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定位、逻辑和路径

作者: 王敬杰

摘 要 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具体行动,是提升国民职业素养和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我国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应以秉持适应性人才预备教育、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服务强国战略目标、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科学定位,遵循“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梯次具化的目标逻辑、“生产劳动—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有序转承的演绎逻辑、“学校集中—多向协同—虚实融合—泛在延展”互嵌运行的形态逻辑、“教材编排—组织方式选择—角色调适—行动自觉—价值内化”动态推进的实施逻辑,并以“坚持思想引领,举旗定向”“凸显技术素养,筑牢底蕴”“拓展概念谱系,搭建框架”“延伸课程网链,拓展空间”“强化数字赋能,重塑生态”和“完善保障措施,提供支持”为推进路径。

关键词 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职业能力;适应性;人才强国

中图分类号 G63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1-0019-08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重新强调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教育目标、课程、教学、管理与评价等系统构成。在这个意义上,课程显然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与核心要素,如何确定可行的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安排教育途径、设计教育活动、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等均与课程密切相关[2]。由此可见,课程是教育的永恒课题,旨在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职业启蒙教育作为职业准备教育的预备教育[3],对人才自主培养、人力资源开发、人口红利转型及释放等具有重要作用,是培养人才尤其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4]。基于此,探究新时代我国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定位、内在逻辑和推进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我国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定位

在某种意义上,所有教育目的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5]。在此语境下,职业启蒙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是需要通过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来实现的。科学构建并竭力实现中国式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美好图景,是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使命目标的具体分解,是绘就新时代中国人才自主培养宏伟蓝图、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解答的基本问题。

(一)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是自主培养适应性人才预备教育的具体行动

“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的思想之源和立论之基,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的中心线索。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共产主义是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7]。人的全面发展实则是人的劳动能力、需要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而自由发展则表现为人的个性自由(强调不受外界控制或束缚,个人特性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人的发展的出发点)与自由个性(强调人的发展的终极目标)两个维度。由此,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蕴含的最本质性内容。而教育作为“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8],是以“现实的人”为中心。“职业启蒙教育是个人体认职业、走向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开展系统职业教育的初始阶段,是促进人持续社会化和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环节”[9],在推动人的适应性发展、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在此语境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既是一个设计建构“教什么”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落实推进“如何教”的现实问题。由此,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将关联主体和课程两大核心要素,包含职业体验、职业知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规划等方面内容,从育德、育心、育志、育能和育才五个维度有力促进人的适应性成长、全面而自由发展。从某种意义而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而各类人才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及其需要的产物。这就要求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必须顺应人类发展的方向和趋势,适应社会发展多方面需求,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较强职业主动持续发展能力。可见,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将为进一步增强我国自主培养各级各类适应性人才提供有力智力支持和资源支撑。

(二)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是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现实举措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科学系统的重大论断和决策部署,进一步突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为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人民满意的教育必定是高质量的教育,必定是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创新和协调发展的教育。职业启蒙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民职业素养和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党和国家需要、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用的各级各类适应性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鉴于职业启蒙教育管理多头、理念多重、主体多元、要素多维、学段多层、育人多链、形态多样等属性特征,职业启蒙教育及其课程建设将在扩大教育机会、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多样教育需求、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从某种角度来说,职业启蒙教育及其课程建设不是教育系统自身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其覆盖面之广、影响力之深、关注度之高、迫切性之强前所未有。教育部相关报告表明,“全国有超过4500所中、高职学校积极支持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和职业启蒙教育,辐射中小学近11万所,每年参与人次超过1500万”[10]。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可以打破学科边界、系统壁垒和资源孤岛,将中小幼一体化职业启蒙教育资源有效融入基础教育阶段中,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回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并为新时代我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新路径。

(三)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是服务教育、科技、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有力支撑

