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点线面体”特色学徒制体系构建
作者: 钱志芳
摘 要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点线面体”特色学徒制体系构建有助于促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益于深度开发技术技能人才。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从梳理参与者作用点、明确资源流动线、延展实操行动面、打造系统循环体四方面出发,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点线面体”特色学徒制体系。面向中国式现代化,该体系的具体实施路径为:厘清特色学徒制的发力点,建立多中心协同育人模式;明确特色学徒制的切入线,推动四链加速聚合;夯实特色学徒制的行动面,完善高职教育顶层设计;创建特色学徒制的生态体,培养大国工匠。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特色学徒制;现代学徒制;点线面体;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3-0025-05
作者简介
钱志芳(1972- ),女,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义乌,322000)
基金项目
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轴四轮驱动’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对接模式探索与实践”(jg20180725);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评估方法研究”(ZJCVB25),主持人:钱志芳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并强调“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转型升级,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进民生福祉具有深远意义。特色学徒制是学习者从在校学习过渡到岗位学习的育人模式,是高职教育育人的新形态,可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赋能[1]。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简称“新《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与此同时,教育部公开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名单中,截至2023年6月底,试点高职院校共有410所,占比达72.95%。可见,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有助于推动企业、行业全方位参与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质量,从而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在发展过程中,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受到实践界、学界的共同关注。从实践界来看,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已深度扎根于中国特色文化社会土壤,并形成一套可运行的教学体系,不断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取得一定育人成效。从学界来看,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文献数量持续增加,相关内容主要涉及教学过程、构成要素、试点结果等方面[2]。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的相关研究内容虽然日渐丰富,但缺少对实践经验的升华,且极少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探讨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的价值意蕴。为此,本研究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视域,通过系统梳理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的价值意蕴及体系构建思路,打造高职教育“点线面体”特色学徒制体系,以推动特色学徒制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行稳致远。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点线面体”特色学徒制体系构建的价值意蕴
(一)从国家战略看,有助于促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点线面体”特色学徒制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一是有助于提升高职教育时代适应性。教育部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对西方学徒制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形成高职教育“点线面体”特色学徒制体系,助推高职教育提高时代适应性。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体系作为一种时代适应性较高的现代化育人体系,在结构、模式、规范等方面均更适合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3]。二是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环境中,高职教育构建“点线面体”特色学徒制体系可扩大知识传播范围,有效规避秘方嫡传、人身依附、行会私决等弊端[4],强化学徒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从而促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二)从教育改革看,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职教育“点线面体”特色学徒制体系构建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有利于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第一,有利于统一高职教育质量标准。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完善‘鲁班工坊’建设标准”“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支持行业组织、龙头企业参与制定标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通过构建“点线面体”特色学徒制体系,有机整合不同高职教育改革目标,有利于为统一高职教育质量标准提供参考,进而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第二,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202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发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强调“完善产教融合型企业认定标准”,并指出“引导企业按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院校构建“点线面体”特色学徒制体系,能够推动传统教育改革,进一步延伸高职教育办学空间,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成效和运行机制,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从全面育人看,有益于深度开发技术技能人才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点线面体”特色学徒制体系构建的目标之一在于:深度开发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好基础性储备工作。其一,有益于扩大技术技能人才规模。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职业教育法》指出“对新招用职工、在岗职工和转岗职工进行学徒培训,或者与职业学校联合招收学生,以工学结合的方式进行学徒培养”。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点线面体”特色学徒制体系侧重于全面育人,增强学徒的“四个自信”与“四个意识”,深度开发技术技能人才。其二,有利于缩短技术技能人才入职顶岗时间。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提出“通过企校合作、工学交替方式……达到‘转岗即能顶岗’”。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点线面体”特色学徒制体系的教学模式已不再局限于拜师型,而是新增了工学交替、企校合作等多种教学模式,缩短了技术技能人才入职顶岗时间,有利于做好技术技能人才资源基础性开发与储备工作。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点线面体”特色学徒制体系构建思路
