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育大国工匠:教育家精神映照下高职院校的价值坚守

作者: 邱亮晶 赵青华 龙庆

摘 要 教育家精神充分体现了尊师重教、兴教强国的深邃教育思想,富含教育情怀和深远教育目光,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厚育大国工匠在汲取教育家精神的内核后可形成彰显敬业尽责的主体理性、形塑博学多识的文化理性、弘扬求真务实的制度理性、担当善施教化的价值理性四个重要育人思想;可起到引领职教师资走向专业自觉、涵养大国工匠的德性与灵魂、为深化高职内涵发展注入动力、构筑职教强国建设精神根基等四个重要育人价值。鉴于此,可从坚定高职教师的理想信念、助推教育家型的校长转向、于教育教学中渗透文化故事、以制度引领发展四个重要角度出发,奠定高职教育家精神的生成基础。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大国工匠;高职院校;高职教师;教育强国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1-0027-06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深刻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在长期教书育人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精神,是对其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的整体概括,反映着教育的本质规律和教育发展的趋势[1]。当前,我国正迈入教育强国建设的征途之中,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在于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服务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与此同时,教育强国建设意味着各级各类教育都要强,职业教育如是。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把握新时代孕育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为社会输送更多能够推进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大国工匠。教育家精神是无数能人、爱国人士为国担当、甘愿奉献而形成的宝贵财富,久经岁月淬炼才形成了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2]。大国工匠拥有精湛的技术且在工作态度上精益求精、不断突破自我、追求极致[3]。高职院校应朝着大国工匠人才培养目标进发,而教育家精神则是高职院校培养“德技”并重大国工匠的“文化密码”。

一、高职院校厚育大国工匠的教育家精神之思

教育家精神赓续于历代教育传统,形成于民族时代拓新,既是对教师队伍高标准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教育文化传承作出的新概括,亦有对人才寄予厚望的新期待[4]。基于此,高职院校厚育大国工匠的教育家精神反映出培养大国工匠的态度与行为,其在教育家精神的“洗礼”下可达成教师与学生双主体的文化“浸染”,推动厚育大国工匠的培养进程。

(一)彰显敬业尽责的主体理性

时下,我国职业教育在“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人的问题上面临着社会转型过程中从传统社会脱胎而出的“人”如何成长为现代社会负责任的“职业人”的问题[5]。对于职业人来讲,敬业是确保工作有序开展的第一要义,尽责是敬业的延展补充,可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目的,这是教育家精神中“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现实转换,牵引着高职院校师生需要做到“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敬业尽责对于任何岗位都至关重要,对于高职教师尤其如此。高职教师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担,其对工作的态度关涉到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效,对于高职教师而言,敬业尽责不可或缺,这也是高职教师对自我价值实现的态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跃升成为世界教育大国前列,教育“硬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更加需要提升教育的“软实力”,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师资素养[6]。师资素养内涵丰富,既包括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水平等外显素养,也涵括教师内在情怀的隐性素养,这是支撑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秘诀所在。高职教育家精神体现在高职教师要具备职教情怀、志在振兴职教事业、愿意为职教事业发展奋斗不止,认识到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伟大使命所在。面对当前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转型时期,具备职教情怀、志在振兴职教事业发展的主体理性是高职院校厚育大国工匠的逻辑起点,如此高职教师才能将自身发展融入到职教事业之中,真正将“工作”变成“职业”,做到敬业尽责,成为一名“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高职教育家。“敬业尽责”的高职教师延续着教育家精神的主体理性,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将会影响高职学生朝着“尽岗尽责”寻绎,从而在厚育大国工匠征途中双向发力。

(二)形塑博学多识的文化理性

高职院校厚育大国工匠的文化理性反映着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价值基准,同时也是高职教师自身需要对标的价值机理。形塑博学多识是指教师对特定文化的传承和实践,这包含了一种对高职教师的期盼,同时也是高职教师应有的弘道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教育家精神是指广大教师应该不断钻研创新、磨练自身本领,以在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中发挥关键力量,达到“以文化人”的境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此所衍生出的新岗位对技术技能人才能力提出了新要求,这需要高职院校完善体制机制,培育类型丰富、结构协调、数量庞大的技术技能人才[7]。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广大高职教师要认识到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的密切关联、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对于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的关键作用,从而愿意奉献自身精力、发挥自身所学,将学生朝着大国工匠的方向努力培养,实现“以文化人”的目的。

中国文化理性久经淬炼,是在几千年的历史传统、民族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筛选、整合、创新、传播而形成的能自觉帮助人们建构起新的观念秩序的理性特质[8]。高职院校厚育大国工匠的文化理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践的经验积累与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并不是一种形而上的文化“楼阁”,而是高职教师修炼自身本领、坚守为国育才的生动诠释。这是高职教师成为高职教育家历经的过程,这意味着高职教师应内化“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教育家精神,形塑博学多识的高职教师形象,树立远大的教育理想并根植于职教事业,让更多学生走技能成才之路,成为国家需要、社会崇尚的大国工匠。

