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质生产力锻造的职业教育创新逻辑与路径

作者: 冯海芬

作者简介

冯海芬(1987- ),女,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职业教育管理(西安,710062)

基金项目

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项目“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教育结构调整逻辑与布局优化研究”(SGH23Y2363),主持人:冯海芬;延安市社会科学专项资金2023年度规划一般项目“延安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研究”(23BJY34),主持人:冯海芬;伊犁师范大学2022年度提升学科综合实力专项一般项目“数字化赋能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2XKSY57),主持人:陈涛

摘 要 新质生产力是对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人、物和技术诸多因素及其关系的改造,需要多方力量协同推进。职业教育因与生产力的载体——产业具有天然亲近关系,在新质生产力锻造中应大有作为。对职业教育创新和新质生产力锻造内涵及要素的梳理发现,职业教育创新与新质生产力锻造存在对应的供需关系,职业教育通过科技创新,培养高技术技能型劳动者,创新产教融合模式,致力于科学技术创新、人力资本跃升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锻造提供“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新料质”劳动对象三方面的驱动力量。当下,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锻造还存在诸多因素导致的实然困境,亟需开展制度优化工程、人才培优工程、产教融合提质工程,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水平。

关键词 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产教融合;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9-0024-08

一、问题提出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继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任务后,从提升促进社会进步的根本性力量角度对这一任务的谋划和统筹,直指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的短板,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科技创新能力不够、产业链安全可靠性不强等问题。因涉及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人、物和技术诸多因素及其关系的改造,新质生产力锻造需要集合多方力量共同驱动。

目前,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生成逻辑、基本意涵、时代价值和实践构想等方面。代表性观点认为,新质生产力属于新质态的生产力[2],是以技术创新重塑传统生产力的变革,具有高效能、高质量、高技术含量的生产力发展方式[3]。从生产力三要素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以“高素质”劳动者为根本、“新介质”为劳动资料、“新料质”为劳动对象[4],是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产业的新型生产力[5]。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驱动、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塑造新质生产力提供战略性支撑[6]。已有研究为新质生产力锻造提供了理论支撑,从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根本性因素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指出教育在锻造新质生产力中的战略性地位。但关于教育在服务新质生产力锻造中的逻辑及路径等方面的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这为本研究提供了切入视角。

教育作为促进生产力生产和再生产的关键力量,“渗透于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上形成和催生出新的生产力要素”[7],在新质生产力锻造中肩负重要使命。其中,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产业具有天然的亲近关系,在促进新质生产力锻造中应大有作为。但当前发展不充分的职业教育供给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引发学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模式、科技赋能发展等方面的呼吁。深究其因,造成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生产关系不匹配的问题源于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人才培养方式滞后、产教融合平台引领不足、科技创新不足等。在新质生产力锻造的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必须通过创新的路径来弥补以上方面驱动不足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职业教育如何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满足新质生产力对“新介质”劳动资料的需求?如何以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满足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如何以产教融合关系创新满足新质生产力对“新料质”劳动对象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驱动新质生产力锻造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职业教育创新和新质生产力锻造的供需关系出发,梳理二者在科技创新发展、人力资本跃升、产业转型升级三要点间的供求逻辑;从新质生产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新介质”劳动资料和“新料质”劳动对象三要素维度考察职业教育在新质生产力锻造中的创新驱动问题。依循实然困境,提出职业教育在科技创新培育、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三方面创新的建议,以提升职业教育创新和新质生产力锻造间的供需质量,驱动新质生产力三要素作用的发挥。

二、逻辑审思: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锻造的供需关系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新质生产力锻造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发展性问题,关涉人民美好生活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命脉。对二者内涵和要素的梳理发现,职业教育创新与新质生产力锻造存在对应的供需关系。

(一)职业教育创新

政策推动是我国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力量,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也遵循同样的路径。从职业教育创新政策来看,相关文本表达往往与“改革”联系在一起。综合考察21世纪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在2010年后进入内涵提升型和高质量发展型阶段[8]。以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标志,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进入提升质量的新阶段。2011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及与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重点举措等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2012年底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了职业教育走创新发展道路的方向。随后,国家相继颁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2015年,教育部编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从坚持政府推动与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坚持顶层设计与支持地方先行先试相结合、坚持教学改革与提升院校治理能力相结合等方面提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从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由此迈上创新的道路”[9]。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并做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现有理论研究来看,职业教育创新涉及特定地域[10][11]、特定发展背景[12][13][14]、特定关系[15][16]、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7][18][19]、人才培养与供给[20][21]、教学改革[22]等方面。这些研究从宏观到微观的理论层面探索了职业教育的创新可能和路径,为当前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总体来看,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政策焦点和理论研究重心离不开三个主题。

