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助对高职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

作者: 劳逸媛

学生资助对高职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影响研究0

摘 要 高校学生资助对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意义重大。高职教育是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对12名高职院校贫困生进行访谈与观察发现,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可以分为前期的教育积累、院校及专业选择、学业发展和社会融入、毕业选择与社会流动四个阶段。高校学生资助主要以资助信息、资助资金和资助经验的形式对高职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产生影响。高职贫困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充满挑战,学生资助要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通过畅通从中学到大学的资助服务路径、完善高职贫困生资助服务体系、关注高职贫困生中的女性群体等政策举措支持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

关键词 贫困生;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资助;影响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1-0020-07

2019年,我国实行“高职百万扩招”计划,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截至2022年末,我国高职院校(专科)达1489所,在校生数达1670.90万人,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的45.66%[1],高职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统计,2015至2019年,高职院校招收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累计286.51万人,占招生总数的24.84%[2]。高职教育已经成为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2020年,我国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相对贫困问题成为贫困治理的重点。教育扶贫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关键路径,接受高等教育是积累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更是贫困学生改善经济状况、实现高质量个体发展的关键一环[3]。高等教育解决贫困生群体物质贫困问题的同时还要解决其个体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在此背景下,作为贫困生重要的助力机制,高校学生资助的变化和发展备受关注。

目前,我国在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已形成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服兵役国家教育资助、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和“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的学生资助体系。2022年,各项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生4588.24万人次,资助金额达1675.59亿元[4][5]。如此规模的学生资助会直接促进贫困治理的成效,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公平产生深远影响。然而,对于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来说,其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可能面临更多挑战,学生资助如何对高职院校贫困生发挥作用,以及能否持续发挥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一、相关文献综述

高校学生资助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财政干预手段,以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面临的障碍。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入学机会方面,大量文献研究了学生资助对大学入学率、入学决策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研究数据和方法有不同结论。汉森(Hansen)利用美国人口调查数据比较佩尔助学金实施前后各阶层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变化,发现低收入家庭子女入学机会并没有增加。圣约翰(St. John)等人研究不同类型资助计划对高等教育机构招生的影响,发现助学金的增加会最大程度促进低收入组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6]。有学者用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研究美国联邦财政资助政策转变对大学入学率的影响,发现获得的助学金每增加1000美元,上大学的概率将提高4个百分点[7]。二是在学业发展方面,“学生整合理论”提出学生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术性整合和社会性整合是决定个人学业表现和是否辍学的主要因素。资助通过降低学费负担,增加学习时间,间接地提高学习成绩。“学生选择理论”认为在大学不同阶段,学生不断地在辍学、转学和继续就读之间选择,资助会提高所在学校的吸引力,降低学习成本,提高学位价值,学生牺牲工作或者休闲时间投入学习,并取得更好的成绩。根据这些理论模型,已有研究主要探讨学生资助的获得、资助类型和水平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杨钋对19所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获得资助与优秀成绩呈正相关,且获得更高的资助会显著地提高学生取得优秀成绩的概率[8]。鲍威从实证层面考察各类资助对农村第一代大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印证资助不仅直接影响其学业发展,而且通过强化专业兴趣、学术融入、促进与其他社群交流与融合、调节经济压力而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的作用机制[9]。三是在完成学业方面,研究发现低收入第一代大学生第一年后离开学校的可能性几乎是其他学生的四倍[10]。研究还表明财政资助可以将学生对学业的坚持提高到第二年,因此很多学者强调入学第一年资助的重要性。有学者研究助学贷款与大学持续性和完成学业的关系,发现贷款与完成学业呈正相关,但也有研究显示出负面影响或没有影响。这些影响会因为贷款金额、利息、学业完成时间、家庭社会经济和学术背景等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11]。

