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性课程: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追求

作者: 吉标

目前,数字化已经成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推动力。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一方面体现在职业教育要与产业经济、社会区域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还体现在要与学生个体发展相适应。而职业教育要适应数字化时代学生个体发展的新特点,就要提供适性化的教育,尤其要设计适性化的课程。

适性课程是为了更好地响应职业学院学生在数字化时代的多样化学习需求而设计的,旨在通过精准分析和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极大提升教学成效和教育质量。这种课程通过整合和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能够准确捕捉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偏好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基于这些数据,教师可以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教学计划和学习内容,从而确保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和实用性。适性课程的个性化设置不仅反映在学习内容的定制上,还体现在教学方法和资源的分配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时调整教学策略。此外,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和共享,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所需的学习材料,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便捷性。通过适性课程,职业院校能够更加精确地对接行业需求和职业标准,提供与未来职场紧密相关的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有助于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身的职业发展奠基。

适性课程的有效实施依赖于全面而有效的技术资源的投入与教师能力的不断提升。职业院校首先需要投资建设稳定且强大的信息基础设施,包括高速的互联网连接和足够的数据存储设施。基础设施的建设将确保教学和学习活动能够无缝进行,同时支撑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此外,整合先进技术资源,如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和云技术,对于开发和维护适性课程系统至关重要。适性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更需要教师具备设计和实施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内容的能力。职业院校教师需要接受关于新兴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了解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识别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有效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

适性课程的顺利实施也离不开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改革。高职院校应从传统的知识记忆导向评价向更多考虑学生实际能力和职业技能提升的评价机制转变。首先,评价方法需要多元化,包括项目式评估、实操演练及自我评估等形式,以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其次,应调整评价频率,采用持续的、形成性的评价方式代替单一的、总结性评价,这样可以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策略。此外,评价标准也需与行业标准相结合,确保学生所学内容和技能能够满足现代职场的实际需求。通过创新评价机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提升动力,还能更准确地衡量和引导学生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这种评价体系的改革将为职业教育带来更加贴合实际工作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山东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