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家精神的主要特质、生成机制与培育路径

作者: 吴章荣

论教育家精神的主要特质、生成机制与培育路径0

摘 要 职教领域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具有鲜明的教育家精神特质。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阐释,对2010年以来的职教领域24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材料进行分析,将他们身上彰显的精神品质凝练概括为:钟情职教、志在强国的理想信念;涵养师德、以身立教的道德情操;深耕教学、科研育人的育人智慧;勇于挑战、追求卓越的躬耕态度;关爱学生、筑梦成才的仁爱之心;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弘道追求。职教领域教育家精神特质的生成得益于“需求-改变”“信念-支撑”“实践-养成”“价值-驱动”的实践机制,其培育路径为:榜样示范,引领职教教师热爱职教;尊师重教,提升职教教师职业地位;强化实践,提升职教教师专业素养;筑牢保障,支持职教教师笃志从教。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特质;生成机制;培育;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6-0006-07

一、问题提出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2023年9月9日,在全国第39个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阐释的“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涵丰富,逻辑严谨,旨意高远,是指引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的“航向标”。202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弘扬教育家精神,打造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出的全面系统部署[1]。教育家精神既扎根中国传统师道文化,又具有时代特征,是新时代优秀教师群体集体人格的体现。

目前,学界对教育家精神进行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或从理论、历史、实践等维度论证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2],或从基本蕴含和时代特征角度深入阐释教育家精神的内涵[3],或从历史、现实、未来等维度剖析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4],或围绕“当好教师”这一根本性主题探究弘扬教育家精神之道[5],或从教育家精神对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价值的角度阐释教师队伍建设路径[6][7]。总之,大多数学者主要从宏观、整体视角聚焦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本质内涵、时代价值、弘扬路径等方面开展研究,极少有学者选取具有教育家精神特质的优秀教师群体进行教育家精神具象化的实证研究。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以下简称“楷模”)是国家层面对在教育领域做出卓越贡献、树立典范的教师所授予的最高荣誉之一。从2010年以来,教育部会同国家有关权威媒体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活动。每次评选活动都严格按照程序公开推选,经全国各省级教育部门评选推荐,社会各界和广大学生、家长广泛参与投票,楷模评选委员会严格评选,评选工作领导小组最后审定。至2023年总共成功推选出146名楷模。楷模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先进事迹不仅彰显了其深厚的专业素养与无私的奉献精神,更蕴含了教育家精神特质。因此,本文选取职教领域的24名楷模作为研究对象,见表1,采用案例法和比较法,基于他们的先进事迹材料进行职教领域教育家精神具象化的实证研究,有助于引领职教领域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教育家精神的主要特质

(一)坚定钟情职教、志在强国的理想信念

钟情职教、志在强国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在职教楷模身上大我精神的具体体现。钟情职教是指职教楷模“热爱职业教育,视职业教育为自己的事业,将教书育人当作本分,坚守作为职业教育教师的职责,并为此奋斗终生”[8]。志在强国是职教楷模坚持立足职教来服务国家和奉献社会的教育理想,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教育使命感。

职教楷模肩负塑造高素质、高技能实用人才的崇高职责,牢固树立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信念,在工作中不断激发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愿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在教学、科研中躬耕实践,在社会服务中贡献力量。从职教楷模的先进事迹可以看出,他们始终怀着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崇高理想,胸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使命,默默耕耘“三尺讲台”,无私奉献职教事业。如,汪秀丽坚定地要办世界一流的中职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用自己的双手立业兴邦,最终用职教梦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9]。朱辉球一直秉承“以器载道、以匠立世、以艺弘德”的教育理念,守护、传承、弘扬中华精神家园,培养一代又一代非遗传人[10]。张先庚以实际行动践行为党为国为民初心,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中,书写新时代卫生健康教育者奋斗追梦新征程的巾帼华章[11]。

(二)陶冶涵养师德、以身立教的道德情操

涵养师德、以身立教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在楷模身上为师风范的生动体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12]。职教楷模群体在工作和生活上始终秉持严谨的师德规范,维护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操守,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榜样示范。

职业院校学生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差,从小缺失良好的家庭教育,未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需要职教教师牵手成长。职教教师只有做到以自身之德育学生之德,以自身的言行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从职教楷模的先进事迹可以看出,他们时时处处坚持修养高尚师德,始终在日常生活上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始终做到言传和身教统一。他们坚持把对学生的育德和育能结合起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以身作则,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如,丑武江认为;“学高方可为师,身正才可成范。”他常年坚持与学生一同上晚自习,在与学生肩并肩的努力中一起品尝收获的快乐[13]。林冬妹25年坚守教学一线,以自己的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和感染着每个学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航向标和指路人[14]。王培坚秉持“育人德为先,身教胜言传”的教育理念,用爱和知识呵护学生,把学生的成长成才当作最大的快乐[15]。

