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还是寄生: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审视和实践进路

作者: 王子飞 林禄苑 饶慧婷

共生还是寄生: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审视和实践进路0

作者简介

王子飞(1984- ),男,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商学院院长,副教授,广东省社科联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互联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肇庆,526020);林禄苑(1983- ),女,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饶慧婷,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产教融合视阈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产业学院建设的机理与路径研究”(2023GXJK648);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2022年度质量工程教改项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的逻辑、困境与路径研究”(26);广东省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工作指导委员会2022年教改项目“产教融合视阈下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逻辑与路径研究”(2022CJRH03),主持人:王子飞

摘 要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自国家实施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以来,高职院校在相关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成效显著,但实践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通过对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组群逻辑进行逻辑审视,对共生理论在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适用性分析进行理论审视发现,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存在专业群互融性不强,建设理念滞后;专业群组群逻辑不清晰,同频共振效应低;专业群建设环境有待优化,外向性不强等现实困境。基于共生理论,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应加强共生单元构建,明晰共生模式,营造开放共生环境,注重治理机制优化。

关键词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共生理论

中图分类号 G7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0-0006-06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传统的学科体系和单一专业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元化、综合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对职业需求复杂多变的现实要求,旨在依托特色专业将不同专业紧密联系起来,实现协同培养,进而促进学科交叉和专业内涵式发展。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不仅关乎教育质量,更深刻关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全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共141个,其中A档26个、B档59个、C档56个。目前,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总体来说还处于探索阶段,既有成功经验,也面临一系列挑战。继续深入探究并审视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对于下一轮专业群建设及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逻辑审视: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

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提出“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这是我国从政府层面第一次正式提出专业群概念。自此高职院校关于专业群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逐渐活跃,但学界对专业群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界定。实践中一般将专业群定义为依托某一个优势特色专业由一系列密切相关的专业组成的专业集群,专业群并非仅仅将各个专业简单地堆叠在一起,而是基于内在的联系和逻辑关系而形成的有机整合[1][2]。专业群建设一般是依据学校优势专业特色,遵循专业特色发展逻辑思维而进行,每个专业在群内的角色及其相互关系是专业群建设首先要明确的问题[3]。群内专业在群体中都有其独特的定位和角色,彼此之间通过紧密的关联实现协同发展。厘清专业群群内专业间及其与“群主”是共生关系还是寄生关系,是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和专业群建设面临的实践问题。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重逻辑的交织。综合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组群逻辑,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逻辑:产业导向逻辑、学科导向逻辑和岗位群导向逻辑[4]。产业导向逻辑强调将专业群的设置与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群内专业的内在关联是基于区域某一特色产业导向而进行的专业集群。这意味着选择专业和课程应基于对产业链中不同环节的需求分析,以确保人才培养及供给能适应未来职业市场变化与人才需求。产业导向逻辑强调产教深度的融合,以保持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紧密联系和无缝匹配。学科导向逻辑强调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整合。专业群内的不同专业之间会有一定的学科交叉,通过跨学科合作,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教育。学科导向逻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多元性和综合性,以培养具备跨学科背景的综合型人才。岗位群导向逻辑强调将学生的培养与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相匹配。群内专业是基于岗位群对专业人才的岗位技能需求而进行的专业集群。通过与各类岗位群的合作不断调整专业群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以确保毕业生具备符合不同岗位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

审视当前专业群组群逻辑,可以发现这三种逻辑在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相互关联、互为支撑。产业导向逻辑为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方向,学科导向逻辑为专业之间的融合提供了支持,岗位群导向逻辑则保障了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产业与学科导向强调教育的内外部联系,而岗位群导向则着眼于学生的实际职业需求。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逻辑应着重综合考虑专业自身发展、产业需求和与岗位适配性,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组群逻辑设计,见图1。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只有摒弃功利性思想,以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逻辑起点,通过产业、学科和岗位群三个维度的交织,聚焦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培养,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审视:共生理论在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的适用性分析

共生理论强调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协同,将其应用于专业群建设,以更全面、更系统的视角,为专业群建设和培养职场适应性强、跨领域综合素质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理论支撑。共生理论作为一种生态学和系统论的概念,其强调不同生物体或组织之间在一个共同生态环境中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5]。共生理论三个基本要素为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6]。依据共生理论,审视当前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建设应强调不同专业之间的合作与互补,鼓励专业之间打破壁垒,共同探索、学习和创新,以适应快速变化的职业市场需求。

