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特征、原则与优化策略

作者: 李福鹏

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特征、原则与优化策略0

摘 要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是加强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教学内容的方向引导性、教学过程的复杂多端性、教学手段的全媒体融合性是职业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需要坚持政治性原则、职业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深化思政课课堂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与融合,注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构建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课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 思政课程;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2-0056-06

作者简介

李福鹏(1977- ),男,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天津,300410)

基金项目

天津市高校科研计划认定项目“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观研究”(2019SK130),主持人:李福鹏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为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职业院校思政课是对职业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课堂教学作为职业院校思政课最为重要的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政策宣讲等重要责任,而且在价值引领和思维训练方面亦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探讨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对于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培养更多新时代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特征分析

(一)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

基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业水平、学习特征和专业类别,在思政课堂教学中要灵活把握教学方法。这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理论指导下,娴熟把握各类教学方法的特点,综合考量各种教学方法的利弊,科学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第一,根据学习内容灵活选择。不同课程的知识内容与学习要求不同,比如,《思想道德与法治》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虽然都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但前者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治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着重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比较而言,内容更具生活化,联系实际更加紧密。因此,在方法选择上以直接感知、两难讨论、情景体验等为主。即使同一课程,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也有所迥异,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第二,根据学生专业灵活选择。教育部印发的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显示,职业教育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即便同为职业教育,但是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有特点。比如医药卫生护理类女生偏多,他们情感细腻,善于表达;装备制造类男生偏多,他们执行率高,不善表达,逻辑思维缜密,善于研究发现问题。这些特点直接制约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准确地研究分析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第三,根据教学目标灵活选择。能力目标注重学生讨论参与,知识目标偏重思考启发,素质目标注重方法的优化组合、综合运用,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等不同领域和层次教学目标有效达成,需要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依据具体的可操作性目标来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学方法。

第四,根据教师自身特点灵活选择。每个教师各有自己的优势特长,有的善于论辩说理,有的擅长营造氛围,有的具有表演天赋,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选择与自身、课程、教学内容、学生最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的方向引导性

思政理论课堂教学的方向性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根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1]

因此,在思政课堂教学中要从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上加强政治指向,贯彻落实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坚定“四个自信”,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大国工匠,职业院校思政课堂教学责无旁贷,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同时,思政理论课堂是一种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的课堂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充分注重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建构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价值引导之间的统一,实现对每一个体意识形态与精神的观照。

(三)教学过程的复杂多端性

一方面,思政课堂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是相较于包括专业课在内的其他智育、体育和美育等课程的课堂教学而言的,是由职业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因此,思政课堂教学过程要完成的任务是思想层面的引导和人格的塑造,是对学生态度的改变和行为的约束。

另一方面,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受教育者某一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的形成在其知、情、意、行方面的发展水平并非处于平衡状态;同时,由于知、情、意、行在个体发展中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相互渗透性,因此,思政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从知、情、意、行的任何一个环节起始,这就赋予了职业院校思政课堂教学过程的复杂多端性特征。

(四)教学手段的全媒体融合性

进入新时代,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思政课教学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特别是职业院校思政课堂教学方面,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的思政课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全员行动,全方位发力,充分调动各类资源、运用各种新媒体技术、新媒介形态,把思政课堂通过互联网、WIFI等与手机或手持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传播通道有效黏合,借助量身定制的教学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可视化、情境化、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二、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

首先,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政治性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原则。思政课课堂教学作为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政治性原则是其首要遵循的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思政课作为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紧紧把握政治性原则,强化担当意识,将政治性原则落实到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具体实践中。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有别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特殊教育形态,首先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3]。因此,在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引领和指导,筑牢思想基础,对学生的政治方向、政治态度、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把准脉、开对方、定准向。

(二)职业性原则

职业性原则由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任务所决定。“普通教育往往只有学校这一个学习地点,职业教育除了学校之外,还有企业这个不可替代的学习地点,以及其他社会机构,这意味着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4]这种跨界特征要求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抑或是高等职业本科教育,都肩负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具有鲜明的职业导向性,这就要求职业院校思政课堂教学在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伟大梦想的同时,还要强调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精神、职业理想、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心理的教育。

职业性原则要求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是要善于营造职业氛围,以人格魅力演绎职业道德,彰显职业精神;二是要根据授课班级学生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特征,分类实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详尽的思政内容和思政元素;三是紧紧围绕学生专业特点和职业特征,在马工程教材基础上,拓展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安全生产、文明生产、企业制度、企业文化、诚信经营、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教育;四是选取案例要紧扣学生专业领域和未来职业发展,促使学生与之共情、共生、共鸣,达到知行合一的良好效果。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人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自主、能动和有计划、有目的活动的特点、能力和地位,主体性原则是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实践改造原则,强调的是人的主体性地位和能力对改造世界所具有的意义。在职业院校思政课堂教学中,主体性原则既包括教师“教”的主体性,也包括学生“学”的主体性。

如前所述,由于思政课堂教学的复杂多端性,教与学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因此,职业院校思政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原则是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主体地位的实现是通过教师课堂教学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和引导而实现的,这既是由思政课程性质所决定,也是因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心理特征而引起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所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5]

坚持主体性原则,一是要紧紧围绕“人”这一中心开展活动。在教育教学中围绕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习、关照学生、体察学生、服务学生,以生为本、立德树人。二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主体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成长的引导上,教师既是引导者、指导者,还是探索者、同路人,为学生创设自由、融洽、和谐的价值空间。三是注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价值的实现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选择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做好价值引导的基础上,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发挥教育教学智慧水平,有的放矢,处理好师生关系。

三、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构建职业院校思政课生态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是职业院校思政课建设发展的重要举措,必须坚持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必须紧扣时代发展脉搏,聚焦现实问题,探索更加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的教授为主,师生关系刻板固化,课堂气氛沉寂默然,学生个性得不到充分展现。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借用生态学的方法去研究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基于生态型教学理念组织并实施课堂教学,它将思政课堂看作一个生态系统,用联系的、发展的、互动的观点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师生关系。思政课生态课堂致力于构建课堂文化、教学心理、师生行为和谐共生的课堂氛围和新型的师生关系,既关注教师的素养、学生的特质,还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协调共生,强调教师、学生、知识和教学活动方式的整体统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