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内涵、价值与策略
作者: 吕清 杨贺凯作者简介
吕清(1981- ),女,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石家庄,050024);杨贺凯(2001- ),男,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立项课题“河北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契合度研究”(2303086);2023-2024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教师范生数字化素养提升策略研究”(2023GJJG144),主持人:吕清
摘 要 教育家精神在当代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对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教师应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价值是:与“工匠之师”教育情感的共生发展,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知行合一”,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等。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具体策略是:转换目标,实现从精神象征到真正推动人才培养;持续激发动力,实现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的螺旋上升;关注学生能力培养,实现职业教育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丰富培养载体,实现从学校“一元”主导到“多元”协同。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职业教育教师;工匠之师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0-0012-06
2018年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培养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同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发布《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构行动”[1]。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专业建设,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具体目标[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师德师风建设和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性[4]。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各种不同场合对教师们寄予了深厚的关爱和殷切的希望。他鼓励全国的教师群体以教育家为榜样,积极传承和发扬教育家精神。他同时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5]
教育家精神是指教育家在实践中展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对于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其是推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整个职业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石。本文聚焦教育家精神内涵及其对职业教育培养提出的要求,提出了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策略,对新时代“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及其对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要求
教育家精神建构了新时代教师应该具备的集体人格和精神风貌,是对教师职业精神的凝练与升华,也是对教师队伍高标准建设提出的新要求[6]。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意识和精神活动是由客观物质世界和社会实践塑造的产物。这意味着,个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都受到外部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这些意识形态和精神状态一旦形成,会反过来影响个体的社会实践和行为[7]。职业教育教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对于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彰显职业教育教师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一)职业教育教师应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一理念深刻体现教师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它不仅反映出教师对国家的坚定立场和使命感,也彰显他们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和价值追求。这种思想构成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并指导其价值取向。“心有大我”倡导教师结合个人抱负与国家需求,培育“为国家强盛尽责”的信念;“至诚报国”则鼓励教师把教育职业看作是实现个人理想与服务国家的双重途径[8]。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中,要求教师既要对国家忠诚,又要将其付诸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中。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教师队伍构建应围绕政治坚定、情感深厚、思维独特、视野开阔等标准[9]。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者、教育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因此,职业教育教师必须具备高尚修养、强烈责任感和深厚家国情怀,进而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教师应具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1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的首要标准是师德师风[11]。“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核心体现了教师的职业准则,是教师职责的基石。该道德情操不仅是教师实现教育初心使命的必要品质,也是教师职业特性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群体必须具有卓越的道德素质和显著的人格魅力。这种品质的培养和实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12]。这一理念源自《世说新语》,意指言行能够成为楷模。教师职业要求道德高尚、行为一致、以身作则,这是模范师表的关键品质。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中,教师不仅代表道德规范,更是职业操守与工作态度的楷模,其言行展现了自身的学术追求与职业精神,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融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使他们既具有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又具有职业实践和道德操守,以高标准自律、严格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当好学生职业发展道路的引路人,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职业教育教师应具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描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体现了育人智慧的实际应用。有效的教育策略与对教育家精神的广泛推崇,能够使教育产生细微而深远的影响。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启智”不单是教师传递知识,更是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润心”则强调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内在成长,滋养他们的心灵。这一理念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育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13]。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他们需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智”),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塑造良好职业道德(“润心”),并鼓励学生职业成长。教师通过尊重学生差异、调整教学策略(“因材施教”),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需求,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职业教育教师应具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对教师行为理念的精确描述。教师需保持真诚的耕作精神以实现教育的理念和成效。“躬耕”指的是亲自从事耕种活动。在教育领域,这一概念被理解为教师深耕于教育事业之中,致力于用文化涵养人、塑造灵魂,且在教育过程中默默付出、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勤学笃行”要求教师勤奋学习,将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中。“求是创新”强调教师需求真务实,采用创新方法有效解决教育问题[14]。这种教育态度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促进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进步。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中,应将“勤学”作为基石,重点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鼓励其持续学习新技术和教学方法。应重视培养职教教师坚韧与勤奋的品质,使职业教育教师在掌握知识后,实践“笃行”,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实现“知行统一”,最终培养出能适应未来挑战的职业教育教师,以推动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五)职业教育教师应具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15]。教育家的仁爱精神,是中华美德与教育核心精神的体现。在职业教育中,教师的无私关爱和职业精神培养至关重要[16]。“乐教爱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概念,其中,“乐教”不仅是“爱生”的基础,更表明只有教师对教育职业充满热情,才能真正关爱学生。“爱生”则直接展示了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反映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切承诺。教师只有具备“乐教爱生”的品质,才能达到教育的高尚境界并长期投身于此。“甘于奉献”是在“乐教”与“爱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情感态度。广大教师需要怀有这样的情感,用一颗纯粹无私的心致力于教育事业,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中,应注重深层的仁爱和人文关怀,以此为基础培养教师的职业精神。在培养过程中,职业教育教师角色应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激发学生职业灵魂的导师。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应包括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的训练,使职业教育教师不仅传递知识与技能,更建立起师生间的互信,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提供方向指引。
(六)职业教育教师应具有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7]。自古以来,我国便重视社会教化,拥有深厚的弘道文化传统,教师始终承担着培育国民和传授人伦道德的社会职责。建立恰当的价值导向并积极推广教育家精神,是激发教育传递美德、塑造社会风尚的根本动力。“弘道”涵盖寻道、问道、闻道、悟道、传道、卫道等多个维度,表达了对正道的信仰和宣扬。这一过程本质上反映了教师如何通过自身的精神世界,积极影响他人的精神发展[18]。“胸怀天下、以文化人”准确反映了教师在弘道追求中的具体实践,并概括了其在社会上的责任。在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中,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明确自身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定位以及如何增强自身影响力。职业教育教师在关注国内教育的同时,必须具有全球视野,特别是对“一带一路”倡议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意义有充分理解,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高尚教育志向的职业教育教师[19]。
二、以教育家精神引领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价值
(一)情感价值:教育家精神与“工匠之师”教育情感的共生发展
职业教育教师应该具备教育家精神和“工匠之师”的双重品质。教育家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工匠之师”则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是对职业教育教师技能和实践的要求。教育家精神与“工匠之师”教育情感共生发展,能够使职业教育教师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实际发展需要相契合。同时,教育家精神与“工匠之师”教育情感共生发展,能够实现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使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教育家精神与“工匠之师”是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情感的两个重要方面,通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共同构成了职教教师教育的情感价值。然而,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在现实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如教育学科地位低下、学生认同感不足、教师队伍专业化不强、课程设置与实践需求脱节、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等[20]。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职业教育教师教育情感的形成和发展,也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升。要培养具有教育家精神和“工匠之师”品质的职业教育教师,就必须正视和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从制度、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职业教育教师更多的支持和保障,激发职业教育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热爱,促进其全面发展和成长。因此,培养具有教育家精神和“工匠之师”品质的职业教育教师,是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必要条件,也是职业教育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实践价值:教育家精神能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知行合一”
教育家精神,作为职业教育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不仅能够指导个人职业生涯,也是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实践的精神导向。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通过教育实践构建并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教育家精神鼓励职业教育教师将理想融入实践,这种实践不仅涉及知识应用,更关键的是在职业教育领域中主动识别和解决问题,实现创新与专业成长。此外,这种融入也能加强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定力,使他们坚守教育理念和追求。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知识产出和个人发展的深度结合,可以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进而提升教育质量。概而言之,教育家精神的融入不仅是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必要条件,更是促进职教教师实现知行合一、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强化教育家精神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