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全面走向世界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
作者: 王屹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区域,中国若要做到向内对接沿线国家战略、向外达成亚欧互联互通,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就必须优先做好与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合作。东盟与中国合作发展历经从睦邻互信到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再到构建命运共同体与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成为中国在国际对话伙伴关系中最具活力的对象之一。在此背景下,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已成为提升双方务实合作水平、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实践来看,中国与东盟各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成绩斐然。一是形成了制度化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框架。秉持平等、自愿以及协商等原则,以对话为共识价值观,以各方高层的积极倡议为引领,以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为基础,以多层次交叉互动为架构,积极探索国际组织、多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多元教育组织间的制度化共同合作机制。二是建设了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在制度化的合作框架保障下,构建了以中国—东盟区域层面、中国—东盟各国国家层面、中国职业院校—东盟国家职业院校层面为主要类型的多样化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平台。三是拓展丰富了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内容。交流合作的内容超越了职业教育范围,拓展至文化旅游、产业合作以及商贸合作等诸多领域,形式多样、模式创新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交流为促进中国—东盟共同体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四是生成了多类型的职业教育务实性合作模式。以政府统筹、校企协同、院校互动、民间合作为主要支撑的“四维一体”职业教育合作实践愈趋丰富。形成了政府主导型合作、人员跨境流动合作、配合企业走出去境外办学合作、“鲁班工坊”海外办学合作及中外校际办学合作等具代表性的合作模式。
作为一个具有国际性、开放性、外溢性和复合性等特征的公共领域议题,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要在尊重与平等的基础上继续真诚交往、切实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要继续完善顶层设计与保障制度,保障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高质量发展。积极与东盟各国深入对接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激发双方创新活力和拓展发展空间,共促改革创新,共享发展成果,推动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产业合作共同体;打造中国—东盟技术创新学院、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
二是增强职业教育互信,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以职业教育合作为突破口,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度,建立人文交流机制,加强各类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举办访学交流活动,签订落实区域、多边、双边职业教育合作备忘录及协议。
三是强化理论研究,扩展研究领域。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共同认可的职业资格标准,探索学分互认、课程互认、资格互认的合作框架,实现职业资格框架的互联互通(学历证书+语言证书+技能证书)。
四是探索数字化合作新方式。构建系统的数字化合作新机制,制定差异化的合作新战略,搭建合作数字化新平台,构建更具创新包容的中国—东盟数字职业教育联盟,真正让职业教育成为中国—东盟技术技能人才的“蓄水池”。
(作者系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