育者是以儿童和中小学生为主体[5];“教育”则要求教育过程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6],培养其职业兴趣、职业想象力,促进个体个性化、社会化。就学生的主体性而言,职业启蒙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社会认知、职业认知和自我认知[7],基于社会认知,了解社会分工与职业类型。职业启蒙教育旨在帮助儿童达到清晰的自我认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匹配契合度较高的工作岗位,以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据此,“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可以理解为一体化启蒙职业的教育,教育对象以3~18岁的儿童、青少年为主体,教育内容包括持续培养职业兴趣、职业道德、职业认知、职业技能等,其特征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持续性、实施主体的协同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

二、价值逻辑:一体化是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理路

(一)塑造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征

社会学习生涯理论认为,生涯选择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充分发挥个体主动性的基础上动态选择的过程,同时兼顾了个体心理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强调了人的特质是可以通过学习培养的。后现代生涯理论认为,个体生涯发展具有独特性、差异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鼓励个体以自我选择主动构建生涯发展。呈现出突创性、无序性、复杂性的特点,强调个体与职业环境的整体性,认为影响职业生涯选择的因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8]。一方面,从人与环境的关系来看,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并非是环境的被动塑造者,在个体主动选择职业探索和职业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差异化的职业观和职业素养,因此在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教育的衔接性和职业性;另一方面,从人与职业的关系来看,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强调其动态性,体现为动态性的生涯辅导塑造动态性的职业选择,职业发展也脱离了职业选择的局限,逐步走向个体自我建构和自我实现。

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是推动社会分工科学化、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路径选择。教育要促成未来社会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分配,这就要求教育不仅要具有未来性,满足未来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求,还要尽可能达成人力资源匹配机制,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通过一系列的职业体验使得儿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在此基础上主体通过合理的职业匹配并进行职业探索,满足个体对于职业规划的诉求,一定程度上不仅避免了劳动力资源浪费的问题,而且满足了未来产业升级的需要。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旨在协调主体的独特性和社会分工的复杂性,从而使得个体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变性。

(二)遵循主体身心发展规律的本质特征

人职匹配理论以个体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因素为基础加以描述和理解,并试图匹配职业选择。人职匹配理论起源于1908年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帕森斯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指导的三大原则,而后威廉姆逊将其划分为六个步骤,这也成为系统化人职匹配的核心理论。随着理论的纵深发展,人格型理论、需要满足理论、心理动力理论、职业锚理论、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生涯决策理论等从本质上看都是进一步完善人的特质与职业适配的关系[9],但人职匹配理论所呈现的线性化、静态化、过度量化的特点也成为该理论的局限性。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以人的自我实现为中心,将职业生涯发展视为动态化、连续性的统一,以促进个体职业成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起源于1951年,金兹伯格将职业发展与人的身心发展相统一,以年龄划分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个阶段,形成了以时间为主轴的发展阶段理论;随后舒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空间为主轴的角色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也进而发展成以个体发展为核心的动态生涯辅导[10],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体现为:以人的身心发展为基础将职业发展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有其明确的发展目标,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深化。

由此,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是动态化促进主体全面发展、社会关系全面丰富的有效措施。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全面性的特点,一方面,由于中小学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期,此阶段的儿童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开展职业体验和职业探索提供了关键契机;另一方面,通过一体化的职业启蒙教育培养儿童的实践能力、创造精神、团队合作力[11],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最终促进儿童完美人格的发展,为人的社会化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特征

从教育发展规律来看,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是推动新时代基础教育学生评价改革的创新举措。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教育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而我国的基础教育也经历了由“以社会为本的价值取向”过渡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表现为由“灌输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12],其转折点主要在于推动学生评价改革、破解功利主义的挟持,因而构建以核心素养为主的评价体系成为实践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从培养目标来看,职业启蒙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合作能力为目标,因此一体化的职业启蒙教育与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协同性、一致性,并为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不仅可以满足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更是推动基础阶段素质教育评价改革的内驱力[13]。

