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助力新型劳动者培育的逻辑起点与实践路径

作者: 姜威

摘 要 新型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具有适应先进生产力质态、善于使用新型生产工具、具备多维知识和复合技能等特点。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跨界属性、时代属性,使得职业教育能够在新型劳动者培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培育新型劳动者是新阶段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适应性的应有之义。要通过强化要素创新性配置、建立动态化调整机制、构建工程师培养体系、加强制度化顶层设计、开展新样态劳动教育,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 职业教育;新型劳动者;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2-0033-06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创新,是对生产力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在实践中展现出了对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力与推动力。在理论研究层面,新质生产力得到了经济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2024年3月1日,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在《人民日报》刊发的文章《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指出,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就是要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遵循科技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等,以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为切入点,主动融入并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什么是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者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劳动者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回答好这些问题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适应性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者队伍的建设和能力的提升,从新型工资劳动者、新型城镇劳动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劳动者大军”,劳动者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拓展。新质生产力从理论到实践,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提供了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充实了我国劳动者队伍、优化了我国劳动者结构。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职业教育要尽快从理念和路径上转变,为培育一支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贡献力量。

一、新型劳动者的内涵及特征

(一)新型劳动者的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基本形态的三大要素,其中,劳动者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活动中,能够创造并使用劳动资料,将个人的知识、技术、能力等外化于劳动对象的个体,一般来讲,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作为最活跃且最具创造性的要素,劳动者凭借其主观能动性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随着生产力质态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如新型工资劳动者、新型城镇劳动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新型工资劳动者是指“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在产业比较利益和地区比较利益的驱动下,从传统农业转移出来的从事非农产业并以工资收入为基本生活来源的劳动者”[1];新型城镇劳动者是指“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由农村进入城镇务工,已经转化或即将转化为城镇居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从事二、三产业中技术含量较低的职业”[2];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是指在由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出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场景工作的劳动者,如快递员、外卖员等[3]。

无论是新型工资劳动者,还是新型城镇劳动者,抑或者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都是相对于传统劳动者而言的新型劳动者,体现了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为了适应不断进步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者必须展现出超强的“适应性”与“可塑性”,在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迅速更新,以更好地适应新的生产力质态和新的生产关系。2015年劳动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给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新型劳动者”的画像。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其形成是由劳动者“自身的自然力”和“蕴藏着的潜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工具劳动资料使用能力以及外在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产方式决定的[4]。从此意义上讲,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高低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呼唤新型劳动者。目前,学术界关于新型劳动者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基于已有对新型工资劳动者、新型城镇劳动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研究,本文认为,新型劳动者是指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创造并使用新型劳动资料,改造、重塑劳动对象,具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综合知识和复合能力的劳动者。新型劳动者在本质上,是作为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匹配的“新型生产要素”,能够创新性地配置土地、资本、管理、知识等生产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新型劳动者的特征

1.新型劳动者“新”在能够适应先进生产力质态

所谓“质态”是指当生产要素组成一个系统时,在物质、技术等属性上需要相互适应,这种相互适应的状态便是“质态”。不同发展程度和水平的生产力呈现出不同的“质态”,比如,传统的生产力质态以“固定”“实体”等为主要特征,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多为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而新质生产力的质态则以“信息”“虚拟”等为主要特征,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超越了传统物理的限制。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5]。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优化组合的跃升”则需要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非实体劳动资料,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不断扩大劳动对象,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2.新型劳动者“新”在具有更加科学合理的结构

新型劳动者不仅对劳动者个体素质和能力等提出新要求,对劳动者结构也提出新诉求。当前,我国劳动者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者数量超过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者数量,此外,劳动者队伍还呈现出“老龄化”趋势,根据联合国人口报告的数据,中国20~64岁人口在2015年达到顶点9.34亿后,便进入长期下降态势。而且在2030年之后下降速度加快,至2050年时仅为7.7亿人。这种劳动结构难以匹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一方面,要通过技术革命来革新第二产业的工作条件,吸引更多新型劳动者;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赋能来倍增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红利,应对劳动者“老龄化”问题。基于此,新型劳动者队伍必须具备科学合理的结构,至少要包括两类:一是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的战略人才,如拔尖创新人才;二是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的应用型人才,如工程技术人才。两类人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新型劳动者“新”在可善于使用新型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重要组成。马克思曾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产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工具。在表现形式上,生产工具分为实体形态、非实体形态两种。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迭代,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非实体形态生产工具,这些新型生产工具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能够极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型劳动者要熟练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匹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024年5月,人社部公示了新增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等19个新职业,新职业紧贴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对劳动者的数字化素养和数字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4.新型劳动者“新”在具备多维知识和复合技能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新型劳动者作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要素,其核心素养和能力也应该是“创新”。创新的一项重要技能就是不受已有知识的束缚,敢于突破已有“知识圈”进行创新性设计与创新性实践[7],突破已有“知识圈”的束缚就是要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的多维知识和复合技能。正如陈亮等人所说,“当代知识生产更关注解决社会提出的紧迫或长远问题,为此,须动员多学科或跨学科的专家来共同研究,需要更多具有跨学科意识与知识、掌握跨学科研究方法与能力的复合型研究者”[8]。对于新型劳动者而言,既需要掌握专业知识也需要具备通识知识,既要具备创造知识的能力更要具备转化知识的能力。在技能方面,要熟练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可迁移能力,能够满足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助力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

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和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源于其三个属性:类型属性、跨界属性和时代属性。

(一)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决定其具有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的重任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时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从“确定”到“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主要体现在为国家战略提供了不可缺少、不同类型的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国家战略人才凝练为七类: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其中,大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均是职业教育要培养的“类型化”人才。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主要体现在优化人才结构、丰富人才类型方面,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对于优化新型劳动者队伍,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技术工人等发挥重要作用。

(二)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决定其具有适应支撑产业发展的优势

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职业教育是一个平衡、开放的有机系统。一个不与外界环境进行任何联系的孤立系统,由于不能适时地输入能量,而内部要素相互作用不断消耗物质和能量,则必然导致该系统逐渐衰退直至瓦解、失去平衡[9]。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最主要的跨界就是与产业对接,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由产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正是基于此,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并多次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围绕重要产业行业整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现代产业学院、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型企业等正是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融合的实体化组织。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在于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职业教育由于其天然的跨界属性,将会主动适应并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其方式就是通过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对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配置,打破生产要素在主体、区域等方面的界限,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职业教育的时代属性,决定其具有迫切提升发展质量的需要

所谓时代性,是指职业教育在不同时期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例如,在19世纪60年代,以实业学校为代表的第一个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出现,其使命是“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职业教育的使命是培养重工业、国防等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技术人才,主要是中等技术人员;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职业教育的使命主要是优化教育结构;进入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的使命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10]。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曾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2022年5月1日,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新法中重申了职业教育的目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职业教育要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养新型劳动者等任务中找到新的时代坐标,以提高自身的质量和适应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