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探究
作者: 林夕宝 余景波 宋燕作者简介
林夕宝(1964- ),男,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校长,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青岛,266108);余景波(1983- ),男,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宋燕,青岛求实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2024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研究”(L2024Z042000B),主持人:林夕宝;2023 年度山东省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助力职教‘一体两翼’高质量发展研究”(23SGZ058),主持人:余景波
摘 要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关系主要体现在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职教育系统变革、高职教育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要因子以及高职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是双向互动作用关系三个方面。但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面临着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现实性挑战,制约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达成。针对上述挑战,需要以系统观念为引领,更新高职教育育人理念;拓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格局;立足“一带一路”倡议,引导和规范高职教育“出海”行为;树立服务意识,注重人才培养社会效益;多措并举,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双提高;推进职教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消除高职学生层次差异化。
关键词 高职院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09-0015-09
生产力是现代化浪潮的推动性力量,是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源动力,以生产力发展推动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在数字经济和高新技术驱动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生产力质态悄然发生变化,“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2]。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唯物史观新范畴[3]。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创新发展,集中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创性贡献。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有着紧密联系,而科技和人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5],而高职院校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比较性优势。高职院校具有高质量人才供给和技术研发优势[6],意味着高职院校能够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研究空间。因此,本文以新质生产力概念、时代基本特征和现实性表现形式为立足点,明晰高职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关系,探究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并提出相应行动策略。
一、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时代特征及表现形式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思想,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点,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7],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产物。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优化组合的跃升[8];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创新、质优和先进生产力分别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特点、关键和本质[9]。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是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结果[10]。因此,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而科技创新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关联性。
(一)新质生产力概念内涵
1.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生产力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任何性质的社会生产力经过不断发展积累,达到一定阶段,就会在其内部形成一种新形式的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结果,它与人类所处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条件以及旧质生产力发展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每个历史阶段生产力的具体内涵、基本特征和表现形式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当今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革,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和发展,而人工智能、大数据和量子信息等新兴科技成果正以方兴未艾之势积聚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力量,生产力发展方向和变化速度超过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任何时代,总结这一时期的生产力具体内涵和外延范围,对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出现新形态的生产力,它是创新驱动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对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核心动力作用的生产力。
2.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时代发展方向的新质态生产力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劳动力和资本增加量不再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后,依靠人口数量、要素规模和高耗能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表现出难以为继的迹象,而依靠人口素质、追求高质量的集约式发展模式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主体的科学技术革命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提供了有利条件,高质量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质生产力的新质态就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向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基础和主要驱动力,并以新模式、新业态和新经济为主要内容。此外,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资源消耗和特质属性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它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为主要载体,引领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引擎性作用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能够不断催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性指标。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得人类社会发展经历了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和数字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与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脉相承的,因此,科学技术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动力,决定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质量和水平。随着新产业革命的兴起,独立的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经济社会价值在人类活动所创造价值中的权重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科学技术具有扩大社会再生产的功能属性,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跨越式和非连续性发展。因此,新质生产力较之旧质生产力将会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引擎作用,这是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征
1.创新驱动的颠覆性
旧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的水平型扩张,需要大量投入生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质量不高。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不再过分依靠自然资源和能源投入,经济增长方式呈现集约式特点。旧质生产力发展依靠数量增长式的人类社会实践,而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和科学技术的原创性发展,将会形成大批颠覆性技术群。产品、生产资料、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新形态也会逐步形成、发展和壮大,扩展了人类可使用生产要素的范围,使生产力出现新质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发展质量的颠覆性变革。
2.产业链条的新颖性
新质生产力使技术路线发生颠覆性变革,使得产品或服务以新形式满足市场需求或创新市场需求,商业模式、产品结构和应用场景也会随之发生全新变化。产业链条的地理空间分布,也会随着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而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产品结构和商业方式的新形态,使产品生产、销售或售后服务所需要的基础设施、零部件和原材料发生本质性变化。另一面,供给新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基础设施的生产者及其市场需求者也会发生重大重组,使得产业链条的组成要素出现地理空间分布的新变化。
3.发展的高质量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势必会全方位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首先,生产效率获得大幅度提高。新质生产力催生颠覆性技术,会显著增强劳动资料的使用功能,优化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组合,促进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其次,附加价值得到进一步增加。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标准将发生升级性变化,而能适应这一变化的企业可能为数不多,而优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会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能够实现产品附加价值的大幅度提高;新质生产力可以满足消费者与客户的潜在需求,创新消费市场,扩大产业发展新空间。最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质生产力改变传统发展方式,使原有的自然资源和能源等生产要素逐渐被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所代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副产品能够得到循环利用,从而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并进。
(三)新质生产力现实性的主要表现形式
1.数字生产力
数字生产力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质生产力,它是以数字技术融合其他生产要素为载体,提供满足社会发展所需求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生产要素的数字化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各国竞相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出台鼓励政策,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11]这一重要论述充分说明数字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2.绿色生产力
绿色生产力不但可以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可以增强环境保护实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它遵循新发展理念,有机融合生产力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产业绿色转型。绿色生产力重视技术、科技、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使用,减少人们生产和生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人们美好生活水平并行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并强调“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绿色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发展路径[12]。
3.蓝色生产力
蓝色生产力是以海陆双向循环畅通形式,实现海陆资源优势互补和相关产业联动发展,促进海陆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构建海洋和陆地的协同关系是发展蓝色生产力的关键性环节。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蓝色海洋经济发展,曾提出“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打造深海研发基地,加快发展深海科技事业”的重要论述[13],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和蓝色生产力指明了方向。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最基本的因素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都会受到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和影响[14]。高职院校是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性。目前,新质生产力是旧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新生产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势必存在相互作用的内在逻辑关系。
(一)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职教育系统性变革
马克思指出,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组织方式都会受到社会生产力状况和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发展所经历的历次工业革命都是生产力变革的结果,而生产力变革会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重新分工,使得学校人才培养和供给理念发生深刻变革。发生在18世纪下半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机械化大规模生产,而传统式手工生产逐渐被淘汰,生产方式、产业体系和劳动分工得到重新塑造。在此过程中,教育理念也悄然发生改变,使得传统式学徒制的职业教育逐渐被“实用主义”教育所代替。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和内燃机为代表,使得交通、信息与通信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重大变革促进了大学制度化建设,也孕育了高等职业教育。以自动化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升级,催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在此背景下,大学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底。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蓄势待发,其影响范围更加广泛,程度更深。而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下所产生的新型生产力,它将会对高职教育产生综合性和颠覆性影响。新质生产力将更迭职业教育理念,数字技术使人们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以职业技能培养和就业为导向的传统高职教育理念,将持续向个性化、差异化和多元化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转变。新质生产力将会重新定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人才培养将会逐步向复合型、创新型、智能型和生态型方向转变。新质生产力将会重组高职教育内容,以技能培育为主体的传统职业教育内容会逐步被数字意识、数据素养、计算思维和协同创新的新型职业教育内容所代替。新质生产力将会促使高职教育方式发生变革,高职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育人模式将会不断被削弱,不断出现多元化育人方式。新质生产力将会升级高职教育治理体系,数据治理将会使高职教育育人过程更加人性化;也会纵深拓展高职教育数字化治理范畴,实现高职教育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服务转变,完善和增强高职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后,新质生产力将会重塑高职教育体系,数字化将使高职教育打破时空限制,非正式和泛在化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特征。高职教育以学校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将会有序向家校社政协同育人体系转变,形成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高职教育育人体系和终身学习体系,促使高职人才培养理念发生系统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