从职业教育内部发展规律来看,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要义。当前我国产业仍存在结构不合理、融合发展层次低的问题,因此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迭代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从而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步伐,这就要求我国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高技能复合型人才。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建立面向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鼓励开展职业启蒙教育,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指导。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具有高层次发展的特点,还具备职普融通、纵向贯通、结构层次合理等特点,当前中高职一体化、职教本科、双高建设都为职业教育高层次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职业启蒙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边缘化、间断性的特点,正是职业启蒙教育的缺失与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程度不足的问题,阻碍了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也进而导致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健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三、实践逻辑:职业启蒙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样态

(一)与生涯规划一体化,体现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幼儿期指正处于幼儿园阶段的3~6岁儿童,这一阶段儿童的特点是情绪认知和模仿能力逐步显现,幼儿表现出对社会环境充满新奇感并具备较强的探索欲,但由于缺乏个人经验,幼儿尚未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存在一定的认知局限性,需要依赖个体活动来感知和识别外界的事物。因此,该阶段教育目标是职业感知,以活动教学为主要形式,让幼儿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参与活动、感知活动,促进幼儿身体机能的发展和提高社会参与能力。为了开拓幼儿的职业感知,需要帮助幼儿广泛地接触各种职业,了解不同职业类型的特殊性,并初步理解各个职业的工作流程和操作步骤,从而对不同类别的职业形成相应的职业感知。父母是该阶段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先行者,因此需要父母引导幼儿通过参与家庭劳动、实践社会活动、体验职业情景的方式,帮助幼儿植入职业探究的种子,以职业熏陶孕育职业理想,树立职业平等观、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小学儿童期指正处于小学阶段的6岁或7岁到12或13岁儿童,这一阶段儿童的特点是儿童的思维能力和信息加工水平显著提升,但其还处于职业认知水平仍较低、职业认知领域狭隘的阶段,并逐步开始产生稚嫩的“职业幻想”。此阶段儿童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该阶段是培育良好行为模式和精神特质的关键期,其教育目标是培养正确的职业认知。在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需要符合该阶段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将游戏化教学融入其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在儿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和劳动实践能力,为提升个体未来职业素养做准备。这一阶段,由于个体内在的好奇心极为强烈,因此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重点要放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课程改革上,其目的是帮助儿童树立学科理念、职业领域、岗位技能的认知,深层次理解职业含义,明确专业与岗位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儿童从兴趣的角度深入探索职业内涵,并理解各类职业在社会分工中的定位,多视角、多维度、多方面审视自己的“职业幻想”。基础教育阶段是个体真正开始接受标准化教育的时期,家长与教师要引导儿童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文化知识来提升儿童的综合素养,以较高的综合素养为掌握岗位技能奠定基础,学校要将优质的职业文化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让个体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当前学习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深远影响,帮助个体初步建立职业伦理观念、理解职业奉献精神、实现自我价值。

少年期指正处于初中阶段的12~15岁少年,这一阶段个体处于初步形成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估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具备规划未来职业路径的能力[14]。此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协助个体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帮助青少年形成更加贴切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从而将“职业幻想”转变成职业理想。基于职业理想所具备的内在驱动力,各主体以职业目标为中心帮助青少年做好职业准备,主要表现在保持学习热情、提升技能素养、挖掘准入契机等方面。第一,协助个体以科学、理性的角度分析目标职业所必需的素质能力、专业能力、核心能力等,以便更加准确地明晰岗位需求。第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基于个体职业取向、职业兴趣、综合能力分析理想职业的匹配度,或者在客观性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重新树立契合度较高的理想职业。第三,鼓励少年坚守职业理想,对理想职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系统性、针对性地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围绕职业需求建立广博的文化知识储备,并且有计划地参加相关职业训练,提高个体综合竞争力,从而为未来职业理想的实现奠定基础。一方面,要注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实践能力出众、逻辑思维活跃的学生,需要通过策划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和操作性的活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认知,进而帮助他们较快地融入理想职业的实践中去;对于职业理想模糊的群体,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和能力倾向,初步划定理想职业的范围与类型,从自身角度出发科学判断实现职业理想的可能性,从而帮助他们逐步缩小理想职业的范围。另一方面,初中阶段之后开始实施职普分流,部分学生将被直接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因此需要在此之前协助他们发掘内在职业潜能,并寻求潜在的职业理想,提高未来目标指向行为的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