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生
入选理由 他是新中国第一份职业教育专业学术期刊《职业技术教育》创办者之一,中国职业教育学科体系开创者之一,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硕士点、博士点创办者。他一生奋斗在职业教育教学和研究领域,无论是作为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还是理念传播者、思想推动者和理论开拓者,他都具有“符号意义”。
人物印象 1980年,他从东北师范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研究生课程学习班结业,被组织上从吉林省延吉市教师进修学校调入吉林技工师范学院教授大学语文。
1981年,吉林技工师范学院决定创办全国第一份职教期刊《技工教育》(1983年改为《职业技术教育》),刘春生奉命参与期刊的创办和编辑工作。1985年,《职业技术教育》由“内部资料”正式转为公开出版,面向全国发行。是年,刘春生被任命为期刊主编。他高度重视编辑、记者亲自到一线的感悟和总结能力,倡导编发来自一线的实践性、经验性的文章,并将其凝练提升到理论的高度。这种主张被提炼为“在实践中的创新更具价值”,成为期刊的重要编辑理念和原则。
他敏而好学,治学严谨,多次承担国家级重点课题研究,对我国职教事业发展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咨询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1987年初,以课题组的名义完成了一份供国家有关部门决策参考的咨询报告,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后来以此为基础,刘春生和时任国家教委职教司副司长的孙震瀚先生共同承担了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七五”国家重点社科课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战略”的研究任务。1992年,刘春生申请获批立项了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市(地)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与实验”,研究报告提出的“分级管理,强化市(地)统筹”的思想被《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吸收。作为上一课题的延续研究,1996年,刘春生和同事们再次申请立项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制定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规划的个案研究”,研究提出的诸多理念都成为国家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政策的基本要求。
1996年,刘春生调入天津大学,主要负责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点的建设工作。从1989年在天津大学举办的全国职业学校校长培训班讲授职业技术教育理论起,到1997年在天津大学本科师资班开设职业技术教育学课程,继之1998年依托天津大学在我国工科院校中率先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和职教研究所,再到2000年天津大学在全国首批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2003年在天津大学相关学科中首次招收职教管理博士生,直至2005年天津大学获批设立全国首个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点,用了16年的时间。刘春生主持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的跃升。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一个学科建设的成就,也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学术研究上,刘春生始终深耕不辍。“七五”以来,他共主持完成了2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立项的重点课题,撰写或主编出版了《职业技术教育导论》《走向21世纪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管理学》《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学》《跨入新世纪的中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职业教育学》等30余部学术著作,在《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等重要报刊上发表40多篇学术文章。他的研究和教学成果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在首届、第二届全国教育科学成果评选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评选中获得多个奖励,他也是较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刘春生曾对自己做过这样的评价,“回首以往,感到我这一生大都虚度无痕,惟有一件事尚可聊以自慰:那就是在为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有着重大意义,而却被传统观念长期鄙薄的职业教育争取其应有的社会地位和学科位置方面,竭尽全力地做了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