(三)弘扬求真务实的制度理性

制度通常具有指导约束、鞭策激励及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作用,可为事物发展提供良好的规范与指导,以促进该项活动的有序开展和良性运行[9]。制度理性则是遵循这一逻辑机理的,通过建构相关制度,以此规范高职院校的各项行为。“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指教师应该实事求是,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教学之中,不以书本为唯一标准,讲究躬亲力行,这对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讲尤其重要,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大国工匠而言,“笃行与求是”的办学态度与教学理念是必要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教育家精神要求教师做到知行合一。于高职院校而言,则是要求高职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积累学识,在教学中善于改进、发现及解决新问题。时下,知识更新速率不断加快,这也倒逼高职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教学技能紧跟前沿知识领域,才能保证培养出的人才符合市场所需。

求真与务实二者互为依存,体现的是教育的规律性与教育者能动性的合一,是教育工作者在自身发展、教育发展和应对挑战必备的精神和素质,求真是基础,务实是目的,二者合一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10]。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是国家制造产业的后备支持力量。高职院校应充分吸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教育家精神,形成厚育大国工匠的精神文化基础,并将其渐渐外显于校训、校风、章程等规则体系之中。质言之,求真务实的制度理性,不只是形而上的文化觉知,也需要制度的落地生成,促使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者、学生浸染于这种制度理性之下,从而内化于心,形成求真务实的整体组织环境。

(四)担当善施教化的价值理性

教育的本质为“教书育人”,为各行各业输送人才。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经济转型,社会分工朝向精细化发展,导致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培养个性化人才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目标[11]。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教育家精神,是教师教学的“秘密武器”,意味着教师需要善于观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既是教师应当遵循的原则和教好学生的前提,也是高职院校走向善施教化理念的价值取向。

高职院校厚育大国工匠的价值取向反映出高职院校培养工匠人才的态度,即吸收“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教育家精神的内核,利用“善施教化”这一理念形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理性。价值理性是日常生活行动的指南,是建基于某些价值信条之上,以某种特定的终极立场或方向为依归,具体体现于价值体系及个人行动两个不同的层次[12]。善施教化指通过教育来启迪人,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学习。高职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肩负着培养实现我国工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所需人才的重要使命,可以说,其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耦合、相互促进的命运共同体[13]。但同时也需认识到,目前高职院校招收的生源素质不高是不争的事实,学生不愿学的现象突出。高职院校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局面,使得学生想学、愿意学并能学好是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建立“善施教化”的价值取向并使之成为高职院校坚守的价值理性,是高职院校厚育大国工匠的本真价值。具体体现在高职教师需要“心怀职生”,相信学生可走技能成才之路、相信学生可成为大国工匠,并愿意通过教育理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从不想学到我要学,最终感召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技术技能学习之中。这是高职教育家“善施教化”精神的最好诠释。

二、高职院校厚育大国工匠的教育家精神审视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论述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也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基点和新使命。审视教育家精神在高职院校厚育大国工匠中的作用,既是发挥教育家精神在其厚育大国工匠中的时代使命,也是教育家精神助力高职院校培养大国工匠的特殊使命。

(一)引领职教师资走向专业自觉

对于高职教师而言,具备教育家精神是其内在发展的精神动力,建设一支教育家型的高职教师队伍,不仅对于提升职教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也是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所在。教育为本,师资为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下,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职教教师发展的利好政策,旨在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职教师资队伍。有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职教教师政策从间接政策逐步过渡到直接政策体系,政策内容从单一到逐步多元丰富,政策成效越发明显,政策体系的权威性、全局性、系统性、独立性、特色性不断充实[14]。2023年10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职业学校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2023-2025年)培养对象和培养基地名单”,可见党和国家对于职教师资建设的高度关注,并始终坚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根系所在这一理念,以高素质教师来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名师除了自身本领需要过硬外,同样重要的是其内在的教学态度和躬耕精神,一名专业本领过硬但不具备爱生、敬业等基本品质的教师自然不可能成为一位名师,更不可能培育出名匠。因此,拥有教育家精神的高职教师是其成长为名师的重要基础。“敬业尽责”的高职教育家精神要求高职教师要把自身发展融入到人才培养之中,在职教事业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和价值,担负起培养大国工匠的时代使命。由此可知,教育家精神是教师把自身发展融入教育事业的内在保障,这种保障超越了外部条件和物质的局限性,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都能促使高职教师自身秉持“敬业尽责”的教育理念,指引高职教师由“他为”走向“自觉”,切实承担起培育大国工匠的时代使命。

(二)涵养大国工匠的德性与灵魂

大国工匠是某个行业或职业领域的“佼佼者”,具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理念与工作态度,其不但在本国有影响力而且在世界上都广为人知,具有注重细节、追求极致、诚心正意、术有专攻、大国气魄、匠人风骨等人格特征[15]。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合成一个专门章节,这充分展现了教育事业、科技事业、人才培养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16]。培育大国工匠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之一。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性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德,作为大国工匠而言,其应是一位“德艺兼备”的匠人,“德”与“艺”应同等重要,如此才可“配”得上大国二字,德配其位。大国工匠的形成需先历经“新手期”的跨入阶段,才能成长为“成熟期”的大国工匠。作为培育“新手期”大国工匠的高职院校而言,“注入”何种德性以及如何影响其成长,教师的德性就至关重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