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发生机理及效能提升策略

作者: 张成涛 牙桂领

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发生机理及效能提升策略0

摘 要 学生学习能力是教育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决定因素。在学习型社会、技术技能型社会构建背景下,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与交互决定论,以学习环境、学习策略作为变量,将学习动机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高职学生自主行为影响因素理论关系模型。采用SPSS23.00和AMOS24.0软件对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对自主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学习环境和学习策略显著正向影响自主学习行为,学习动机则在学习环境对自主学习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一定中介作用。基于此,可以通过打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推动构建高效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提高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效能。

关键词 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4-0060-0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职业院校要营造出“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1]。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行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终身发展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也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主攻方向。

从实践层面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不容乐观,部分高职学生进入相对宽松的校园后,开始释放自我,自制力差、自律性差、学习效率较低、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自主学习热情[2];从研究层面来讲,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对大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行为的关注,有关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整体较少,尤其是尚未涉及到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行为机理及提升效能的策略研究。此外,有研究证明学习环境、元认知策略、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并且学习动机在学习环境与自主学习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基于此,本研究选择社会认知学习理论与交互决定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将学习环境、元认知的策略、学习动机作为三个要素,建构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行为影响因素的理论关系模型,重点探讨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发生机理及效能提升策略。

一、研究回顾与假设

(一)研究回顾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的动机、元认知、行为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这体现了学生亲自主动发起的三元相互作用,其核心是学生积极主动调节自己的学习。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Zimmerman等学者掀起了国际上对自主学习研究的热潮,自主学习自此成为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热点议题[4]。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复杂行为是建立在条件联系上的复合反应,自主学习行为源于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元认知和学习者自我调控等多种因素的复合作用。交互决定理论认为,行为、个体、环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一种交互决定的过程[5]。国内学者周国韬将自主学习翻译为自我调节学习,其核心思想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能够系统地运用元认知、动机、行为的策略进行学习[6]。学生掌握了大量的具体策略,知道如何恰当运用这些策略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庞维国认为自主学习一般是指个人自觉制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测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7]。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让学生从学校正规教育中获益,也能为其终身学习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高职院校开始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探究影响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因素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拟从确定学习目标、执行学习计划、掌握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成果五个方面提出影响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研究模型。

2.学习动机

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根据,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并为此而努力钻研的心理倾向。学习动机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过程的研究,是推动学生学习行为发生的内在动力[8]。学习动机通常分为三个维度[9]:其一,按学习动机的内容划分,有崇高、正确动机之分,也有低级、错误动机之别;其二,按学习动机的功能划分,它有近景直接性动机与远景间接性动机之别;其三,按学习动机的来源划分,它有内部学习动机与外在学习动机之别。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两者既具有共性又有差异[10]。陈敏玉等人认为高职学生学习场域较大,有必要结合高职学生群体特征对其学习动机进行针对性研究[11]。连仙枝等人认为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包括认识、理想、实现、义务、依附、受迫六个方面,高职学生和本科生在学习动机指数上没有显著差异[12]。池丽萍等人编制了大学生学习动机的量表,并把学习动机分成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13]。华冬芳等人认为积极的学习动机能促使学习者主动采纳学习策略,学习动机对学习策略有促进作用[14]。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文将从内部动机、外部动机、直接动机、间接动机、高尚动机、低级动机六个方面分析学习动机对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影响。

3.学习环境

环境是人生存的空间。学习环境是指人的学习行为所依赖的外部环境条件,它包括学习资源、认知工具、学习空间、人际关系,是学生开展有效自主学习的重要保障[15]。线下环境是学生开展线上学习的基本保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学习环境引入软硬件资源和网络等要素,形成了一个新的网络学习环境[16]。良好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主动采纳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质量。李宗盛等人研究发现,网络学习环境既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支撑其学习的条件与背景[17]。朱祖德等人认为环境包括言语指导、社会援助、环境结构等因素,环境的分值越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也越高。线下环境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基础条件,学习环境的友好程度直接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意愿和行为[18]。研究发现,良好的线上学习环境不仅能减轻学生自主学习产生的焦虑感和无力感,还能为学生营造熟悉的“在场感”[19]。借助互联网技术所能提供互动、分享、即时测评等功能的特点,给学生带来了实质性的帮助,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具有正向作用。基于此,高职院校学习环境的考察应涵盖学习资源、学习求助、学习空间、学习氛围、学习工具五个维度。

