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困境及突破路径

作者: 常小勇

作者简介

常小勇(1974- ),男,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师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职教教师培养(上海,201209)

基金项目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职业院校产业导师实施机制研究”(C2023010);上海市教委社会科学课题非竞争性项目“上海市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主持人:常小勇

摘 要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梳理发现,政策愈发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内涵提升,同时也存在教师培养不足、在职教师学历提升遇到瓶颈、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路径不畅等困境。为此,应建设开放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吸引应用型高校加入职教教师培养体系,为在职教师学历提升及高技能人才进入职教教师队伍打开通道,通过产教融合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高技能人才;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7-0058-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这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是职业教育类型优化的关键基础[1]。目前,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缺乏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政策保障和支持。自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2022年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正式发布,国家政策为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逐渐走上快车道。但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依然是摆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前的一个现实课题,亟需拓展思路,从体制和机制上破解“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建设路径。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指导和规范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职教教师队伍质量持续提升。从规模上看,2021年职业院校教师总人数达到121.6万人,其中“双师型”专任教师占专业(技能)课程专任教师比例超过55.5%(中职56%、高职专科59%、高职本科59%)[2]。

(一)企业实践得到重视,“双师型”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

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2012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提出建设高素质“双师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标准中对教师应具有素质和要求进行了细化,成为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推动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范化进行,提高企业实践质量,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规定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含实习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新任教师应先实践再上岗,强化“双师型”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这一规定延续至今并在后续文件规定中持续明确,成为职业院校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以及推动职业学校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动力。

(二)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力度加强,完善了教师发展支持体系

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基地建设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推动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假期实践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等四部门分别于2019年、2022年公布了两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名单,共计有202家大中型、创新型企业服务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各省市也公布了数量不等的企业实践基地,学校也建设有相应的企业实践基地,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到校级的三级企业实践基地,企业实践资源共享网络正在形成。

(三)重视“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资质与实绩并行

“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是推动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师型”教师资格准入、聘用考核制度来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新招聘教师体现工作经历优先、职业技能优先,而不再是学历优先。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再次明确,要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强化专业教学和实践要求。在此背景下,2022年教育部印发《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要求教师具有相关的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非教师系列相应职务(职称)和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水平。同时,《标准》突出对“双师型”教师教学实绩的要求,强调“双师型”教师应获得技能竞赛类、教学成果类、科技发明类等代表本领域较高水平的奖项;或指导学生获得地市级及以上技能竞赛类、教学成果类、科技发明类等奖励,从制度设计上避免了“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与教学实绩“两张皮”的问题。

(四)重视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建设,多元培养主体正在形成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建设从关注于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转向更加开放的职业技术教师教育。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2019年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印发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提出,对普通高等学校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本科师范类专业进行认证。我国现有12所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在培养人才专业、数量和质量上不能很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3],依然存在瓶颈问题。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职业教育法》第四十五条明确提出,国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鼓励设立专门的职业教育师范院校,此外国家还大力支持非师范类高等学校设立相关专业,培养职业教育教师,加大职教师资培养力度。这意味着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已经从单纯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转向了更为开放的培养体系,将更多符合条件的高校纳入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当前,已有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联合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一批工科高校加入到了职教师资培养队伍中,但无论是从高校数量还是招生规模上都还不能满足职业院校对教师的需求。

(五)提升职业学校教师学历,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

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提出,要逐步提升职教教师培养的学历层次。鼓励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职业技术教育硕士。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等职业学校中研究生层次教师所占比例偏低,专任教师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仅占8.91%,但呈现逐年缓慢增长态势;而同为中等教育的普通高中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比达到了13.08%[4],明显高出职教教师所占比例。本科学历教师占比为85.09%,构成了职业学校教师的绝对主体。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将实施职业学校教师学历提升行动,开展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定向培养。至此,长期困扰职业院校在职教师学历提升的问题也正式进入政策关注的视野。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困境

尽管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直备受重视,但在实践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尚未解决,有必要对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因素进行梳理,找到问题根源。

(一)“双师型”教师职前培养不足

新时代职教师资培养正在从本科层次为主转向研究生层次为主。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以下简称“职教专硕”)以中等职业教育教师为培养目标。据统计,2021年全国有43家职教专硕培养单位,2021年共有毕业生800余人。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有9752所(含技工学校),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71.83万人[5]。按每年10%左右的教师更新率计算,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职教专硕在数量上尚不能满足需求的1/10。职教专硕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大部分选择了高校或企业等单位,实际到中等职业学校就业的不足总人数的1/3,相对于职业教育庞大的需求无异于杯水车薪。从职教专硕学位点的数量及培养单位招生数量的发展趋势来看,短期内难以扩大招生规模,无法解决“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短缺的问题。此外,高水平博士层次的“双师型”职教教师培养还没引起重视,目前国内教育博士点共29个,均面向普通教育,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以培养中职教师为目标的职教专硕培养规模无法扩大的主要原因是职教专硕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6]。职教专硕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院校专业师资的需求结合不紧密,以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大类而非学科门类来确定职教专硕的人才培养方向,与职业院校对专业教师的需求不匹配,院校更强调按学科来录用专业教师。教育硕士过于强调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学科专业课的学习,导致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欠缺,不能满足职业院校对专业教师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实践环节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存在企业实践时间短、未能深入生产一线等问题,导致职教专硕学生毕业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落后于最新技术的发展,无法满足新时代“双师型”教师的要求。这一系列问题也导致职教专硕毕业生到职业院校工作后面临缺少相应学科专业背景支持的尴尬局面,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不清晰,进而导致职教专硕对考生的吸引力大幅度下降,难以吸引优秀学生报考,调剂生源比例居高不下,无法形成良好的培养闭环[7],也导致了职教专硕生源不足,培养规模受限,规模小效益差,在高校中难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资源的支持。

(二)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的路径不畅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来源是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有丰富经验的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从事教学工作,不仅可以基于其企业工作经历提升专业实践类课程的教学质量,也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项目。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从2020年起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都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但校企双向交流的“旋转门”运转还不顺畅,能进能出的双向流动机制还没有建立,导致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中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较低,具有产业经历的专业实践教师则难以满足需要。有调查显示,部分地区的职业学校中青年教师来源单一,91.25%的教师均是毕业后直接入校任教[8]。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院校存在政府层面的“不愿管理、管不着、无力管”,学校层次的“请不到、请不起、难管理”,企业层面的“不愿放、不敢放、不全放”以及能工巧匠层次的“不愿教、教不好、教不长”的问题[9]。职业院校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求职目标之间存在信息偏差、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职业院校招聘专业技术人才的信息虽在互联网上发布,但很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有意向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少了解职业院校专业人才需求的途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