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内涵阐释、价值耦合与开发路径
作者: 苟平章 杨馥宁 李军 赵心玉
作者简介
苟平章(1966- ),男,西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兰州,730070);杨馥宁(1998- ),女,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李军,兰州现代职业学院;赵心玉,西北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
2021年教育部行职委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课题“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模式和路径研究”(2021B-609),主持人:李军;2023年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项目“《计算机应用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教学案例库建设”(2023YAL014),主持人:苟平章;2023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数字化转型赋能教师和学生发展”(2023-AFCEC-451),主持人:苟平章
摘 要 鉴于人才供给侧和产业结构需求侧的矛盾日益突出,“课证融通”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提高育人能力的重要举措,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资源不健全、课证衔接不紧密等现象。根据“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开发要点: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多样性为起点,探索理实并重、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由校企合作搭建动态学习模块,精准对接教材、岗位需求、证书标准和职业标准,推动行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本土化特色课程研究;结合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完善课程开发要素,设计“课证定位、职业能力目标制定、学习模块概念化、教学方式匹配、学分银行转换”的课程开发机制,使课程教学与证书在内容上契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形式上适应,为现代职业教育育人模式的探索创新赋能。
关键词 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8-0052-06
2022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以科教融汇为新方向,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守正创新,重视产教融合,培养适应产业转型与升级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产教融合是夯实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方向和核心内容,教随产出,产教同行,产教良性互动离不开教学优化升级。为促进产教融合,部分职业院校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关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通过“课证融通”来增强人才供给能力。证书标准作为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一部分,其精准对接专业课程已成为“课证融通”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2]。因此,结合岗位需求和证书标准重构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是当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模块化课程的灵活性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多样性、动态性以及更新速度快的特点相契合,为实现课证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的内涵
(一)“课证融通”的内涵
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的定位,提出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的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不仅包含学校办学要求、专业建设要求、人才培养要求,还强调面向岗位群的要求。在“1+X”证书制度实施背景下,职业院校通过实施“课证融通”的模式优化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多重目标。“课证融通”是指专业课程设置与相应职业领域相融合,课程标准与证书标准相融合,课程内容与证书考核内容相对接[3],通过实施“课证融通”,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岗位任职资格和条件,使其能够能更好地胜任职业活动。
目前,“课证融通”存在优质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与证书标准的融合度不高、课程目标与证书要求匹配度不高[4]等问题,在研究领域,秦国峰等人以证书标准与工作任务为切入点,在重构以素养、知识与技能组成的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搭建新的学习环境,提出“课证融通”课程开发的新路径[5];柴草等人提出通过重新规划和设计专业课程,建立校企协同机制,推动学历教育教学资源与职业培训教学资源同步建设[6];聂争艳等人提出以企业作为主体形成校本课程方案,开发动态、开放的课程[7]。本文认为,应将“课证融通”落实到具体课程开发模式中,在分析企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开发方式动态完善课程的“教与学”,有机衔接证书标准中的考核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进行证书培训与专业课程的同步教学,在质量评价体系中统筹安排职业技能证书考核与学历教育专业科目考试。
(二)模块化课程的内涵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模块化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分析教学材料与证书标准的共性与差异性,把教学内容划分成相对独立的学习模块,这些独立模块能够集成起来构成一个整体,满足不同证书的教学和学习需求[8],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块化课程是模块式技能培训(Module of Employable Skill,MES)。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为了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并解决当时的社会高失业率问题,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ILO)开发了MES模式。徐理勤等人研究了德国的模块化教育改革案例,结果表明,模块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增进技能和提高思考能力[9]。与普通课程和培训课程相比,模块化课程能够有效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具有三方面特征:一是灵活性,根据教学目标,可将独立的学习模块重新搭建为整体课程架构;二是动态性,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及时调整模块内容,动态替换模块内部要素;三是独立性,有效的学习模块之间的“接口”更加清晰,易于找到课证融合关键点,增进融通的深度。
二、“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的价值