4.元认知

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所具有的认知以及对认知过程进行调控的能力[20]。元认知策略就是典型的学习策略之一,它是指学生有效地监控和控制其认知过程与结果的一种策略,一般由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三个部分构成[21]。其一,计划策略是以认知活动为基础,以具体目标为导向。一个事件前期的规划、预期的效果、选择的战略、找到解题的思路,并对它的有效性进行预测,包括确立学习目标、寻找阅读材料、生成待解问题,并对学习任务进行解析。其二,监控策略是存在认知活动执行的过程中,其通过认知目标、适时进行评估、反馈认知活动中的成果和缺陷、及时调整学习过程,进而实现有效的学习。其三,调节策略是以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验为依据,根据发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或者根据对认知策略效果的调查,及时修正,进而对认知策略进行调节。陈美华认为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学习策略与学习行为之间也具有正相关的关系[22]。基于此,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本文将从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三个维度、六个题项来研究高职学生的学习策略、学习动机、自主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假设

本文选取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学习策略作为基本变量,基于认知学习理论和交互决定理论构建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关系模型,并将学习动机作为中介变量,见图1。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1表示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H2表示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H3表示高职学生的学习策略对学习动机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H4表示高职学生的学习策略对自主学习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H5表示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对自主学习行为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H6表示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对自主学习行为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

首先,本文在梳理和研究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制作了问卷量表。参考杜智涛[23]的研究成果设计了学习环境的题项,主要包括学习资源、学习求助、学习空间、学习氛围、学习工具五个维度。参照周勇[24]的研究成果设计了学习动机的题项,主要包括内外部动机、直接与间接动机、高尚与低级动机三个维度,共计六个题项。参照朱文彬[25]的研究成果设计了学习策略的题项,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三个维度,共计七个题项。其次,依据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本文对原量表的题项做了适当修改。例如,将学习动机原题项“对所学的课程感兴趣”改成“我对实训课感兴趣,因为实训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好玩有趣”,同时增加间接性动机的题项“我希望学习知识,对我以后找工作或者创业的过程中有帮助”,修改后的题项更加契合高职的实际。再次,检查问卷的效度。在问卷大范围发放前,以高职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小范围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形成最终问卷。问卷的题项都使用Likert 5点量表,“1”表示完全不符,计1分;“2”表示比较不符合,计2分;“3”表示总体符合,计3分;“4”表示比较符合,计4分;“5”表示完全符合,计5分,具体问卷题项见表1。

(二)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本文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所普通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455份问卷,回收453份,有效问卷为450份。其中,男生为215人,女生为235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分别为153人、149人、148人。此外,调查对象专业文史类、理工类、体育或艺术类的人数基本持平,该样本结构合理,便于实证分析。具体样本信息见表2。

三、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为保证数据的科学可靠,本文数据分析均通过AMOS24.0完成,数据处理包括两大部分:第一,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对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其中,信度由Cronbach’s α系数衡量[26],效度由AVE值与CR值衡量:第二,采用结构方程对整体模型进行分析,并对假设进行验证。

(一)验证性因子分析

1.信度检验

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问卷信度高,调查结果可信度越高。本文用Cronbach'sα系数作为测量指标,其参考值为0.75。由表3结果可知,信度值均大于0.88,说明问卷样本信度较好,符合实证分析的需要。

2.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效度进行检验。效度包含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两个方面。一方面,聚合效度对潜变量平均方差萃取(AVE)和组合信度(CR)进行测试,AVE参考值大于0.5,CR参考值大于0.7[27]。由表3可知,本文平均方差萃取(AVE)值均大于0.56、组合信度(CR)值均大于0.86,这表明测量模型每个维度都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另一方面,由表4结果可知,每个维度潜变量平均方差萃取(AVE)值平方根都大于潜变量和其他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这说明模型的区分效度达到良好的程度。

3.模型拟合度检验

模型拟合度是指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的匹配程度。根据表5可知,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模型拟合度χ2/df参考值小于3,本文值为1.478。SRMR参考值小于0.080,本文值为0.0331。RMSEA参考值小于0.080,本文值为0.033。GFI参考值大于0.900,本文值为0.928。AGFI参考值大于0.900,本文值为0.914。本文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表明模型的拟合度良好。

(二)基本路径检验

对假设H1、H2、H3、H4、H5、H6进行检验,路径分析结果显示,H1、H2、H3、H4、H5、H6所对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542、0.591、0.190、0.207、0.309、0.358。H1、H2、H3、H4、H5、H6,对应的P值均小于0.001,说明模型的假设成立,见表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