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模块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作者: 赵大志 周璐璐
作者简介
赵大志(1977- ),男,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吉林,132000);周璐璐(1977- ),女,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院校专业课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模式研究”(2022ZCY116),主持人:赵大志;2024年度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航空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24ZCY165),主持人:王洪福
摘 要 模块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基于“三教”改革背景下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法改革的有益尝试,是源于混合式教学的积极探索。该模式以建构主义和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引入“活模块”教法设计策略,对常用教学方法予以流程化处理,并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形成可灵活组合的教法模块,有机实现了课堂教学在时间上的延伸、在方式上的拓展、在资源上的扩充、在教法上的深化。经过实践证明,该模式能够有效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深化混合式教学实践应用,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模块化;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0-0044-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要着眼于‘教好’,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切实在素质教育上取得真正的突破”[1]。“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主要抓手,而教学方法改革在“三教”改革中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作为将线下教学优势和线上教学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方法,混合式教学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主体作用[2]。基于此,本文结合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实际,探索构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模块化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新时期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新要求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推进虚拟工厂等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普遍应用”[3]。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普遍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4]。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做大做强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重点项目,扩大优质资源共享,推动教育教学与评价方式变革”[5]。2023年,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表示,全国有接近55%的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6]。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符合新时期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面临诸多困境亟待破解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在教学的主体、客体、媒介三个方面都面临着困境。例如,教学方式方法守旧,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通过黑板或PPT向学生单向传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方法运用仅为概念上的简单罗列或单一运用,未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师生特点有机结合,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强但理论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教师机械地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成为信息技术的简单堆砌,导致信息技术无法与教学方法进行有机融合等[7]。
(三)充分体现职教特色满足学生身心发展需要
混合式教学把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方式有机整合,既可以实现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也可以实现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及进度,既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8]。同时,模块化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为指导,是在对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实际和教学方法应用实际的基础上总结生成的,并将各教法模块适用方向、师生活动等予以明确标注,揭示了教学方法的运用规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普遍的指导作用,方便教师快捷地对各教法模块进行学习理解,使教学方法在使用上有章可循,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
(四)保障高职院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混合式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还提升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也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高职院校更快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有效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模块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的课中与课前、课后有机融合,在教学时间上实现了延伸;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在教学方式上实现了拓展;将传统资源与数字化资源有机融合,在教学资源上实现了扩充;将微课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思维导图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融合,在教学方法上实现了深化。这些延伸与拓展、扩充与深化改变了传统的单一输出式的“教”和机械输入式的“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为保障高职院校有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模块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建构是双向的,是需要学生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探索和认知,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相互交替过程中,主动地进行新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9]。深度学习强调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目标,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0]。两种理论为模块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科学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明了设计方向。建构主义理论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破与立”交替递进过程的阐述,为实现课前预学、课中深化、课后拓展的教学框架搭建提供了支撑,为模块化教学方法的操作流程设计提供了依据,使模块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充分体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螺旋式发展、递进式上升的规律。深度学习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和学融合,既非独授,也非自学;强调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结合学生特点,以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由教师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引导和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这为模块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明确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方向。
(二)构建思路与框架
模块化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和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依据“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教法应用理念,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师生特点等主要影响因素,引入“活模块”教法设计策略,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融合,将课中教学与课前预学、课后延伸有机衔接,将常用教学方法予以模块化设计,以此实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灵活组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模块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大主模块,如图1所示。
1.课前主模块
课前主模块的教学任务为课前预学,教学方式以线上教学为主,结合课前预学具体目标,课前预学可采取微课式、案例式、思维导图、引导文、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其教学方法模块具体流程如表1所示。
2.课中主模块
课中主模块的教学任务为课堂教学,教学方式以线下教学为主,结合课堂教学具体目标和教学内容、师生特点等要素,课中教学可采取岗位模拟、情境式、案例式、任务驱动、项目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其教学方法模块具体流程如表2所示。
3.课后主模块
课后主模块的教学任务为课后拓展延伸,教学方式以线上教学为主,结合课后拓展延伸具体目标,课后延伸可采取思维导图、案例式、合作学习、分层复习、视频分析等教学方法,其教学方法模块具体流程如表3所示。
(三)影响要素分析
1.教学目标:混合式教法模块选择的出发点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落脚点(预期结果)。教学目标不同,混合式教法模块选用将有所不同。如以了解、初识为教学目标,可采取课前自修、课中复习的教学设计思路,适合选用引导文、思维导图等教法模块;如以理解、应用分析为教学目标,可采取课前预学、课中分析、课后归纳的教学设计思路,适合选用案例式、任务式、思维导图等教法模块;如以掌握、灵活应用为教学目标,可采取课前探究、课中运用、课后拓展的教学设计思路,适合选用微课式、项目式、岗位模拟、合作学习等教法模块。
2.教学内容:混合式教法模块选择的着力点
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岗课赛证”为基础,可分为专业理论型、理实融合型和实践操作型三种类型。教学内容的类型不同,混合式教法模块选用的着力点也有所不同。如以专业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可采取课前预学、课中分析、课后归纳的教学设计思路,适合选用引导文、案例式、问题式、思维导图等教法模块;以理实融合为主的教学内容,可采取课前理实初探、课中理实融合运用、课后归纳拓展的教学设计思路,适合选用微课式、情境式、任务式、思维导图等教法模块;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内容,可采取课前实操筹备、课中实操体验、课后归纳反思的教学设计思路,适合选用微课式、情境式、项目式、岗位模拟、思维导图等教法模块。
3.学生特点:混合式教法模块选择的适应点
现代职业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选用混合式教法模块时,需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素养、知识与技能基础、学习习惯与喜好等因素,使教法模块能够较好地适应学生特点。如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和较强的学习自觉性,则适合选用引导文、问题式、合作学习等教法模块;如学生知识与技能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则适合选用情境式、案例式、岗位模拟等教法模块。
4.教师特点:混合式教法模块选择的可控点
教师在运用教法模块时,不仅需要对教法模块的运用充分理解和把握,还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选择有利于发挥自身特长的教法模块,从而实现对教法模块的有效运用和对课堂教学流程的有效操控。如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适合选用案例式、问题式、讨论式等教法模块;如教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适合选用项目式、模拟操作、岗位模拟等教法模块。
三、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模块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课前实行微课教学
课前实行微课教学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微课编制,在线发布。目的是为学生课前预学奠定良好基础。教师活动为编制课前预学微课,在线发布预学任务。学生活动为领取教师发布的课前预学任务,通过微课进行课前预学。第二,微课自修,理实初探。目的是通过微课学生预学,进行理论与实践初探,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教师活动为关注学生课前预学情况,对学生预学情况进行点评和督促。学生活动为通过教师发布的微课进行课前预学,对预学存在的问题及时报告。第三,在线交流,预学分析。目的是对学生预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对学生预学情况进行分析,为课堂教学内容完善奠定基础。教师活动为对学生预学问题进行梳理,完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为反馈预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