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大学研究的“三部曲”

作者: 顾永安

作者简介

顾永安(1967- ),男,常熟理工学院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应用型高等教育(常熟,215500)

摘 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中国新型大学的研究逐渐兴起,且主要聚焦于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2015年以来,围绕中国新型大学研究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顾永安的文章《中国新型大学的新特质与新样态》,首次提出了中国新型大学的概念界定、愿景、特质、样态,对相关研究起到了奠基性价值;柳友荣等著作《新型大学型态论》,从高校内外治理体系的新视角,聚焦新型大学型态开展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对相关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李克军等著作《新型大学发展模式论》,从研究的前瞻性与预判性、研究框架体系化、研究方法多样化三个方面提供了创新性贡献。三位学者关于中国新型大学的研究逐步深入递进,不断创新升华。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中国新型大学的研究将持续拓展,以推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

关键词 新型大学;核心内涵;形态论;发展模式论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5-0069-05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新型大学的相关研究蓬勃发展。顾永安等在《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中述及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新型大学,正是因为其具有的“新的历史使命”“新的质量标准”“新的教育模式”等显著特征,使其成为新型大学[1]。2013年10月,《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以《新型大学的形态之新、内涵之新》为题评价《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指出专著的价值在于揭示了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过转型发展成为“形态之新、内涵之新”的“新型大学”[2]。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鼓励举办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将其建设成为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重点,融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大学”。这是国家文件中首次明确要求将应用型高校建设成为新型大学。2016年,胡景乾等认为,界定“中国新型大学”应该更多地从内涵上去把握。新建本科院校构成了“中国新型大学”的主体,新建本科院校也未必都属于新型大学,而老本科中也未必就不能产生新型大学,关键要看他们的发展路径。他指出中国新型大学是一个关于大学“类”的概念,以“学术为主”与“应用为主”为分野[3]。在系统研究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为回应新建本科院校要新建到什么时候,向何处去,发展成什么样等现实问题,2015年9月,顾永安教授主持立项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国新型大学研究”,并于2018年11月结项,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中国新型大学研究的省部级课题。此后,中国新型大学研究得到了教育部的重视及一些高校研究者的关注,如,2015年7月,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负责人指出:新建本科院校绝不应该是建校时间上的“短”与“新”,而应该勇于建设“新类型”,开创“新道路”,探索“新模式”,新建本科院校实现了从新建到新兴再到新型的转变,(合格评估绩效报告)多层面、多角度地论证了我国新型大学取得的新成就[4]。2016年4月,蔡敬民、余国江以《从“新建本科”向“新型大学”转变》为题,介绍了合肥学院从新建本科高校向高水平应用型新型大学的转型经验[5]。以上研究都没有对新型大学的概念进行界定,也没有对其特质、形态、发展模式等进行论述,主要是对新建本科院校建设成新型大学的新愿景进行了揭示与预判,并从院校建设、发展与评估角度初步阐述了中国新型大学的新内涵、新道路、新探索。2016年10月,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席会议暨第16次工作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时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作“对焦需求 聚焦服务 变焦应用——把新建本科院校办成新型本科院校”的主旨报告,时任教育部评估中心主任吴岩作“从新建大学走向新型大学——中国新建本科大学发展道路”的主旨报告,常熟理工学院应用型院校研究中心顾永安教授在此次会议的创新发展论坛上作“应用型高教新生态下的中国新型大学研究”报告,非常巧合的是,三位专家学者的报告都不约而同地聚焦新型大学建设与发展。2015年以来,围绕中国新型大学研究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其中,顾永安的文章《中国新型大学的新特质与新样态》、柳友荣等的著作《新型大学型态论》、李克军等的著作《新型大学发展模式论》三部论著成为中国新型大学研究中最有学术影响与实践指导价值的重要成果。

一、《中国新型大学的新特质与新样态》的奠基性价值

《中国新型大学的新特质与新样态》是顾永安教授2015年主持的教育部课题“中国新型大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该文发表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中国高等教育评论》上,在这篇论文中,作者首次提出了中国新型大学的概念界定、愿景、特质、样态,回答了新型大学到底“新”在何处?新的内在特质是什么?新的样态是怎样的等理论与实践问题。

在研究论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中国新型大学是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未来发展的愿景,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目标取向和发展趋向是要构建一种新的高校形态即新型大学,新型大学是相对于传统研究型大学而言的、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主体的、以应用型为核心特征和办学理念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根本指向的新型高校”[6]。

同时,该文明确提出当下教育主管部门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关注和学者对此领域研究的重心,已经从“新建”的时间维度转向“新型”的性质维度。这种“新”可以体现在新理念、新道路、新经验、新探索、新模式等等,但中国新型大学有别于老牌传统大学的是其新颖的内在特质,是以“应用型”为核心特质的中国新型大学“四个新”的新特质,即以为地方发展服务为使命的“新历史使命”,以参与式建设为特征的“新大学精神”,以社会性标准为主导的“新质量标准”,以产学研合作为核心的“新教育模式”。从新建本科到新型大学涉及到高校内在特质、顶层设计、内涵建设、综合改革各方面的整体性变革,新建本科院校能否成功转型为新型大学,关键要看这些高校是否体现了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精神、质量标准、教育模式等新的内在特质[7]。