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强国战略任务中进行统筹部署和系统谋划。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重在夯实人才系统培养和人力资源深度开发的基础,科技重在推动科技跃升与革命、科技生产力发展与进步,人才重在释放人才红利、巩固发展优势和赢得竞争主动。简言之,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是一个相辅相成、深度互联的完整体系,其中“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教育是根本”[11],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都依赖于教育的支撑。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制造强国及全面建设技能型社会等战略目标任务中,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等则是其基本方向和重点任务。职业启蒙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系统、开放、动态的教育活动,具有多重价值意蕴。一是经济价值,主要表现为提高劳动者生产水平和创造能力、培养更多高素质产业“生力军”、服务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社会生产技术更新等。二是教育价值,主要表现为推动教育综合性深层次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同创新、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增强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和生命力等。三是个体价值,主要表现为“开启个体职业生涯路径、培养个体健全人格品格”[12]、提高个体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自主持续发展能力等,为个体未来职业生涯或生活做长期准备和提供不竭动力。因此,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将有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等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是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经验的有效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13]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4]。从全球来看,世界各国普遍把发展职业启蒙教育(国外称为“生涯教育”)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开发人力资源、培养适应性人才和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和坚实保障。如美国于1989年发布《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方针》,提出K-12生涯教育的模式和标准;英国政府支持各地为小学、中学所有年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上升为国家法定课程;日本形成了从小学阶段开始、以学校教育为主、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芬兰以学校为统筹单位设计出高达500多门个性化职业生涯课程供学生选择。较国际而言,中国职业启蒙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但在职业启蒙教育的专业理论知识、总体推进路径、学科教学渗透、职业意识培养和区域实践探索等方面研究成果较多,并积累了一定经验。在此语境下,中国应以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进一步实现从“客场”到“主场”的身份和地位的转变,以“主场”方式在国内主办或合办国际重要会议,以“主场”方式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在参与意愿、参与定位、参与范围、参与方式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由此可见,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有利于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持续推动中国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开辟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新主场。

二、新时代我国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

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内在逻辑是课程目标确立、内容编排、实施方式、评价开展、体系架构的思维机理和客观规律,其决定着课程育人的向度、广度、深度和效度。从某种角度来说,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指向何谓、为何和何为三个理路,并由此衍生出目标、演进、形态和实施四大逻辑。

(一)目标逻辑:“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梯次具化

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作为一项以育人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带有明确教育意图指向。这些教育意图在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勾画出理想美好前景的同时,也为其具体行动提供了框架和方向。从整体来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目标将在四个层维上实现逐级内化。一是教育目的层维。从国家或整个社会视角来看,教育目的是宏观性的、纲领性的和指导性的,涉及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过程,确定课程的总体方向。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是对“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的总体凝练和高度概括。二是培养目标层维。培养目标与教育目的没有实质性区别,只是概括程度不同。培养目标是对教育培养结果的陈述,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和深化。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目标是自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品质优、技艺精、素质高、规模大、结构优、适应性强的技术技能人才。三是课程目标层维。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建设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确定课程目标需要廓清其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逻辑关系,需要科学把握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发展规律和相关学科发展趋势等。从课程目标的内容来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包括职业特征、职业类型、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规划等方面内容;从课程目标的行为来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则包括理解和掌握职业基本知识,运用相关知识提高个体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等。此外,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还有以培养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展开性目标和以鼓励学习者树立自主创新精神的表现性目标。四是教学目标层维。在某种意义上,“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16]。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学生外显行为可测量、层次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相关分类超越学科内容等鲜明特征,并以学段为主线、以主(专)题教学目标为统领,构建“主(专)题—篇章—课时”三级教学目标体系。

(二)演绎逻辑:“生产劳动—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启蒙教育课程-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有序转承

从认识论视角来说,演绎逻辑是从一般到个别、从共性到个性、从普遍到特殊的有效论证和铺陈推理。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演绎逻辑主要表现在三次推导转化上。一是基于生产劳动理论完成从劳动到职业(启蒙)教育的转换。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和特性,为人类生活的一切社会形式所共有。“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7]可见,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至少体现四个指向:激发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生产性;统筹人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培养人学会使用劳动工具和掌握劳动技能;将劳动真实置于人所生活的整个世界中;基于人的发展规律和阶段特征,对其实施系统性、适切性劳动教育。由此,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与职业启蒙教育应运而生。二是根据知识整体理论和知识行动理论等完成从职业启蒙教育到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转换。课程的内核是知识,课程建设的过程实则是知识梳理、创生和重构的过程。从知识整体理论的视角来说,知识可以分为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活性知识[18];从知识行动理论的视角而言,知识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完美行动,可分为思辨知识、技能知识和实践知识[19]。基于此,职业启蒙教育势必要通过相对固定集中的学校理性知识课程和动态体验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等形态,全面提升人的职业素养(知识)、行为水平(技能)和情感体验(情感)。三是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完成从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到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建设的转换。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显著特征。换言之,实践是人们把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根本途径。职业启蒙教育课程作为职业启蒙教育科学育人的基本方式和重要资源,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价值。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