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的影响
作者: 万卫 邱韫欣
摘 要 “双高计划”是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新政策,其对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的效果亟需得到验证。通过采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1385所高职院校2016-2021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的影响,发现“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有显著推动作用。为增强“双高计划”的政策效果,提出如下建议:坚持扶优扶强的建设理念、重视以专业群为建设基础、增强企业共建共培的动力和不断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关键词 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双重差分法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2-0024-06
作者简介
万卫(1979- ),男,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武汉,430068);邱韫欣(1998- ),女,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
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项目“双高计划实施效果的评估研究”(2021Y1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重点课题“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观研究与实践”(ZJS2022Zd01),主持人:万卫
一、引言
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简称“双高计划”),谋划了十项改革发展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愈加关注“双高计划”的政策效果。提升服务发展水平是“双高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涉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技术成果推广、职工继续教育等,其价值主要表现在:第一,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以专业群建设为引领,增强自身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第二,加快技术成果转化。高职院校增强科教融汇的理念,承担企业技术研发“中试基地”的任务,为企业发展破解难题。第三,培训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秉承“大职教观”,为下岗工人、退役军人、人员转岗与晋升等提供培训服务。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处于高等教育的边缘,难以发挥好社会服务的职能[1]。从历史的角度看,高职院校一般是通过合并、升格、转设等方式建立,社会服务能力先天不足[2]。评估“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的影响,不仅能够判断其是否完成改革任务,还能够有效提升国家教育治理能力。
通过检索发现,现有文献对高校社会服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高校社会服务内涵的研究。一般认为,高校社会服务主要是指高校将自身的资源与优势迅速转化为可以被社会所利用的生产力,主要包括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培训三大职能[3]。二是影响高校社会服务的因素。从教育内部来看,包括教师服务观念偏差、学校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专业设置不合理等[4];从教育外部来看,涉及地方政府政策导向不明、法规制定与执行相对薄弱等[5]。三是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的研究。高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高校社会服务的制度环境,实现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互惠互助,都是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路径。可见,“双高计划”可能是影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变量,但是政策效果尚未得到验证。
本研究试图通过2016-2021年高职院校年度质量报告统计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法对“双高计划”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二、理论假设
政策工具是为达到政策目标而使用的方法、手段和措施。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通过颁布《国家和社区服务行动法案》《服务美国行动法案》等法律,既保障了学生和社区的安全与经费,还推进了社会服务规范化和制度化[6]。这表明政策环境的优化能够促进社会服务理念的传播,增强高校社会服务的动力。我国高校的社会服务从教学和科研深化而来,政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7]。“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强化了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联结,提升了高职院校对社会服务的重视程度。通过实证检验,高职示范校建设计划有效提升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发展水平[8]。“双高计划”明确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容,包括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培训高技能人才等。通过对“双高计划”的中期绩效进行评价,发现它提升了高职院校的服务绩效[9]。通过对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政策的比较分析,发现服务社会的目标正在实现[10]。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双高计划”能够提升高职院校的服务发展水平。
相较于高水平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的服务发展水平推动作用更大。一方面,入选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较差。高水平高职院校全部来自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大部分高水平专业群同样如此[11]。这表明高职示范校建设政策有效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但也说明高水平专业群院校的基础相对较差。“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入选数量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12]。从统计来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较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区域分布更均衡[13]。那么,欠发达地区的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服务发展水平提升空间更大。另一方面,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更加聚焦区域社会的需求。专业群依托当地产业链建设,通过促进当地产业链的发展,能够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14]。相较于高水平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更多聚焦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对接,引领和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15]。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相较于高水平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的服务发展水平的推动作用更大。
三、数据介绍和描述性统计
(一)变量说明