基于中国新型大学新特质的初步勾勒,研究认为中国新型大学未来发展的图景以及可能呈现的样态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多样性有特色大学、创业型大学、开放型大学、创新性大学和高成长性大学。该研究指出,“应用型”是中国新型大学的办学类型定位,“高水平”是中国新型大学的发展目标定位,“多样性”反映了中国新型大学的院校群体生态特征,“有特色”反映了中国新型大学的院校发展战略要求,“开放型”“创业型”“创新性”反映了中国新型大学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特征,“高成长性”则反映了中国新型大学的未来发展空间生态特征,这些特征共同形成或勾画了中国新型大学院校群体的样态、型态与相貌[8]。面向未来,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新型大学的“应用型”定位不动摇,必须牢牢把握中国新型大学的新特质不动摇,必须牢牢把握中国新型大学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战略路径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立足中国特色和高校实际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中国新型大学一定会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变革和“世界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新范式”[9]。

二、《新型大学型态论》的开拓性意义

柳友荣教授基于其博士论文于2013年6月在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新大学”的崛起》。2020年3月,柳友荣等著作《新型大学型态论》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其关于新型大学研究的姊妹篇。这两本著作在应用型大学及新型大学研究上具有开拓性意义。

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目标取向和发展趋向是要构建一种新的高校形态即新型大学。本研究将相对于传统研究型大学而言的、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兴起的新建本科院校为主体的、以应用型为核心特征和办学理念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为根本指向的新型高校,称为新型大学。新型大学的新的型态、核心特质与鲜明特色就是“应用型”。柳友荣教授作为一名长期担任新建本科院校领导职务的管理者和高等教育研究成果颇丰的专家学者,从高校内外治理体系的新视角,聚焦新型大学型态这一顶层设计的重要方面,依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对新型大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新型大学型态论》中指出:新型大学既要遵循“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指出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最大体制特色和基本制度优势,也是中国新型大学的基本型态、本质型态[10];又要遵循大学自身的“内在逻辑”,强调新型大学的经世致用的主体价值又不忽视求真育人的本体价值,不违背大学发展规律将其办成“职业培训所”“知识超级市场”[11]。这些观点既鲜明地提出了中国新型大学的基本型态,又有力地回应了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中存在的一些认知偏差与实践误区。

目前,新型大学建设普遍面临内外部治理的不适应性问题。一是新型大学的外部治理不适应。新型大学是高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支持的产物,这些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分类支持的思想,在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地方转型示范性高校建设、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遴选等方面开始得到体现,显现了分类导向的初步成效,但是在经费拨款、人事编制、项目申报、基地平台建设、评价考核等方面还是沿用与传统大学一样的管理体制、机制、制度、标准,分类思想还没有从根本上形成制度、形成自觉。二是新型大学的内部治理不适应。新型大学建设的顶层设计、内涵建设、体制机制、条件保障、评价改进等方面的新问题,目前还没有根据其新使命、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及时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及内部治理体系,仍然沿用既有的做法,甚至是过时落后的体制机制与内部治理体系。

现代社会,大学是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组织,完善大学的治理结构,健全完善机制设计,优化大学内外部治理过程,是大学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的题中之义。新型大学不能照搬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治理结构、组织体系与管理制度,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新型大学特征与发展要求的治理体系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又需要呼吁优化新型大学成长建设与发展的外部制度环境,呼吁加大对新型大学的外部支持力度。

新型大学呼唤构建新的治理体系,这既是变革与优化新型大学外部管理制度与环境的外在诉求,也是新型大学自身破除既往体制障碍与机制束缚、解决影响自身建设发展问题、强化新型大学改革与发展保障、加强与改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需求,还是新型大学主动适应其使命价值、大学精神、质量标准、办学模式、发展趋势之新的必然要求。推进新型大学新的治理体系建构,必将会对高校领导者系统化思维、体系化设计、整体性实施能力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需要把准着力点,在办学的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治理结构上寻求新变革与新突破。

从外部治理来说,政府及其部门、区域社会、行业企业既是大学的外部管理相关方,也是大学办学利益的相关方,共同构成了大学的外部治理环境。新型大学因其与社会需求更为贴近,与这些利益相关方的关联更为紧密[12]。同时,新型大学也对外部制度变革与生态治理环境的改善提出了新的诉求。柳友荣教授在《新型大学型态论》中认为:新型大学要适应以市场化为基本特征的现行办学总体制度生态和治理环境,重构与政府、社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要填补新型大学组织运行的“立法真空”,进一步“归还”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将行业企业打造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主体”,重视对新型大学守正创新、返本开新氛围的营造和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引导;新型大学要注重区域协同,视区域的地理边界为大学的围墙,把满足区域社会需求作为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成为区域社会的高层次人才库、高端智库、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提供基地[13]。

三、《新型大学发展模式论》的创新性贡献

2022年5月,李克军等的著作《新型大学发展模式论》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论著的创新性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选题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预判性,为同类院校的发展提供新的借鉴和启示。中国新型大学是个相对概念,在高等教育分类发展、追求多元化质量观的过程中,“新型”只是针对较早的传统大学范式而言。中国新型大学是新建本科院校转型的目标取向和发展趋向,是相对传统老牌大学而言,需要构建一种新的高校形态。新型大学从“孕育萌芽”到“破土而生”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分别是升格肇始到建设合格本科院校的新建期、合格本科到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形态期,以及应用型本科到追求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新特质期[14]。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已经开始按照新型大学的内涵逻辑和内在要求,上水平、出特色、创品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应用型本科办学水平取得长足进步,在“十四五”期间更将发展目标定位在“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上,并逐步走向新型大学,既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也为我国高等教育提质增速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新型大学发展模式论》一书将关注点聚焦在占据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新型大学这一群体上,通过梳理新型大学发展的关键要素,构建新型大学的发展模式框架,一方面在理论上完善了新型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理论,为丰富高等教育理论贡献了力量,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另一方面,作为指导全国新型大学新时期、新阶段、新发展的一部著作,为全国同类新型大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可以为积极探索从新建向新型转变的地方本科院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