(三)锤炼深耕教学、科研育人的育人智慧

深耕教学、科研育人是“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在职教楷模身上匠心育才的具体体现。深耕教学“意味着教师在启迪学生智慧、滋养学生心灵的教育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个性提供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16]。科研育人是指职教楷模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

职业教育是“培养直接从事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者的教育”[17],注重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实践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强调与企业生产和社会服务紧密关联。职教教师唯有在教学和科研两个领域深入钻研,方能更有效地培育出既掌握扎实专业技能又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满足社会需求。从职教楷模的先进事迹可以看出,他们根据专业特点及学生认知、情感的发展规律,创新并灵活运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如,徐英杰善于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以身边常见的小物件为教具,巧妙地用特色课堂取代照本宣科。同时,职教楷模注重通过校企合作、带领学生参加科研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李粉霞组建了学生科研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刘少坤带领团队建立“院级—省级—国家级”三级技能大赛机制,研发“训—练—比—练—比”五步金牌培训法,提升学生的竞赛能力[18]。

(四)秉承勇于挑战、追求卓越的躬耕态度

勇于挑战、追求卓越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在职教楷模身上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勇于挑战意味着楷模面对学生基础薄弱、教学资源有限等困难,不退缩、不畏惧,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努力提升教学质量。追求卓越意味着楷模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探求教书育人的本质规律,让学生的成长获得更持续、更长久的动力。

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因此,职教教师需要具备对新技术的学习、研究能力,要善于把握行业、企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并勇于创新教学设计,雕琢教学艺术,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够无缝对接岗位需求。从职教楷模的先进事迹来看,他们具有勇于挑战的精神,勤俭敬业,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在不断学习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如,翟津在面对世界技能大赛中中国选手缺乏现场解决问题能力时,能够为每位选手定制个性化训练方案,从而全面提升选手的综合能力。禹诚义无反顾地投身“数控”这个陌生领域,到了废寝忘食、痴迷上瘾的地步[19]。张赛芬作为英语专业教师,不仅考取了钳工中级证书,还能熟练指导学生准确进行量、挫、磨、钻孔等各道工作程序[20]。

(五)涵养关爱学生、筑梦成才的仁爱之心

关爱学生、筑梦成才是“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在职教楷模身上爱生情怀的生动体现。关爱学生就是要求教育者秉持一种深厚的责任感与人文关怀,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与心理状态,确保学生能够茁壮成长。筑梦成才就是聚焦于学生未来就业与职业发展的核心需求,通过系统传授技术技能与专业知识,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职业发展道路。

相较于普通教育环境下的学生,职教学生更亟待教育者的深切关爱、持续鼓励与正面认可,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激发潜能,实现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从职教楷模先进事迹来看,他们对学生的关爱主要体现在以平等的姿态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找到自信,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如,卢桂英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走访学生,真心诚意与家长面谈交流,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爱是最重要的教育”的理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关乎着学生的专业发展和未来的生活幸福,楷模坚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前途和梦想赋能。如,魏亚丽耕耘职教一线27年,既注重技能培养、就业创业,更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让400多名中职学生成为本科生,屡次带领学生斩获全国冠军,创造世界纪录[21]。李粉霞在17年的班主任经历中从未让一个孩子离群,帮助无数的学生重拾信心走向工作岗位[22]。

(六)坚持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弘道追求

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是“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在职教楷模身上担当精神的生动展现。职教楷模作为新时代技艺精英,不仅要将自我的生存与发展与职教紧密联系,更应以广阔的胸怀和深邃的眼界,将自身技艺在服务社会中发挥作用,不仅彰显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还促进技艺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

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职教楷模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还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转型发展。从职教楷模先进事迹可以看出,他们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杰出代表,坚持把学以致用、服务社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如,李红波在做了两次癌症手术后还主动请缨到台江县中等职业学校扶贫,成为我国扶贫道路上的“最美女教师”。顾昌华作为农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带领团队不辞辛劳奔赴农业生产一线解决技术难题,为地方种植产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能手。李琳娜创新性地将教学活动与公益活动、精准扶贫结合,实施“助推海南电子商务发展”系列公益活动,为海南电商扶贫、新农村建设助力。许斌长期扎根基层,深入养殖生产一线,致力于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农村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品质,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教育家精神特质的生成机制

(一)“需求-改变”机制:经济转型、社会变革是生成基础

“需求-改变”是指在经济转型、社会变革过程中,现有的人才适应不了新形势的需要。为此,职教楷模群体勇于担负重任,努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纵观近代以来教育家的成长,何尝不是如此?教育家们始终坚持在服务国家、民族的需要上担当使命,从而形成至诚报国的教育思想。清末维新运动开始,教育家们面对内忧外患,发出“教育救国”的呼号;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教育家心系人民,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至诚报国体现为通过教育为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输送合格人才,实现国家富强[2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