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需求鸿沟”困境研究:理性人假设的视角
作者: 吴克明 胡月 阮艺华
摘 要 二十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发展中职教育,但是民众对中职教育的需求却很低迷,中职教育陷入“需求鸿沟”困境。从理性人假设的视角来看,直接原因是中职教育的预期终身收益低于普通高中教育,深层原因是不断攀升的高考录取率、中职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和类型劣于普高生,以及工人阶层的收入和社会地位偏低。弥合“需求鸿沟”的对策在于,增加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减少中职招生比例;提高中职生的升学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工人阶层的收入水平。
关键词 中职教育;需求鸿沟;理性人假设;教育预期收益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6-0051-08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1]。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不仅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础和根本诉求,也是稳定和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2]。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非常重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给予中职教育政策与法规上的保障、财政上的扶持等,呈现出中职教育“政府热”景象。然而,与国家高度重视中职教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公众对于接受中职教育的意愿非常低迷,呈现出中职教育“民间冷”现象。用教育经济学的术语来说,中职教育“政府热”和“民间冷”现象本质上是指政府对中职教育的需求旺盛和民众对中职教育的需求疲弱。因此,不妨将中职教育“政府热”与“民间冷”并存现象称为中职教育“需求鸿沟”。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普职分流中,民众接受普通高中的意愿更强,希望政府提高普高(高中教育)招生比例,降低中职教育的招生比例。中职教育“需求鸿沟”意味着许多渴望接受高中教育的初中毕业生不能如愿以偿,进而引起学生和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加剧教育内卷和对教育政策的不满情绪,因此,非常有必要对此现象进行研究。
中职教育“需求鸿沟”作为一个新概念,迄今尚未出现直接的“同名”研究文献,尽管不乏相关研究,但这些相关研究侧重于分析中职教育“民间冷”或中职教育“吸引力不足”,主要观点包括中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3];中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4];技能型人才待遇偏低,工作条件不理想,社会地位不高[5];中职教育办学质量和模式存在问题[6];中职教育吸引力不强,学校数量、在校生数量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7]等。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中职教育“民间冷”现象进行了合理解释,对于揭示中职教育“需求鸿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但逻辑上,对中职教育“需求鸿沟”的完整、全面分析理应涵盖“民间冷”和“政府热”两方面,仅探讨中职教育“民间冷”并不全面。因此,需要将“民间冷”和“政府热”现象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其次,已有研究大多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视角分析,鲜见立足于经济学视角,尽管一些观点涉及经济因素,但大多局限于现象描述层面,缺乏基于经济学理性人假设的研究,导致已有研究缺乏一以贯之的逻辑,难以形成共识性结论。最后,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先对中职教育和高中教育进行利益比较,然后从中做出选择,换言之,人们对中职教育的意愿程度会受到高中教育收益状况的影响。这一事实启示学者在分析中职教育“民间冷”现象的原因时,不应忽略基于中职教育与高中教育收益比较的视角。鉴于此,本文拟以理性人假设作为理论基础,基于中职教育与高中教育收益比较的角度,全面分析中职教育“需求鸿沟”,并就如何消弭“需求鸿沟”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中职教育“需求鸿沟”困境的表现
中职教育“需求鸿沟”是指政府对中职教育的需求旺盛和民众对中职教育的需求低迷并存,二者形成明显的反差,简言之,是指中职教育“政府热”与“民间冷”并存的现象。
(一)中职教育“政府热”的表现
1.政府连续颁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首先体现在政府颁布了大量关于职业教育的政策文件,见表1,这些政策文件反映出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2002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职业教育法》更是明确提出“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总之,政府颁布的政策文件均给予职业教育发展以法律支持与政策保障,肯定了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
2.政府对中职教育的财政投入保持稳定增长
中职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财政支持,中职教育“政府热”也体现在政府对中职教育的财政投入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如表2所示,2004-2021年,全国中职生均经费由2004年的1842元增长到2021年的17095元,始终呈现增长态势,增长近10倍,尤其是2007-2013年间,年生均经费增长幅度都超过10%,有的年份(2007年和2011年)甚至高达27%。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缓慢,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尽管如此,中职生均经费仍然保持增长趋势,可见国家一直重视中职教育的发展。
(二)中职教育“民间冷”的表现
1.学生和家长选择中职教育的意愿低迷
中职教育“民间冷”的表现之一是家长和学生接受中职教育的意愿远低于普通高中教育。2011年一项基于河南省四县(市)2773名初三学生进行无约束条件下各县域高中阶段教育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仅有9.93%的人选择读职高、中专或技校,78.04%的人选择了读重点高中,9.78%的人选择读一般普通高中,2.25%的人选择“不再读书”[8]。2014年陈志芳、沈有禄对湖南省S市3235名初中生进行的升学意向调查显示,愿意升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仅占25.3%[9]。但是,在“一考定乾坤”的中考机制下,如果某初中生的中考成绩低于高中录取分数线,则不能上普高,只能上民办高中或职高。对于许多初中生及其家长而言,他们宁愿付出高昂的学费上民办高中,也不愿意上职高。对于无法承担高昂学费的初中生及其家长,将在无学可上与入读职高之间选择后者,属于“劣中选优”。总之,人们普遍不愿意接受中职教育,甚至对中职教育产生一种排斥心理,接受中职教育实属无奈之举。
2.中职生辍学率高
中职教育“民间冷”的表现之二是中职生辍学率明显高于普高生。《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中等职业学校辍学率约为5.7%、6.0%,相对于普通高中生来说,中职生辍学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有研究表明,2008年后,普高学生的流失率在5%上下波动,中职学生的流失率经历了先快速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过程,2020年中职生的流失率仍达16.7%[10]。另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13-2017年间南阳农业职业学院中职部的辍学率分别保持在25.1%、39.9%、40.0%、48.6%、 42.7% ,平均辍学率高达42.3%[11]。
三、中职教育“需求鸿沟”困境的原因:理性人假设的视角
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假定,是构建经济学理论大厦的两个重要基石之一(另一个假设为资源稀缺)。理性人假设认为,个体的行为选择都是在特定约束条件下追求预期利益最大化,这一假定符合人们“趋利避害”的本性,是具有公理性质的元理论,也通常被称为“理性选择理论”,这一理论也与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利益是分析人们行为的基本维度”观点保持一致,对于分析个体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解释力。因此,基于理性人假设的利益分析法既可以分析民众、也可以分析政府为何对中职教育产生需求的原因。
