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三重进路
作者: 蒋士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集中体现国家意志、时代境遇和科技变革的要求,直接关涉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2023年7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提出:职业教育要开展一流核心课程(“金课”)建设,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关键核心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然而,随着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技术迅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重要桥梁,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积极姿态顺势而为,借势而上,从宏观层面“区域特色化”、中观层面“层次衔接化”,微观层面“主体多元化”三方面予以系统推进。
宏观层面,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做好顶层设计,实现“区域特色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紧扣“人工智能时代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素质要求”,紧密对接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科学预测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未来趋势,及时融入区域行业企业的最新标准、工艺、技术和规范,促使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与区域岗位群的工作任务相适应,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融合型课程结构与体系,实现产业群、职业群、岗位群和课程群的集群化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结合,增强职业教育的前瞻性和适应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同时,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利用数字技术,整合人工智能,凸显“数智化”的时代要求,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人机协作、终身学习等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数智能力,强化学生在人工智能社会的岗位应变性。
中观层面,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强化学段的衔接,体现“层次衔接化”。根据“中—高—本—硕”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知识层次的特点,深入分析不同层次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科学锚定不同学段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衔接的基点、标准和细则等关键内容,以培育学生职业能力为衔接主线,整体化设计层次差异、纵横贯通和动态调整的“中—高—本—硕”一体化课程,构建与职业能力相匹配的“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进而推动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职业教育的结构性衔接,完善职业教育课程衔接机制,满足学生可持续性职业成长的需要。
微观层面,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要张扬主体性,统筹课改“多元一体化”。组织政府、龙头企业、高水平科研机构、职业院校(包括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区域行业等多元主体,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委员会,澄明多元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统筹整合多元主体的优势资源支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现多元主体对课改的共同愿景。统筹规划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剖解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以龙头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导厘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体系,促进人才培养需求端和供给端的精准对接,实现政校行企研深度协同育人。实施一年两次专题研讨的常态制度,促进多元主体一体化的沟通对话和视域融合,凝聚经验性智慧,提升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效益与质量。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