第一,职业教育创新的起点是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要求以科技赋能职业教育。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动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在于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当前社会正处于从第三次科技革命向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转型期,把握住科技需求和科技创新就是把握住了社会转型的密钥。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机遇,满足数字经济发展对持续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提出的新要求,适应智慧教育新趋势,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学习的质量,推动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方式改革;通过科技赋能,建设沉浸式、智慧化实训体系,全面提升职教学生的科技水平,培育职业教育持续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第二,职业教育创新的落脚点在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创新。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不管是职业教育体制创新、育人模式创新还是理念创新,职业教育的使命都在于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一方面,要求职业教育通过对接产业,改革育人模式,形成产业、技术变革与教学改革同频共振的良性机制,培养当下产业发展需要的生力军,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创新。另一方面,要求职业教育立足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对接“高精尖新”产业需求,促进多专业融合和多技术整合,为未来生产关系变革储备领军人才,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真正创新。

第三,职业教育创新的载体在于产教融合共同体,要求产教关系创新。产教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作为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的四梁八柱,是链接职业教育与产业的载体,是产教关系创新发展的平台和突破点。产教融合共同体要在系统性发展理念下重构融合机制,构建高效互动、同步发展的产教关系,解决积弊已久的“合而不融”问题,开辟新的产教融合“阵地”,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赋能产教融合共同体,将其打造成产教关系创新的新引擎,最终把产教融合共同体升级为促进产业转型、提升职业教育影响力、服务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

(二)新质生产力锻造

新质生产力的锻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要素的升级和有效配置过程,表现为科技创新发展、人力资本跃升和产业转型升级三方面的协同推进过程。

第一,科技创新发展是新质生产力锻造的核心引擎。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表明,依靠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是一条普遍规律。对新质生产力而言,使之与传统生产力区分并表现为“新质”的内核就是科技创新[23]。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当前,全球经济对科技创新的依赖程度增加,新技术、新工艺、新算法等领域正对传统生产力进行着颠覆性变革,为新质生产力生成奠定基础。而新质生产力锻造还需要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对当下科技创新要进一步深化和挖掘,形成和创造更多新质生产力,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以占据新质生产力竞争的主导地位。

第二,人力资本跃升是新质生产力锻造的基本前提。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是新质生产力锻造的第一资源和基本前提,没有人力资本跃升就没有新质生产力。当代中高级产业的发展是依托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只有具备科学技术和熟练技能的技能复合型人才才能运用和推广。新质生产力锻造需要更高科技文化和智识水平的人才,成为信息化数智化条件下支撑新质生产力体系的人力资本。

第三,产业创新升级是新质生产力锻造的重要保障。无论是提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还是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产业都是最重要的关键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通过引入新技术和工艺,在提高效率和品质的同时,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产业创新升级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品质的现代产业转型,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为生产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另外,产业创新升级可以激发创新潜能,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培育形成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机器人等在内的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的支撑。

(三)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锻造的供需逻辑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时代回应,与新质生产力锻造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其中,在应对科技创新发展、人力资本跃升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上,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与新质生产力锻造存在明显的强关联关系。

首先,职业教育创新为新质生产力锻造提升技术的因素,促进科技创新发展。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提质”阶段,更加关注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回应与满足。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其核心问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以创新驱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职业教育以创新为核心动力,培育创新型人才、高技术人才。英国高等教育学家阿什比认为,科学技术扎根于教育之中[24],科技创新在一定意义上与教育创新同构。“教育促进自主创新的推进,同时还提高消化吸收外来技术与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的转型”[25]。而生产力中人与物的因素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新质生产力锻造的一个关键出发点是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26],新的科技出现突破、发生质变时,引发新质生产力的产生。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同志也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因此,职业教育创新与新质生产力锻造存在共同的引擎,即科技创新发展,且职业教育创新内含科技创新,同时也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和支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