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建设研究

作者: 张妮 王艳 黄柳萍

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建设研究0

摘 要 产教融合催生出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新生态。课程建设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落脚点,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应具备三个维度五个方面的特征:思政融合,实现价值引领;市场导向,强调职业特性;理实一体,坚持能力本位;多维互动,促进智慧生成;精准评价,优化教学管理。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职业教育混合式课程建设主要存在“生态位”失衡,“限制因子”明显,“花盆效应”影响以及生态链不完善四方面的困境。未来需要通过完善生态系统环境、平衡生态系统结构、优化系统“限制因子”、打破“花盆效应”壁垒和遵循生态竞争机制,以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的建设。

关键词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金课;教育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2-0051-05

作者简介

张妮(1982- ),女,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信息化(南宁,530007);黄柳萍(1982- ),女,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

通讯作者

王艳(1981- ),女,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桂林,541004)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三教’改革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校企协同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YJJ2119),主持人:张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学习分析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学习评价体系研究”(2023A029),主持人:王艳;教育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2022年度职业院校数字化转型行动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行动研究”(KT22546),主持人:张妮

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金课”这一概念,并迅速成为热词。同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尽管“金课”的提出源自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但在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建设“金课”也同样成为了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此外,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显现,但与新时代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一种学习范式,混合式教学乘着技术发展的东风蓬勃发展,正成为未来教学的“新常态”[3]。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大力推行混合式教学。然而,绝大多数混合式教学都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教师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4]。因此,如何建设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成为当下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的内涵特征

(一)产教融合催生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新生态

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途径。为了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国家先后发布了系列政策文件,其中特别强调产教融合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坚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制度”[5];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6];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应当注重产教融合,实行校企合作”[7]。产教融合在根本上反映的是“教育”与“产业”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是指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的有效互动、有机融合,形成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发展共同体的状态[8]。在职业院校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只关注信息化教学维度的混合式教学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产教融合促使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新生态应运而生。

生态一词最早出自古希腊,通常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育生态则是把教育当作一个生态系统,包含了教育系统内各要素以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面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深化的时代特征,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势必要根据社会环境的新情况、新变化重构新生态,形成新的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生态系统,见图1。在新的生态系统中,混合式教学由线上和线下两个子系统组成,而教师、学生和资源、平台、多媒体设备等媒介成为了线上线下教学的主要因子,各因子之间密切关联,相互作用。在职业院校持续推进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职业教育混合式课程的建设主体也不能像以往一样仅仅局限于学校一方,而是由代表产教双方的企业和学校协同建设,在教学中有机融入实战项目,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供需平衡。教育生态系统强调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和谐平衡的教育生态,是更多优质混合式“金课”能够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的土壤,也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向。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的内涵特征

随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应具备教育、产教融合以及信息化教学三个维度、五个方面的特征,见图2,以助力于实现职业教育“德技兼修”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1.思政融合,实现价值引领

教育兴则人才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教育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开展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思政教育则是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课程建设是学校实施教育的核心环节。因此,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的首要原则是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有机融合思政,实现价值引领。激发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动机转变,由“学为小我”向“学为大我”的志向升华。

2.市场导向,强调职业特性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和能力[9]。职业特征是职业教育与生俱来的本质特性,也是其有别于普通教育的核心特性。混合式“金课”作为职业教育培养学习者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载体,从课程的开设、建设以及实施,都必须紧跟时代行业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标准,以工作项目为驱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化教学方式,高标准地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断驱动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

3.理实一体,坚持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不是“坐而论道”的纯学术教育,而是培养“起而行之”的“能力本位”教育[10]。职业教育不仅强调对学习者岗位技能的培养,让其能快速适应对口的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让学习者具备职业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源泉,也是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的核心宗旨。因此,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培养学习者的能力为本位,坚持理实一体,将专业理论和技能训练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实践训练,培养提升学习者的职业能力以及高阶应用迁移能力,帮助学习者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4.多维互动,促进智慧生成

