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样态和发展导向
作者: 吴德银
摘 要 借鉴政策文本分析范式,对2018-2021年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入选的74个案例予以研究,初步厘清新时期职业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样态和发展导向。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能体现职业特征、专业特色、地域特点,但在地域分布、省域分布、院校层次分布等方面存在失衡现象。新时期职业院校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成长成才回应文化建设关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价值引领,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厚实文化自信之力。在建设路径上要凸显校本特色、立足职教特征,以多维举措赓续校园文脉,以多元活力激发构建文化育人联合体。
关键词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实践样态;发展导向;一校一品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7-0033-06
一、问题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1]大学校园文化是现代大学精神的体现[2],在熏陶学生道德情操[3]、健全学生品格[4]、匡正学生价值观[5]、创造性能力[6]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7]。众多学者关于校园文化的内涵、内容、结构、功能、价值取向、品牌培育、建设策略等做了较为扎实的研究,形成了系列成果。也有大量研究聚焦高职院校这个特殊的类型,就其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杨叔子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的‘环境’‘氛围’‘生态’及校园中弥漫着的文化精神,是学校的灵魂”[8]。石中英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在学校环境中,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产物以及创造的过程”[9]。史浩通过概括12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校园文化”是人类社会大文化作用于学校,由学校自身进行内化的结果。它以社会主导文化为基础,又以本校的价值观为核心,蕴涵着学校传统、领导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人员素质、校园环境等丰富的内涵[10]。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学者们普遍将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框定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有研究认为校园文化的结构包含“角色因素结构、形态因素结构、软件—硬件结构、显性—隐性结构”[11]。有学者从“文化质态、文化主体形态、文化时间形态、文化职能形态”四个方面把校园文化分为12个层次[12];从校园文化的功能上看,纵览以往的研究,主要将校园文化的功能概括为教育功能、创造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检储功能、辐射功能、德育功能和控制功能(约束功能)等。
已有研究文献为深入探究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以往关于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研究,或是通过对比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的区别,以理论思辨的方式探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路径等问题,或是着重研究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某一层面,缺乏系统性架构,或是基于个别案例,缺乏系统全面的了解,鲜见从多案例综合分析的视角来探讨文化建设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对2018-2021年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入选案例的全样本分析,多视角探析入选案例的主题与特征,探究新时期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样态和发展导向。
二、研究设计
(一)案例收集
通过查阅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官方网站,获取2018-2021年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入选案例的名单,对应搜集有关学校公开性案例展示网址及研究团队近6年来长期扎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研究累积的素材,获取案例介绍等文本性内容,剔除表格、图片、有关证书等内容,形成本研究的案例文本。因中职学校、技师院校不在本研究的序列,故未将上述两类学校的“一校一品”案例包含在内。最终整理2018-2021年四年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案例74个,共计19万余字,形成了研究样本,以提升分析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二)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取在公共和商业管理、知识创新等领域研究中常采用的多案例研究法[13]。相对于单案例研究,该方法试图通过对多个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比较,来揭示特定现象、事件或问题的共同模式、趋势和规律[14]。在多案例研究中,研究者通常选择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通过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从而深入了解研究主题。多案例研究的优势包括能够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揭示出普遍规律以及个案之间的差异性。
本研究具体操作层面有三个关键步骤:首先,通过对2018-2021年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案例入选单位、案例名称等信息进行加工,提取案例所属地域、完成院校性质、完成院校层次等信息,对入选案例的空间分布、完成主体、领域类别、案例内容等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018-2021年入选单位的特征演变;其次,借助在线分词工具微词云,对74个入选案例介绍形成的研究样本进行分词。鉴于微词云常规语料库无法精准匹配职业教育话语体系,为提升研究的准确性,在分词之前,对样本进行新词发现操作,共提取“工匠精神”“校企互助”“技能”“技术”“实践”等职业教育领域词语35个,作为自定义词语补充至语料库。依据新语料库,首次从样本中提取特征词语6748个。进一步设置同义词库,如将“文化育人、育人模式”“校企合作、校企协同、校企互助、企业文化”“工匠精神、工匠、匠人、匠心”等同义词进行合并。然后,再次对样本进行分词,并剔除“学校”“学院”“建设”“开展”“发展”等常用词,最终,基于2018 年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入选案例样本提取词频超过10次的高频词245个,基于2019年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入选案例样本提取词频超过10次的高频词247个,基于2020年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入选案例样本提取词频超过10次的高频词294个,基于2021年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入选案例样本提取词频超过10次的高频词327个。通过提取高频词,分析入选案例聚焦的重点和热点,并进一步对入选案例高频词之间的共现情况进行分析,构建高频词共现矩阵表,全面梳理2018-2021年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案例聚焦的重点、热点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多案例分析结果
(一)“一校一品”项目特征分析
1.空间分布情况