(一)定点:以学徒需求为基础,梳理特色学徒制参与者作用点
各参与者在特色学徒制体系中均需找准作用点,才能协同助力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发展[5]。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政府的作用点在于统筹协调,结合学徒需求出台相关制度,加速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资源流动。高职院校的作用点在于及时对接企业用人要求,寻求增强企业参与积极性的途径,从而培养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企业需明确认识自身作用点,合理利用场景模拟、实训基地、校企关系、师傅委派等实习实践资源,逐渐形成一套可复制的成功经验,促进特色学徒制发展[6]。行业协会需科学处理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并积极配合校企以学徒需求为基础编写教材、研制教材课程考核标准,明确自身在审定技能师傅水平标准、行业认证标准、人才质量监控标准等方面的作用点。
(二)连线:以四链协同为线索,明确特色学徒制资源流动线
高职院校实施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学徒制,须以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协同为线索,发挥四链协同保障作用,明确特色学徒制资源流动线。第一,融合教育链与人才链。校企需协同开设课程,设计义务教育后各种教育类型之间的融通转换渠道,实现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教育资源共享、贯通互认,形成资源流动线路,培养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7]。第二,融合教育链与创新链。校企应共同紧跟科技创新步伐,在充分利用新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工艺、流程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第三,融合教育链与产业链。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各自人才培养优势,在标准、课程、教材制定以及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不断深度融合,畅通特色学徒制资源流动线路。
(三)展面:以新《职业教育法》为基准,延展特色学徒制实操行动面
高职院校与企业可遵循新《职业教育法》内容,探索延展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的实操行动层面。其一,依据新《职业教育法》第一章第六条内容,以“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为指导思想,采取“金融+财政+土地+税收”综合施策,扩大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人力资本投资行动面。其二,参照新《职业教育法》第三章第二十八条内容,突出工会、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等主体参与学徒制多元治理的法定权利和责任,从多元治理视角拓展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体系构建行动面。其三,依据新《职业教育法》第六章第五十四条至第五十八条内容指引,各地方政府可积极优化学徒人力资本投资政策,加强政策配套,推行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
(四)建体:以能工巧匠为向度,打造特色学徒制系统循环体
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以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先导,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梯次发展”的技能中国行动目标任务。在此政策导向下,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核心培养目标是塑造大国工匠[8]。为实现这一目标,校企需依据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运用特有的教育教学方式,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内植于学徒的行动与思想中,使劳动创造成为技术技能人才的初心使命,加速打造特色学徒制系统循环体。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点线面体”特色学徒制体系构建路径
为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体系的价值意蕴,本文根据定点、连线、展面、建体的构建思路,从梳理参与者作用点、明确资源流动线、延展实操行动面、打造系统循环体出发,具体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职教育“点线面体”特色学徒制体系,见图1。
(一)赋“魂”:厘清特色学徒制发力点,建立多中心协同育人模式
明确各级政府主体责任,以政府为中心打造协同育人模式。一方面,中央政府应承担综合协调与宏观管理职责,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将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发展纳入社会规划,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模式的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还应赋予省级政府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治理权力,使省级政府拥有统筹权、决策权,调动省级政府参与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协同育人工作的积极性,借此整合办学资源并促进教育特色化发展。
发挥行业组织协调作用,以行业组织为中心打造协同育人模式。其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行业组织应与其他参与者建立高效沟通机制,以充分发挥协调功能,提高其他参与者之间行业用人标准和数量质量结构等信息交流效率,增强协同育人成效。其二,行业组织应从制定统一课程标准、岗位能力标准、实习操作标准、质量监控和评价标准发力,协调其他参与主体,协同提高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学徒培养质量。
激励企业承担育人责任,以企业为中心打造协同育人模式。企业应基于中国式现代化人才需求,在招聘、培养、投资、实习等方面主动担负起责任,推动特色学徒制协同育人模式运行。在实践教学中,企业可以合理设置学徒实践时长和间隔,并组建高水平、有耐心的师傅团队,设立企业内部的学徒管理部门,以承担监督和把控协同育人全过程的责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特色学徒制体系构建。
深化院校育人功能,以院校为中心打造协同育人模式。高职院校可从多中心协同育人角度创设校本课程、实践、校风、教材、评级等多元教学培养体系,确保学徒在校期间获得足够的知识储备,提升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协同育人模式质量。同时,高职院校应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组建高职教育特色学徒制教师队伍,综合考虑教师的企业工作年限、学历层次、教学经验、授课能力,尤其强调教师教学态度、企业反馈信息和资格获取能力,助推特色学徒制协同育人模式搭建。
(二)归“律”:明确特色学徒制切入线,推动四链加速聚合
第一,关注人才链,对接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高职院校应及时掌握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产业人才需求变化趋势,精准分析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情况,进而调整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加强人才链与产业链、教育链的衔接度。另外,校企应联合探索建设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库、开发技术教学项目、升级课程标准与教材,以加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明确基于人才链的切入线,实现四链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