智慧是分析、判断、思考、创造等能力的综合运用,是灵活、科学、高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11]。智慧生成是个体思维由低阶向高阶跃进的复杂过程,而其中思维的碰撞是智慧生成的重要环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曾提出大学课堂教学的五重境界,分别是安静、回答、对话、批判和争辩,并指出善于进行批判和争辩的学习者,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更易于成为独立思考、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智慧型人才。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拥有线下课程面对面直接交流的优势,也拥有线上课程的多样化互动途径,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多维度、多方位的互动交流空间和体验,更利于激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火花,促进智慧生成。

5.精准施策,优化教学管理

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可充分发挥技术深入教育教学应用的优势,借助技术实现对学习者学习风格偏好、学习过程、学习行为以及学习结果等的客观记录和分析,从而对学习者学习的总体情况做出精准评价。结合线下面对面互动交流的优势,可以让教师有效采取富有针对性的策略和手段,从而对学习者实现精准地“对症下药”,突破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不足。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是能够实现对学习者个性化、精准化教学的优质课程,有助于实现教学管理和教学成效的最优化。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建设的困境

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基本内涵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规律、分析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12]。其基本原理深刻反映了教育内部各要素、各环节以及教育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以教育生态学视角审视和研究职业教育,对于了解职业教育的本质及运行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生态学视角下,我国职业教育混合式“金课”建设仍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校企协同“生态位”失衡,教学输出与市场需求脱节

“生态位”指的是生态个体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以及和其他生态个体之间的作用与关系。在教育生态中,与教学要素的“生态位”直接影响其自身发挥的作用以及和其他要素的关系,从而影响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生态系统中,学校与企业应处于双主体地位,以信息技术为基石,共同开启育人新模式。然而在现实情况中,由于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在师资互聘、资源共享、目标定位等协同合作中存在诸多壁垒。学校仍然是教育教学的强势主导方,企业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实现。这也导致产教无法真正实现融合,教学输出的人才与市场真正需求没能很好地无缝对接。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市场需求存在着一定的脱节现象。

(二)“金课”建设“限制因子”明显,混合式教学流于形式

生态学中,“限制因子”是指限制生物生存发展的关键因子。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限制因子会限制影响到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在职业教育混合新生态中,教师、学生、教学媒介是主要因子。在当前职业教育混合式教学实际中,存在着诸多的“限制因子”,比如,尽管线上资源数量比较丰富,但有针对性的优质教学资源仍然比较匮乏;信息化时代,各种网络教学平台纷纷呈现,然而许多平台的稳定性特别是智能化数据分析的功能还不足;教师团队作为混合式课程建设的主体,其组成与能力对于课程建设发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双师型”教师还比较欠缺,同时许多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混合式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虽然当前不少职业院校都开展了混合式教学,但许多仍停留于“线上”让学生自主学一学、“线下”教师再讲一讲的模式,混合式教学流于形式。

(三)人才培养囿于“花盆效应”影响,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不足

“花盆效应”也称局部生境效应,是指花盆在人为创设的适宜环境条件下可以生长得很好,但是难以适应真实的环境,经不起风吹雨打。在教育生态系统中,“花盆效应”影响尤为明显。职业教育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混合式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然而由于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企业参与不足,学生的能力培养通常局限于学校一方创设的实训环境,实践实训更多的是跟着线上操作视频模仿操作,缺乏企业真实项目的驱动,学生很难有机会深入了解与真正参与企业项目,导致其职业岗位能力难以得到真正培养。在学校教学中,表面上学生都基本掌握了所需的岗位技能,然而一旦真正踏上真实的工作岗位,能力明显不足,难以胜任工作岗位。

(四)课程建设生态链不完善,评价体系有待构建与落地

生态链一词最早来源于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理论,后来该概念在各领域被广泛应用。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职业教育混合式课程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工程,涉及到多个环节,且各环节紧密联系,相互影响。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尽管属于下游环节,但在实际中发挥着“风向标”和“指挥棒”的作用。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教育混合式课程具备多样化的特性,其评价体系不能简单套用传统线下课程或者在线课程的评价指标,也不能直接应用普通本科混合式课程的评价标准。当前,虽然有少部分学者提出了职业教育混合式课程建设的评价标准,但尚未有认可度比较高的评价标准,且各职业院校教学实际也不尽相同,各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建构对应的评价体系。然而,不少职业院校并未建设科学合理的混合式“金课”评价体系,更谈不上实施落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