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秀山县
入选理由 紧密对接区域文旅产业发展,深入挖掘全县非遗传承文化,科学谋划教学体系,培养非遗传承人才,提高非遗产品附加值,形成非遗传承链条。通过“职业教育+非遗传承”打造民族地区特色名片,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亮 点 秀山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多样性文化互相交融,秀山花灯、秀山民歌、秀山苗族羊马节先后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秀山花灯)之乡”“全国楹联文化先进乡”等。
充分挖掘非遗传承资源,打造教学体系,培养非遗传承人才,激发非遗传承活力。一是奠定组织架构基础。当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建有国、市、县三级保护名录体系,现有国家级项目3项、市级项目22项、县级项目204项。县博物馆建成有非遗展厅,建成市级非遗项目传承点1个、教育基地1个,县级非遗传承点37个、教育基地6个。二是打造非遗课程体系。当地职业院校将非遗文化融入专业通识课程,打造有特色、有水平、有内涵的美育课程体系,传承创新非遗文化;开发中小学非遗校本教材20余种;县职教中心、特教学校开设花灯等非遗课堂,“传承非遗文化的中职美术课堂革命创新实践”被评为重庆市2023年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此外,秀山县积极研发推广非遗产品,其中“龙凤花烛”“陶艺”“秀山花灯”“苗绣”等非遗产品多次走出国门,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当地教育部门与秀山职业教育中心和秀山县特殊教育学校合作,打造非遗大师工作坊,实行学徒制教学,着力培养非遗人才。秀山职业教育中心是秀山县唯一一所集学历教育与中短期培训为一体的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该校深入开展“非遗+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提炼的“‘非遗+乡村振兴’探索与实践”案例成功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研究”课题典型案例集。一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育“非遗+”教师团队。建成了陶艺、苗绣等7个大师工作坊,组建了20个“非遗+”教师团队。二是开展“通识+选修+拓展”课程改革,建构了“非遗+”课程体系。出版了1本非遗专著,9本非遗通识教材,开发“非遗”文创产品40余件。三是创建“校内+校外”文化传承培养基地。累计培养了40个校级非遗传承人。四是创设“学+做+创+秀+销”“非遗”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文化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助力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2023年12月,秀山职教中心非遗文创基地建设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