(一)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意见》提出要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这为深化产教融合、打造职业教育与行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创造了条件。产业技术更新迭代把职业和岗位种类推向了新高度,但高端技能人才供给匮乏,导致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出现结构性矛盾。面对人才供给的窘境,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调节供给侧结构性失衡进行了探讨,有的认为要畅通供给侧与需求侧互动反馈,把握新旧功能转换良机,促进供需良性互动[10];有的认为要构建与产业链、创新链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供给结构的适应能力,以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从而解决职业教育供给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结构性矛盾[11];有的认为要建立建构企业与学校之间信息的结构化对接机制[12]。从课程开发的角度来讲,“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能够根据最新技术动态更新学习模块,适应需求侧发展,满足新业态需求,有助于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的问题。鉴于行业企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院校要在微观层面提高课程适应性。
(二)有利于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
当前,各行业正在以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战略发展手段[13],使得市场需求快速变化,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成为产业链内部的主要结构性问题,从而使企业的认知性劳动优势及其对生产性劳动、交易性劳动和研发性劳动的支配能力,成为竞争优势的核心来源[14]。认知性劳动是指人们通过创造和思考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劳动,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数字化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是企业获得认知性劳动优势的重要引擎。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转型的重要支撑,可发挥在人才供给方面的优势。实践是认知性劳动的主要来源,但职业院校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与具有全面素质、多元思维、快速获取信息、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因此,可以构建集技术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为一体的教育生态网络,培养具备智慧把握技术和数字理性认知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以应对技术与知识的不断革新[15]。模块化课程基于复杂学习理论,将实践、知识、思维、组合规则集成在一起,帮助企业、学校、教师、学生以及课程之间建立多向有益的循环,从而形成良性教学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加速技术孵化到研发生产的进程,推动产业行业转型升级。
(三)助力打造区域特色课程
形成同当地产业结构相匹配的教育布局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区域特色课程将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联系在一起,由学校根据自己所在地域独有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地理环境、企业特点等因素来设计,为学习者提供符合本地区特点的教育资源。在学习区域特色课程中,学习者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地方企业发展情况和职业状况,还能够加深对本地区历史人文的认识与了解,进而实现文化自信、人文素养和文化保护意识的培育。例如,有人依托区域特色农业设计课程,植根于“大豆之乡”海伦市的农耕文化,解决现代农业技术的问题[16];有人从文化、活动、学生三个方面研究乡村校本课程开发,提出在“预留地”进行自主课程开发[17]。从目前区域特色课程的理论研究来看,关于如何整合学科课程和区域特色资源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MES模式在全球广泛应用的过程中,结合各国具体国情、教育传统和学术研究,逐渐深入发展,对各国本土的职业教育产生了交融式影响。由此可见,模块化课程可以有效结合不同地域的区域特色课程,形成与本地区产业相匹配的课程结构,推动区域联动,构建多方协同发展机制。
三、“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开发的关键
(一)基本保障:校企协同构建课程
职业教育既有教育的基本属性,也具备独特的职业属性,既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保障,既能提升教育质量,又能助推产业和经济发展[18]。对于学校而言,可通过改革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学科专家与专业教师入企培训的常态化制度、建立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与技术专家入校兼职的聘用制度等多种方式[19],增强教师与企业的合作,加强专业课程开发的师资力量。
职业院校建设模块化课程,要以专业建设目标、课程开发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与企业协同合作开发课程,选拔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组建模块化课程开发团队。团队主要负责编制学习模块、制定课程教学目标、编写授课计划与考核标准等。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开发团队要定期召开研讨会,为“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的开发提供理论、标准和技术保障。培养人才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课程开发要有超前性,课程开发团队要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作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课程开发提供可靠依据,这一过程需要企业的支持。
(二)逻辑支撑:基于复杂学习理论开发模块化课程
复杂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个体、环境和任务等多个因素。模块化课程并非零散化和零碎化学习,可以与复杂学习理论同时存在。首先,分解后的教学模块提供具体的目标指向和任务概述,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和降低对学习内容的不确定性,这符合复杂学习的核心要求。其次,基于复杂学习理论,模块化课程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教师承担着引导和支持学习者的角色。最后,在面向复杂学习的“课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中,每个学习模块都是由知识、技能和核心素养等方面内容组成的复杂学习体系,有助于不同禀赋和需要的学生进行自主的个性化学习。
(三)开发原则:提升学习模块内聚性、提高课程与证书的耦合度
模块的内聚度越高,模块的独立性越强,修改和维护的难度也越小,更易于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学生个性化学习。为此,应提高内聚度,首先,将功能相关的教材内容放在同一个学习模块中,避免不相关信息的混乱;其次,在设计模块框架时,尽量避免模块之间相互依赖,使每个学习模块都能够独立运行;再次,保持“接口”简洁明了,减少模块之间的重复内容。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模块内聚度和模块化课程的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