综上可见,已有研究对了解学生资助对学生在高等教育某个阶段或某些方面有很大帮助,但仍存在不足。一是对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的关注较少,已有对高等教育阶段学生资助的研究多是关注本科高校,特别是精英大学的贫困生群体。二是从研究主体视角出发,质性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借助横截面调查数据进行量化研究,对于特定群体接受高等教育的特点及具体经历难以全面了解。由于学生资助常常结合入学动机、家庭和学术背景、学业和社会融入、个性特征、教育目标等多种因素对个体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此,本研究从个体发展角度对高职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学生资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影响机制做总体考察分析。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数据资料主要为贫困生的访谈记录。受访对象均来自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且均为通过贫困认定的学生。为了解资助对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全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从大一到往届生不同阶段学生都进行了研究样本选取,最终确定了1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名为大一新生,6名为大二学生,2名为应届毕业生,2名为毕业一年的往届生;男生5名,女生7名。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式访谈的方法。为保障对受访者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能更准确和全面地了解,笔者与所有受访者均有半年以上的接触经历,并与他们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根据不同受访者的特点和个人经历对访谈提纲进行调整。本研究对所有受访对象均进行了一对一访谈,访谈时间约为1个小时。

三、高职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

根据已有研究和本研究访谈发现,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经历可以分为前期的教育积累、院校及专业选择、学业发展和社会融入、毕业选择与社会流动四个重要阶段,体现了贫困生及其家庭对于高等教育的认知和目标,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重要决策和行为特点。

(一)前期的教育积累

高职贫困生多为农村生源,主要有高中生和中职生两个类别。访谈中,高中生源学生对于高等教育的目标多为四年制本科,但由于高中成绩不稳定,最终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落败,只能选择高职院校。F12:“我没有特别想要去的专业或者学校,当时最高的期望就是考上本科,但我偏科太严重了。”由于成绩不理想,也有贫困生在高中时有过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想法。M5:“当时感觉直接进入社会工作算了。但家里觉得读大专学一门技术出来更好就业一点。”中职生源学生则早在初中毕业时就作出了就读高职院校的选择。F9:“分数不够,没考上高中,我伯伯在一个中职学校,他说有那种高职高考班,能考高职。想想读这个也挺好的,后面就报名了。”总体来说,大多数贫困生对于高等教育持肯定态度,认为上大学是一个“既定的过程”,可以“更好就业”“接触素质更高的人”“扩宽眼界”等。

访谈发现,受访者均为家里第一代大学生,父母只有初中或小学学历,兄弟姐妹受教育水平与其持平或稍低,父母对于子女上大学的认知有限,大多数仅能表态支持。F6:“我爸觉得我们读得下去就继续读,要是读不下去就学一门技术,然后再找份工作。”也有部分父母表态不支持,并多指向女生。M3:“姐姐之前想念的,父亲说如果她念,我就念不了,她就没有念。”F7:“爷爷奶奶重男轻女,觉得女孩子还念那么多书没用。我妈被灌输思想,也说别念了,出来打工什么的。”

(二)院校及专业选择

以访谈的学校为例,贫困生大多来自广东省的粤西、粤北和粤东地区,以及广西、贵州、江西等省份。在院校选择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成为贫困生的目标。M1:“其实我早都想好了,无论成绩好与差,都不在我们那个地方上。我想的是沿海地区未来发展比较好,就都报了沿海的地方。”其次,考虑到经济因素,学费较低的公办类高职院校是他们的优先选择。M3:“一开始想着回去复读,但如果考了民办本科,学费太高了,家里又负担不起来,那就上我们学校,公办学费就不是很贵。”

在专业选择上,就业前景和劳动报酬是多数贫困生主要考量的因素,并且通常是在中学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业填报,F7:“当时的班主任跟我们说,以后智能化什么的,可能从事机器人这一类都会比较赚钱,我听到这个就报了。”另外还有部分贫困生会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和兴趣进行专业选择。F4:“我选这个专业一部分是因为打暑假工,我看着那些技术员,就控控设备和水电,好轻松。”F11:“我从小觉得如果能在那种办公室当白领挺不错的。当时我去网上看了一下这个专业,觉得挺感兴趣的。”由于贫困生父母缺乏高等教育的经历,在院校和专业选择上,来自父母的指导非常有限。M1:“他们都是农民,没什么学问,有关学校里的东西,他们就不懂了,所以专业、学校等等都是我自己选的。”

