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的知识版图、论域与启示

作者: 黄明涛 彭嫚丽 莫玉音

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的知识版图、论域与启示0

作者简介

黄明涛(1984- ),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法治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匀,558000);彭嫚丽(1986- ),女,惠州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哲学,大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莫玉音,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中小学生财经素养评价指标研究”(EHA190493),主持人:莫玉音

摘 要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和劳动育人的背景下,探寻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Citespace文献分析工具,对2000-2023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1055篇有关劳动教育的核心文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从2009年起,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的文献迅速增长,2017年至今,年均发文量超过60篇。美国学者在该领域的发文量最高,英国、德国、中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和巴西也是劳动教育研究的重要国家。从发文期刊来看,《社会和行为科学》《教育经济学评论》《高等教育》和《应用经济学》等期刊发文量位居前列。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劳动教育理念及相关政策、劳动教育与个体成长、劳动教育课程与师资建设、劳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劳动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等方面。其中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劳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研究方面,说明了学术研究的实践导向。基于此,我国继续深化劳动教育研究的方向是:加强劳动教育的政策体系研究,加强对劳动教育实施效果和劳动力市场问题的研究,加强劳动课程体系和劳动师资问题的研究,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劳动教育;劳动育人;劳动力市场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9-0073-0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1]。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劳动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各地也因地制宜纷纷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促进劳动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国内学术界也积极展开对劳动教育问题的研究,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探讨劳动教育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2023年11月28日,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篇名为“劳动教育”的文献,检索到16672条结果。其中,2018年182条,2019年657条,2020年1951条,2021年3549条,2022年3810条,2023年3258条,共计13407条,占检索结果的80.41%。由此可见,2018年以来,有关劳动教育的文献迅速增长,劳动教育问题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国家在劳动教育领域的方针和政策调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检索结果显示,共有7篇文献涉及到劳动教育研究的回顾、总结与分析,其中6篇是从不同视角分析国内研究的基本情况,仅有1篇涉及到国内外劳动教育研究的比较分析,从数据选取和内容分析来看还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对2000年以来国际学术界有关劳动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全面呈现研究脉络和研究热点,对该领域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Web of Science,其是当前世界上较有影响力的多学科学术文献文摘索引数据库,包含SCI-Expanded、SSCI、CPCI-S、A&HCI、CPCI-SSH和BKCI-SSH等多个子库。通过以下检索方法获取基础数据:首先进入Web of Science页面,选择核心合集数据库,年份范围为2000-2023年,检索式为(TS=Labor education),选择文献类型(论文或会议录论文出版文献),根据这一检索式获得1055篇文献。本研究采用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该软件具有操作简便、分析科学、可视化效果突出等特点,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输出年度发文数据、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研究机构共现、核心作者和热点关键词变化等可视化图表。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1055篇文献为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输出发文国家与地区、关键词聚类、热点关键词等信息,呈现2000-2023年国际学术界有关劳动教育问题研究的知识版图和发展脉络。

二、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发文时间与发文量分布情况

2000-2023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各子库收录了1055篇题名含劳动教育的文献。其中,SSCI有539篇,占51.09%;ESCI有190篇,占18%;CPCI-SSH有170篇,占16.11%;BKCI-SSH有118篇,占11.18%;SCI-Expanded有77篇,占7.298%;CPCI-S有40篇,占3.79%;A&HCI有37篇,占3.50%。根据图1所示,2000-2008年间发文量较少,最低发文量为7篇,最高发文量21篇,从2009年起发文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2017年至今年均发文量超过60篇,2019年发文97篇达到发文最高峰。从年度发文量可以推断,国际学术界对劳动教育问题日益关注,是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

(二)发文国家和地区分析

制作发文国家和地区的知识图谱,在Citespace操作界面进行参数设置,选择时间跨度为2000-2023年,时间切片为1年,选择每个切片中最常被引用或出现项目的前10%,节点类型(Node Types)为“国家(Country)”,阈值(c、cc、ccc)选择系统默认参数,即(2,2,20)(4,3,20)(3,3,20),采取开拓者修剪模式(pathfinder),输出2000-2023年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的国家和地区合作关系图,见图2。图2涵盖114个节点,100条关键路径,网络密度为0.023。环形圈和字号大小代表发文量和影响力,国家和地区间的连线代表合作关系。从图2中可以看出,美国字号最大,说明发文最多。英国、德国、中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和巴西在图谱中也十分明显,说明其是劳动教育研究的重要国家。图谱中国家之间的连线粗细不一,联系错综复杂,体现了劳动教育研究的跨国合作程度,连线越粗合作越紧密,如澳大利亚与中国、苏格兰与加拿大、美国与斯洛文尼亚、德国与波兰、瑞典与瑞士等存在紧密的合作关系。从量化关系进行分析,发文量排名前20的国家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其中美国和英国发文超过100篇,中国发文72篇,排名第四,见表1。