依据国家统计局采用的区域划分办法,将2018-2021年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案例按照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区域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见表1。整体上看,区域之间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但从获奖总数占比情况看,中部、西部地区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各地区的入围案例数情况逐步趋向均衡。
从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案例入选的省份来看,四年间,共有23个省份的74个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案例入围,入选数量最多的省份依次是山东(12个)、江苏(9个)、浙江(7个)、广东(7个)、安徽(5个)、陕西(5个),以东部省份为主。其他17个省份均有1~4个不等的案例入围。值得注意的是,自2018年启动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案例评选以来,除去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以外,至本文截稿时,大陆地区仍有吉林、山西、海南、云南、青海、天津、西藏、宁夏等省区市没有案例入围。
从对入围案例的地域和省域分布情况分析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高职院校数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效与所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或区域文化底蕴呈正相关。
2.学校类型分布情况
2018-2021年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案例入选的74所高职院校中,“双高计划”建设单位46所。其中高水平学校A档建设单位7所,高水平学校B档建设单位10所,高水平学校C档建设单位8所。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5所,高水平专业群B档建设单位10所,高水平专业群C档建设单位6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18年首次评选入选的8所高职院校中,有7所均为“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见表2。上述统计数字表明,首轮“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校园文化品牌意识较一般高职院校强,且品牌建设效果明显优于其他高职院校。
(二)“一校一品”项目内容分析
分析发现,2018-2021年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74个入选案例词频排名前30的高频词中重复的词语有19个,占63.3%,见表3。主要呈现出以下共性。
1.围绕“学生”主体与“职业”特征
一方面,排名前30的高频词中,“文化育人”“学生”是历年入选案例关注的首要因素。所有学校的文化建设都是立足“学生”这一主体,注重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如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创设校园节日,发挥仪式文化育人功能,让仪式感在学生的成人、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形成难以磨灭的记忆;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围绕学生“立身、立业、立世”来架构校园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实践、活动、专业、职业、技术、服务”等富有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高频词语说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能体现“职业”特征。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打造的“阿郎卫士”文化,构建了角色体验、过程体验、环境体验3种体验,社团活动式、师徒结对式、上山下乡式、文化创意式、项目课程式、校企互动式等6种活动形式,以及学工、教学、科研、校企、宣传等5大部门协同的365实践育人体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展“行走在大别山上的微长征”等活动,组织学生“重走大别山、寻访红军路”,提升学生爱国情怀。
2.尊崇“精神”感召和“传统文化”浸润
一方面,尊崇“精神”感召,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共性内容之一[15]。如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把北大荒精神贯穿办学育人全过程,形成了用北大荒精神办学育人的鲜明特色;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铁”色文化中融入以二七精神、“毛泽东”号精神、成昆精神、“158”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为代表的铁路精神谱系,形成“兴路强国”的共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到文化素质教育中,也是众多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亮点。如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诗教文化”、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诗经文化”,充分挖掘中华经典诗文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化用诗教,创新载体,以文化人,以诗育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现代职业素养;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着力打造新时代国学文化品牌,创新了“礼以立人、艺以养人、行以成人”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理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将“鲁班文化、建筑文化、家和文化和节日文化”作为传统文化育人主要内容,从不同方位培养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凸显与专业、社会、企业融合的特色
一方面,排名前30的高频词中,“仁爱、国防教育、中医药、铁路、军工”等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能与学校专业特色相结合。如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的“仁爱文化”、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现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钢铁文化、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的“民政文化”、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的“国防文化”、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铁军·精技·匠心”文化、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的“兵工文化”等。另一方面,密切与“社会”和“企业”融合。研究发现,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能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与社会、企业的密切联系。如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与安徽省茶文化平台建立联系,创新校—行—企合作互动育人模式,促进校园品牌文化与地方产业文化结合;枣庄职业学院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的管理体系,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以工业企业文化为背景,把校外实训基地的优秀企业文化移植到校园文化之中,让学员在受到熏陶的同时,感受企业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人才。
四、职业院校文化建设提升策略
相较于西方的大学校园研究[16],中国的校园文化研究基本还是基于学校管理者一些办学思想和一线管理经验的总结,目前依然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落实到高职院校,发现当前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部分突出了校园特色和区域品牌,但是相关做法依然是出于政策层面的官方推动,缺乏整体性的推进。为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