本研究主要对我国2019年推出的“双高计划”政策对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的影响进行评估研究。所用样本数据来自2016-2021年间出版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下文简称“年报”),涵盖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1385所高职院校。本研究将样本区间确定为2016-2021年有两大原因:一是受年报数据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在2016年之前没有通过年报公开数据,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本研究选择从2016年开始统计数据。二是受“双高计划”实施节点的影响。“双高计划”实施时间为2019年,本文将样本区间选在2016-2021年间,可以较好地观察“双高计划”开始前后高校服务水平的变化。在数据初步处理中,对数据缺失部分进行归零处理,对各变量采用对数处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1.服务水平提高的度量指标:被解释变量
广义上,人们将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都归属于为社会服务的范畴[16]。在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外部考核性评价中,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科技服务情况和社会培训情况都是重要评价指标[17]。基于此,本研究参考其他研究者从就业、科研、社会培训等方面来评估高职院校的服务发展水平。最终,被解释变量由3个维度、6个指标构成,其中,就业维度主要反映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和供给能力,科研维度主要反映高职院校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社会培训维度主要反映高职院校对地方社会人士提供培训服务的能力。毕业生人数指标主要反映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就业人数指标主要反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和技术交易到款额指标主要反映高职院校技术支持和服务能力,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指标主要反映高职院校科研服务能力,非学历培训到款额指标主要反映高职院校的培训服务能力。
2.核心解释变量
“双高计划”院校虚拟变量是本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由于本研究样本区间为2016-2021年,因此根据2019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双高计划”院校名单,对各高职院校进行赋值。如果某一学校在当年成为“双高计划”院校的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为了验证假设2,本研究根据国家批准建设的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名单对样本学校分别赋值,在2016-2021年间为高水平专业群院校的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
3.控制变量
为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还选取了其他的控制变量。其中,选取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作为国家教育投入增长的指标,选择在岗员工总数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投入的指标,选择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作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指标。
表1 主要变量及其计算方式
变量名称 变量含义 计算方法 变量代码 均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毕业生人数 人才供给能力 取对数 gra 7.5308 0.8385 0.0000 10.5611
就业人数 人才培养能力 取对数 emp 7.4375 0.8694 0.0000 10.5085
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 技术支持能力 取对数 cro 4.3122 2.2610 -4.6052 11.9896
技术交易到款额 技术服务能力 取对数 tra 3.7297 1.9569 -3.5066 14.7318
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 科研服务能力 取对数 len 4.2753 2.0588 -4.6052 9.5067
非学历培训到款额 培训服务能力 取对数 non 5.2181 1.7996 -5.8091 15.9045
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 政策对教育
投入 取对数 fis 9.1873 1.3296 -4.6052 18.7385
在岗职工
总数 学校对人才
投入 取对数 sta 6.0876 0.5843 1.9459 10.0850
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 企业对人才
投入 取对数 com 5.1064 2.0303 -2.3026 14.5074
政策 双高计划 虚拟变量(0,1) Highlevel
(二)模型设定与样本选择
为准确衡量“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服务水平的“净”政策效应,本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法(DID)进行量化研究。设置service和time两个虚拟变量,其中service=1表示实验组,service=2表示对照组;time=0表示“双高计划”实施前的年份(2016-2018年),time=1表示“双高计划”实施后的年份(2019-2021年)。基于此,设定双重差分法回归模型:
Yt=α0+α1serviceit+α2timeit+α3serviceittimeit+α4Zit+εit
其中,i和t分别代表院校和年份,Z代表控制变量集,Y代表各院校服务水平。重点关注“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服务水平提升的“净”影响,结果见表2,用实验组在“双高计划”实施前后服务水平增长值减去对照组在“双高计划”实施前后服务水平增长水平值。
表2 双重差分法回归模型
双高计划前 双高计划后 Difference
实验组 a0+a1 a0+a1+a2+a3 a2+a3
对照组 a0 a0+a2 a2
DID a3
四、实证分析
(一)平行趋势检验
本研究采用DID方法估计了“双高计划”政策对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的影响,但使用DID方法的前提假设是:如果不存在政策的外部冲击,“双高计划”院校与非“双高计划”院校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平行的,具有同样的时间趋势,并不会随时间而发生系统性差异。因此,本研究在回归分析时,先进行平行趋势检验。
将政策年份选为DID时点,根据图1可知,在DID时点前,置信区间在横轴附近波动,而在DID时点后,置信区间远离横轴,即可以证明本回归通过初步平行性检验,满足使用DID的前提条件。
(二)“双高计划”与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基本结果
本研究首先估计“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的直接影响,以检验假设1。由于“双高计划”政策的推动使得全国高职院校服务水平表现出差异化特征,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准自然实验”。因此,本研究运用双重差分方法来评估“双高计划”对高职院校服务发展水平的净效应,回归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第1~6列是没有加入其他控制变量的结果,交乘项Highlevel的系数都为正数,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双高计划”政策实施之后高职院校的服务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cro(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tra(技术交易到款额)和len(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分别提升3.9015、3.2014和3.4513,表明“双高计划”显著提升了高职院校的科研投入。从表3中前两项可以看出,“双高计划”提升了高职院校的人才供给能力与培养质量。第7~12列是加入控制变量sta(在岗职工总数)、fis(年生均财政拨款)、com(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后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仍然为正,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其中,gra(毕业生人数)变动最大,降低了1.3927个百分点,这表明这项系数在经济意义上相对不太稳定,即政策、学校、企业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毕业。len(纵向科研经费到款)相对稳定,改变幅度为0.6254个百分点,表明这项数据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