根据理性人假设,无论是政府对中职教育需求热,还是民众(或个体)对中职教育需求冷,都是政府和民众基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出的理性选择。但是,政府和民众毕竟是中职教育需求的两个不同主体,二者追求的利益目标不一致,或国家利益与个体利益存在不一致的方面(国家利益具有整体性、全局性和公共性,而个人利益具有个人独享性和差异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两种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也不一致,这是中职教育“需求鸿沟”产生的根本原因。换言之,民众和政府对中职教育做出冷热不同的选择,根本原因在于二者为了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
(一)中职教育“政府热”的原因:基于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分析
我国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构,代表着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因此我国政府利益与国家利益休戚相关,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政府决策的驱动因素在于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我国政府重视中职教育发展的利益驱动因素也在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主要体现在发展中职教育有利于建立技能型社会、稳定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1.发展中职教育有利于培养技能型人才进而建立技能型社会
技能型社会是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提出的理念和战略。建立技能型社会的背后逻辑在于经济发展不仅需要一批先进的科技工作者、工程师、经营管理人员,还需要一大批技能劳动者。然而,人社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口总量的26%,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正因此,我国存在明显的“技工荒”现象。以制造业为例,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总量将接近6200万人,人才需求缺口约3000万人,缺口率达48%[12]。2021年,国家统计局对9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调查显示,约44%的企业反映招工难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由此可见,培养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建立技能型社会的当务之急。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培养人才,换言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相对而言,知识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普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则主要依靠职业教育。这是由职业教育特有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等所决定的。如果将技能型人才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种类型,那么,中职教育不仅为构建技能型社会直接培养了初级和中级技能型人才,而且在当前职教高考制度、五年制高职和职教本科制度使得中职生毕业后也有机会进入高职院校深造的背景下,中职教育也为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输送了大量生源。总之,发展中职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初级和中级技能型人才,最终也有利于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从而推动建立技能型社会。
2.发展中职教育有利于稳定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GDP居世界第二的发展中国家,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能采取单一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而必须建立完整、齐备的产业体系。从产业的层次来看,不仅需要均衡发展每一层次的产业,也需要均衡发展各层次产业之内的不同行业。进而言之,不仅需要发展坚实的工业,而且需要发展不同类型的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等)。从产业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来看,不仅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有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才能保证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安全稳定性。与产业结构体系的完整性相适应的是就业结构的合理性。通俗地讲,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具体而言,每一类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大量的劳动者,如果说发展第三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离不开知识型人才,那么发展农业、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离不开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发展以培养初级和中级技术人才为目的的中职教育,不仅能为农业、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也有利于保持稳定合理的就业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政府重视发展中职教育的动因,并不仅限于经济目的,还包括其他方面的考量,如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满足人们差异化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能力和兴趣等具有差异性,有的人思辨能力较强,更适合接受普通教育;但有的人擅长操作、动手能力突出,更适合接受职业教育。总之,人们的能力、兴趣等具有个体差异性,需要提供多样化或差异化的教育机会,因此,政府发展中职教育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化规律,有利于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
(二)中职教育“民间冷”的原因:基于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收益的比较
自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以来,人们日益将接受教育视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教育的投资性质逐渐超过消费性质,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深受教育(投资)收益率的影响,教育收益率越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旺盛,这是一种符合理性人假设的理性选择。以人们对中专教育的态度变迁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中专生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一般是体制内工作单位),享有“非农业户口”和“国家干部”的身份(对于农民家庭尤其重要,这意味着改变了农民家庭的命运),因此,民众(尤其是农民家庭)热衷于接受中专教育,以至于彼时的中专分数线高于高中分数线。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国家劳动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中专生不再享有“国家包分配”的就业优惠政策,而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毕业时不得不面对劳动力市场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专生失去了就业方面和身份方面的优势,中专教育对人们的吸引力明显减弱,人们不再热衷于接受中专教育。可见,人们对中专教育的态度随着中专教育收益的降低而由热变冷,表明人们的教育投资选择深受教育收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