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应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有更大担当和作为

作者: 周建松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高度,创造性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和重要内容。总书记从东北率先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到中央经济工作和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和全国多个场合强调“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并系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即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新制造、新材料、新服务、新产业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空间和赛道,形成了职业教育新时代发展的蓝海;另一方面,如果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对接新质生产力对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新型劳动工具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出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那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就难以实现。正因为这样,如何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要求,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便成为迫切需要认识和解决好的重要命题,我们的思考是:

第一,要加快调整和优化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新质生产力要求我们加快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力度和进程,要适应现代化产业体建设新要求和新制造、新材料、新服务、新产业建设新需求,适时调整学校专业结构,敢于淘汰落后产业发展的旧专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专业,形成新的专业布局体系。对此,要有革命性的勇气和决心。

第二,要加快改革和更新专业教育教学内容。要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及新劳动资料、劳动工具的新要求,及时调整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进基础课开设门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方法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之中,切实改变继续“用昨天的知识培养今天的人为明天服务”的落后教育观念和错误做法,努力用前沿和未来技术为明天培养人才。这是我们建设的重点。

第三,要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产教融合的国家制度体系和支持政策,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要求,我们一定要积极争取政府、行业、企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用的同时,办好产业学院。

第四,要加大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和知识更新力度。要积极构建国家、省、学校三级师资培养体系,推动形成国培为引领力、省培为推动力、校培为基础力的一体化培养体系。同时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育教学团队,积极在前沿技术技能领域聘好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形成推动新质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支撑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