(三)学业发展和社会融入

学业发展和社会融入是体现贫困生对于高等教育接受程度最主要的两个影响因素。学业发展水平越高,社会融入程度越深,则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收益越大。学业发展主要通过专业认同、学业参与、学业成绩、院校归属感等中介要素体现。访谈发现,有部分贫困生对专业认同度较高,学业参与程度较高,这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小组作业、专业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学业成绩良好,因此也收获了各类奖学金的资助和比赛奖项。他们对院校满意度高,希望毕业后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或升学相关专业。M3:“如果没有考上本科,就根据自己比赛拿的一些奖项和经验找对口的工作。”也有贫困生“和老师交流少”或认为自己“可能没那个能力”等个人原因而错过专业竞赛和社会实践的机会。F4:“比赛的话老师都是直接找他们的。我又不好意思主动去找老师,因为专业技术也不是特别的突出。上次深圳那个比赛本来说让我去,后来因为没有女生宿舍,就算了。”贫困生的学业成绩多处于班级中等水平,与其在高中阶段的成绩水平保持一致。有学者认为,高中的学习成绩是学业整合一个很好的预测因素,因为它包含了让学生参与学校学术部分的能力和动机[12]。有贫困生表示高中时习惯了“懒散”,而这个不良的学习习惯被带入到高职学习阶段,从而影响自己学习的状态。F7:“高中的时候感觉拼一拼可以上本科,但是我又拼不上公办本科,然后很怕自己太努力,又去不了。家里没有办法给支持。”所以现在的状态是:“懒散惯了,而且我好像对什么都没有很大的兴趣。”

访谈发现,大多数贫困生表示在高职院校最大的收获是“变得更自信了”。M5:“上大学后和人交往不会像以前那样紧张。以前在家说话很少,和陌生人更没什么交流。”M2:“以前不太喜欢说话,现在感觉自己变开朗了,语言表达能力变好了,他们现在都说我是社牛。”认为大学生活过得“开心”和“充实”的贫困生,其与同学和老师相处融洽,有担任班委、加入社团、参与学生工作、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等经历,社会融入程度较高,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F8:“大学加入学生会锻炼了自己的活动统筹能力,就是面对事情自己很快能够有一个应对方法。还有一些为人处世方面的,交到很多的朋友。”

(四)毕业选择与社会流动

高职毕业生的选择一般有直接工作或者继续升学两个方向。而继续升学所需要的学费是影响他们选择的主要因素,访谈发现,大多数贫困生有过继续升学的愿望、计划和备考经历。他们的目标是公办本科。今年毕业的学生F8考上了民办本科,最终选择放弃,他表示:“觉得负担挺重的,助学贷款也不能供满学费,而且现在学费越来越贵,以前两万五千元,现在要三万元,还没算生活费。”已经毕业的学生F9和F11在校时都曾有过备考的经历,但同样因为考上了民办本科而放弃,最终选择工作。F9在工作中逐渐发现提升学历的重要性:“学历能加工资。而且那些应聘条件是不断在变的,如果三年之后要做到助理主任,起码要本科学历。”但由于经济原因和所在行业的发展限制,即使认识到提升学历的重要性,她仍然没有放弃工作而重返校园的计划。F9:“首先就是钱的问题,还有我们这个专业目前来说,除了学历,也比较看重经验和经历。”此外,访谈发现“入伍”“乡村振兴”等也成为部分贫困生毕业选择时考虑的项目,因为这些项目能够“锻炼自己”“偿还助学贷款”,还有“稳定的补贴”“升学加分”等附加收益。同时,创业或进入电商等新兴行业也成为部分贫困生的职业目标。M1:“创业才能赚大钱,打工只能赚小钱。家里人一辈子都是农民,总要出人头地。”F4:“电子商务这几年特别火热,你看抖音运营、抖音卖货的赚多少?我有个朋友去了一个电商企业工作,他的收入特别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