(一)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原指参与共生关系的生物体。共生单元包括个体、群体、种群、物种等不同层次的生物体,在共生关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可以是宿主、共生体或中间体,具体取决于它们在共生关系中的相互作用方式和功能。在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不同专业可以视为共生单元,它们在专业群中相互关联,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些专业既可以充当“群主”,为其他专业提供交叉学科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是“共生体”,从其他专业中获得新的视角和创新思维。同时,专业之间的合作还会涉及“中间体”,作为跨学科合作的桥梁,促进不同专业的交流与合作。专业群内专业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可以使专业之间形成协同效应,既加强各自优势、独立发展,又可以获得其他专业的补充,从而实现更贴合产业发展又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一般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作用机理,其主要分为互惠和相互依赖两种模式。在互惠模式中,共生单元之间通过交换资源或服务而获益,这种关系对于双方都有积极影响。在相互依赖模式中,共生单元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密,彼此之间无法独立存在,其互动对于双方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共生模式可以按照共生模式进行探索,其中互惠模式在专业群建设中比较适用,其强调不同专业之间通过知识、技能和资源交叉,实现互利共赢。如财经商贸类专业可以为工科类、艺术类专业提供市场意识、管理技能及财税知识培养和训练。专业群内的各专业之间相互依赖模式不应是简单的寄生关系,而是不同专业的深度融合,但这种融合是以专业的独立发展为前提进行的互动和共生。

(三)共生环境

共生环境原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环境。共生环境可以塑造共生单元的生态位,从而影响它们的行为、生命周期和相互作用。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的共生环境主要包括专业群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它对专业群发展格局塑造至关重要。共生环境在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专业群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专业群内部环境主要包括专业群各专业师生、学校硬软件教育教学资源及专业间的关系等。良好的内部共生环境可以促进专业群内各种资源的共享互惠,提升专业群及其各专业内涵式发展。专业群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区域经济状况、产业结构、社会需求等,这是影响专业群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外部环境会间接促进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及社会经济发展进行良好互动,进而提升整个专业群发展水平,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保障。从共生理论视角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的共生环境内在要求其人才培养应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对接,满足产业发展中岗位群对相关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问题审视: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共生单元:专业群互融性不强,建设理念滞后

在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共生单元作为关键要素,强调了各个专业在一个群体中的相互依赖性和协同合作。以共生单元为基点审视当前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主要存在专业群互融性不强和建设理念滞后等问题。一是专业群互融性不强。主要表现在群内各专业间通常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机制,不同专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常常是零散的,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在实践中专业群建设时常会出现部分专业在专业群中处于信息孤岛境地。专业群之间跨专业的合作平台和交流机制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不同专业之间的互相融合和协同发展还比较滞后,无法形成跨学科联合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局面。二是建设理念滞后,与区域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人才需求匹配度较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路径。当前专业群建设往往是依托学校的特色优势专业来作为“群主”进行组群,建设中往往会忽视群内其他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专业群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和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错位,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的跟踪和评价机制缺失。

(二)共生模式:专业群组群逻辑不清晰,同频共振效应低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中的共生模式问题是当前需要认真审视和探讨的内容。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共生模式的形成不仅仅是简单的合作堆砌,更需要在整体架构中形成清晰的组群逻辑。然而,在实践中专业群内部专业间的合作更多地停留在点对点的关系,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各个专业间的合作相对零散,无法形成较好的共振效应。一是缺乏明确的专业群组群发展路径和目标。“形聚而神散”是当前专业群建设最突出的问题。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无法形成协同合作和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各个专业往往自主开展建设,难以形成合力,以专业群建设促进群内专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局面还没有真正打开。专业群内各专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缺乏明确一致的认知,在资源配置和发展策略上存在较大差异。二是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协作机制。部分专业群立项之初,没有充分考虑专业间的科学内在逻辑关联,存在人为“拉郎配”现象。受办学条件和专业发展历史等因素影响,各专业发展的基础和侧重点不同,各个专业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这给专业群内部的协调合作带来困难,影响专业群整体实力的提升。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缺乏统一规划,各专业往往根据自身情况独立发展,在资源配置和协调合作等方面往往不均衡不对等,无法实现同频共振效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