(三)发文期刊和研究方向

国际劳动问题研究以社会科学研究为主,包括部分自然科学研究,发文期刊主要是教育类、社会学类和应用经济类期刊,其中《社会和行为科学》《教育经济学评论》《高等教育》和《应用经济学》等期刊发文较多,见表2。在基金资助方面,有少部分获得科研基金项目支持,排名前10位的资助机构分别是欧洲委员会(12篇),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9篇),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RI,9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7篇),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7篇),尤尼斯·肯尼迪·施莱弗国立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6篇),澳大利亚政府(4篇),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4篇),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理事会(4篇),西班牙政府(4篇)。论文所属的研究方向情况,教育研究378篇,占35.82%;商业经济学342 篇,占32.41%;社会学80篇,占7.58%;社会科学其他课题67篇,占6.35%;公共行政39篇,占3.69%;政府法律39篇,占3.69%;发展研究38篇,占3.60%;区域研究32篇,占3.03%;心理学32篇,占3.03%;历史26篇,占2.46%;人口统计学25篇,占2.37%,可见国际劳动教育研究方向多元,涉及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

(四)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国际劳动教育研究机构主要是欧美国家的科研院所,发文量排名前20的机构中美国占7家,英国有5家,加拿大、法国、德国、俄罗斯、瑞典、乌克兰和罗马尼亚各1家。世界银行作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组织,对劳动教育问题也较为关注,以世界银行为发文单位发表的论文有13篇,排名第四。除了17所高校外,还有3所研究机构,分别是德国伊扎劳动经济学研究所、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五)高被引论文情况

高被引论文是指被引用频次比较高的论文,高被引论文说明该篇文章在某个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被学术界广泛关注与认可,高被引论文同时也是评价研究人员及科研机构水平的重要指标,见表4。从高被引文献看,被引频次排名第一的是Hanushek等人2017年发表于《人力资源学报》(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冬季刊的《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和整个生命周期的劳动力市场结果》(Gener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abor-market Outcomes over the Lifecycle)一文,该文以11个国家的微观数据为基础,研究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2]。被引频次排名第二的论文也是研究劳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问题,即引入时间分配模型来解释高中体育参与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对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结果的影响[3]。排名前十的高被引文献主要发表于2000-2009年间,在研究主题方面,有9篇是研究劳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高被引论文的源发期刊多为高水平期刊,如《人力资源学报》(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经济学与统计学综述》(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牛津教育评论》(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教育经济学评论》(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中国经济评论》(China economic review)、《应用经济学》(Applied economics)等,被引频次前十的论文有3篇原发自《人力资源学报》。

三、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内容版图

(一)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研究主题的高度概括,分析高频次关键词能够反映出研究重点与热点。在Citespace操作界面中选择时间跨度为2000-2023年,时间切片为1年,选择每个切片中最常被引用或出现的项目的前10%,节点类型(Node Types)为“关键词(Keyword)”,阈值(c、cc、ccc)选择系统默认参数,即(2,2,20)(4,3,20)(3,3,20),采取开拓者修剪模式(pathfinder),输出关键词频次数据。从表5中可以看出,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的重要关键词有收益(Earning)、劳动力市场(Labour market)、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回报(Return)、影响(Impact)、就业(employment)等。其中,有2个关键词的频次超过50,分别为收益和劳动力市场。

(二)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的内容版图

根据图3可以看出,经过Citespace界面导出的数据,国际劳动教育研究有多个节点及其连线区域,并由此形成不同的热点,这些热点共有16个聚类,在分析16个聚类和解读相应文献的基础上,可以将国际劳动教育研究分为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劳动教育理念及其相关政策,第二部分是劳动教育与个体成长,第三部分是劳动教育课程与师资建设,第四部分是劳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第五部分是劳动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三)基于聚类标识和主要关键词的研究热点解读

1.劳动教育理念及相关政策

劳动教育理念主要是不同国家和学术流派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世界各国在劳动教育领域的不同认识导致了相关政策的差异。Susanto等人研究了教育、生产力和产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产业发展的成败取决于人力资源的质量,而人力资源的质量与劳动教育培养熟练劳动力紧密相关,完善教育政策是培养更多熟练劳动力发展战略的核心[4]。Du等人研究了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问题,指出尊重劳动者、实干兴国、创造伟大已成为劳动教育的主题,并从劳动观念、目标定位、目标确立、原则确定、内容设置、路径选择和保障确立等方面阐述新时期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内涵[5]。Esenina等人研究了18世纪至20世纪初德国专业教育学中发展优先次序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德国劳动学校的形成和发展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的理论和德国所接受的教育实践来确定的。德国进行劳动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向是慈善主义、手工主义、专业主义和行动主义,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体现了以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延续性[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