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方案:定位、理念、内涵和路径
作者: 王敬杰摘 要 职业教育强国是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服务贡献、民众满意度和国际影响力等强大且显著的国家,呈现出高质性、适应性、现代性、贡献大和国际化程度高等鲜明特征。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是实现教育、科技和人才等强国目标的关键支撑,是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的有效保证。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应坚持以人民中心、自信自立、系统全局、守正创新和开放共享的基本理念,聚焦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产教深度融合、高技能人才、“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数字化转型升级、扩优提质”五大支点探寻推进路径。
关键词 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高质量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6-0006-08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1]。“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2]。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3],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4]。可见,职业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没有职业教育强国就不会有现代化强国。由此,探究建设什么样的职业教育强国、怎样建设职业教育强国成为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基于此,本研究立足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形势、新部署、新要求,探寻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方案。
一、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定位
建成职业教育强国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必然方向。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与国家强国战略布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度关联,同职业教育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密切联系,关乎我国人民利益和国际地位。其既具有强国建设的共性特征,又秉持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固有特质。在奋进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被赋予更高期望和更多期待。
(一)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办什么样的职业教育”“怎样办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方向性问题和根本性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与前途命运的大问题。职业教育是一种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服务国家战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肩负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夯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经济社会、人才培养和技能传承等基础,进而以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更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更充分的技术技能和更优质的服务供给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支撑。当前,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5],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不断增强,这为加快建成职业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可见,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关键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二)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教育、科技和人才等强国目标的关键支撑
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6]。党中央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进行科学谋划和统筹推进。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中,教育发挥着决定性作用,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都依赖于教育的支撑[7]。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人力资源供给和生产力转化等重要作用,职业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主渠道,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独特优势。2012-2022年,职业院校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了7900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8]。2023年,我国有中职学校7085所(不含人社部门管理的技工学校),招生454.04万人,在校生1298.46万人,在高中教育阶段占比分别为32.40%、31.93%、31.65%;高职院校(含职业本科学校)1580所,招生564.06万人,在高等教育阶段占比分别为51.40%、54.12%[9]。可见,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总体占据着“半壁江山”。扎实推动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将进一步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能力、推动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构建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科技事业、人才工作等取得新成就、实现新突破,进而为实现教育、科技和人才等强国目标提供关键支撑。
(三)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加快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10]。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基础教育是基点,高等教育是龙头,职业教育是铜腰,其上连高等教育、下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如何将全局性、深层次影响着教育强国的目标实现和建设进程。基于此,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方向一致、道路与共。换言之,加快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与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体两面,加快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目标或结果导向,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问题或过程导向。在此语境下,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和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必须解决好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综合来看,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将进一步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职业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等创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职业教育的期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充分保障人民有更多的职业教育获得感。由此,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应以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为总抓手,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推动职普融通为关键、促进科教融汇为新方向[11],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中国职业教育走向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中心,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经验的有效保证
从某种意义来说,职业教育强国是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集中体现。是不是职业教育强国,需要在世界范围内与别国进行比较。换言之,职业教育强国内在地具有国际比较的视野和属性。这充分表明,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精准把握两重逻辑,即职业教育与国家的关系、国家职业教育与世界的关系。由此,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既要立足中国国情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着力解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也要面向世界,以高水平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推动世界职业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就世界职业教育而言,中国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推动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坚实力量和重要保证。近年来,中国稳步推进“职教出海”,打造出一批“职教出海”品牌。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建成33所“鲁班工坊”,建设23所“中文工坊”、39所“丝路学院”、10所“郑和学院”、8所“大禹学院”、10所“墨子学院”,启动建设15所“班·墨学院”,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开设“中文+职业技能”特色项目。此外,中国还举办了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成立了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建设了第一所海外应用技术大学(柬华应用科技大学)等。可见,中国坚定推进高水平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积极构建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平台,日趋走向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中心,深度参与全球职业教育治理,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理念
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是对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如何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其基本理念是对职业教育应实现什么样的高质量发展、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回答。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环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理念应秉持中国价值主张、彰显中国国情特色和适合中国发展需要。具体而言,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信自立、系统全局、守正创新和开放共享的基本理念,构建五者有机统一体系。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增强人民的职业教育获得感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职业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强国的根本立场和重要使命,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强国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关键所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动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等核心内涵[12]。这充分表明,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强国的根本遵循。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要追求人民满意,回应人民期待,满足人民需要,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职业教育问题[13]。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强国建设,将进一步推动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职业教育政策措施落实落地,保障人民群众接受更好职业教育的权利,提高全民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搭建多样化人才成长“立交桥”,实现更充分就业创业,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由此,广大人民通过更好职业教育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逐渐从梦想成为现实,人民群众的职业教育获得感越来越强、满意度越来越高。
(二)坚持自信自立观,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路径和模式没有现成答案或经验,需要我们从中国国情特色和职业教育发展实际中自主探索,必须由我们自己来解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中,我们要坚持自信自立,进一步增强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信心和底气。首先,从更加广延的视角来看,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4]。依托自身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有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自信。其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近五年来,我国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和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多个重量级文件,擘画了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改革发展的新蓝图,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最后,我国职业教育从“层次”到“类型”,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职业教育战线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职业教育在健全办学体制、完善育人机制、提升内涵质量、提高育人质量、增强服务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15]。可见,自信自立是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精神气度和重要原则。
(三)坚持系统全局观,稳步构建大职业教育新生态
马克思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世界万事万物都是发展变化和普遍联系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才能真正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职业教育强国建设而言,其是一个复杂、动态、开放的系统性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和社会等领域,需要对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办学体制、学校布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资源配置、服务供给、科学评价等进行划时代、深层次、系统性变革,需要政府、职业院校、家庭、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及相关社会组织等主体深度协同、多维联动。换言之,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不只是职业教育领域的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系统全局观加以观察和把握。在一定意义上,系统全局观实则是用系统性思维、全局性观念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理念,是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由此,坚持系统全局观是对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认识,也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联系观、发展观的继承和应用。因此,在扎实推动职业教育强国建设中,坚持系统全局观将指导我们更好地把握全局和局部、主要和次要、当前和长远、共性和个性等关系,不断提高我们的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全局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职业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科学思想方法,科学推进各项工作,更高水平实现构建大职业教育新生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