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教育如何破题
作者: 孟凯 冯丽 王斯迪 刘雨寒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吉林省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吉林省出台“‘百千万’农业人才培养计划”,旨在通过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精准匹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政校企协同培养现代化大农业后备力量。这项工程被称为吉林教育服务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破题之举。吉林农业大学探索了“三融三通”改革、吉林工程职业学院探索了“五融五通”改革,一批县级职教中心立足县域实际,也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探索。全省正在加快形成服务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教育生态体系。
关键词 吉林省;农业现代化;涉农教育;县级职教中心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7-0014-07
一
在地球北纬43度的纬度带上,分布着世界三大黑土区——乌克兰大平原黑土区、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黑土区、中国东北平原黑土区。温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为黑土区粮食作物的生产提供了绝佳环境。位于中国东北黑土区核心区的吉林省,黑土面积约110万公顷,黑土耕地约83.2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5.6%。“插根筷子都能发芽”[1],人们曾这样形容吉林黑土地的肥沃。依靠这一优势,吉林省成为了著名的中国“黑土粮仓”/,全省粮食产量、粮食单产、粮食调出量均排在全国前列,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
2015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一些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3个重点,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建设,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要求吉林省“争当现代农业排头兵”。
吉林省委省政府表示,要坚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在农业强国建设中体现吉林担当[2]。吉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吉林省委关于集中力量补齐全面小康 “三农”领域短板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对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全面谋划和安排。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同样是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024年,吉林省教育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厅、粮食与物资储备局、畜牧业管理局决定联合实施“百千万”农业人才培养计划(简称“百千万计划”),计划在3年内重点为100家左右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培养1000名高素质农业人才,培训1万名在职员工。
“百千万计划”作为吉林教育服务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破题之举,受到了有关方面的热烈响应。2024年7月,吉林省教育厅在长春市九台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召开工作研讨会,来自地方政府、涉农院校、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科研机构等方面的代表就如何有效协同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进行工作交流和研讨。
吉林省教育厅组织了专班谋划“百千万计划”,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的赵新雅副处长是专班的重要成员,她说:“涉农企业与农民合作社是目前我省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主体,计划实施的宗旨就是要为这些关键主体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使其发展获得有效的人才保障。”她介绍,这项工作得到了有关方面的积极响应。目前,作为首批立项单位,共有23所本科院校、职业院校和58个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申报了有关项目;共立项校企协同育人项目39项,重点面向农产品仓储、加工、销售,畜禽养殖、疫病防治,农业机械设计、制造、维修等岗位开展协同育人工作,项目累计在3年内实施“订单式”培养学生3385人;共立项校企联合科技攻关项目23项,项目均来自企业生产一线需求,重点围绕肉牛繁育技术研发、智慧农业技术研发、新品种选育等领域开展协同攻关,助力企业技术升级、工艺改进;共立项助力企业职工成长项目41项,项目通过入职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帮助企业职工提升技能水平和学历层次,3年内计划累计培训17837人次。
二
曾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时向总书记作吉林省农业发展情况报告,时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现任吉林省政府参事的张凤春对吉林省的农业发展情况谙熟于心。他介绍:“随着农业产业在现代化建设中重要地位的突出和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更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这一趋势非常明显。目前全省有注册资金100万-500万元的涉农企业近4万家,这些企业不仅涉及化肥、种子等生产资料销售,还需要提供一系列后续服务和技术支持。”
张凤春介绍:“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传统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农民合作社是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缓解小农户与现代大市场对接难题的有效方式,这是大势所趋。目前,全省有合作社约7万多家。”
张凤春说:“涉农企业需要提升农作物产量并降低成本,以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民合作社当前特别需要提高农作物种植的标准化程度,确保同一地区同一品种,以利于田间管理以及大型机械化操作。此外,还要落实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等责任,从而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现代化,所以,这两大经济主体最为需要具有技术能力和经营管理知识的人才。”
中粮家佳康(吉林)有限公司是在吉林成立的属于中粮集团旗下的一家综合性涉农企业,在吉林经营了十几年,主要业务范围为牲畜禽养殖,谷物种植,农业机械服务,农产品初加工,饲料生产加工及销售,粮食收储,米、面、肉、禽、蛋、奶及水产品制造及销售,粪污处理综合利用等。公司副总经理宋江涛说:“吉林正在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企业也按照这个方向加快转型,对综合性的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需求十分紧迫,今年的经营型人才缺口在100人左右,和公司业务有关的技能型人才缺口在400人左右。”他希望能和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订单培养,得到亟需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梨树县考察时曾殷殷嘱托,要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各方支持下,吉林探索出了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地表,同时实现秸秆覆盖、土壤疏松、免耕播种与施肥、病虫草害防治等田间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的“梨树模式”,实施这一模式的主体是遍布全县的2700多个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其中之一的梨树县凤凰山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韩凤香说:“他们特别需要掌握农机技术的专业人才,同时还需要掌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药技术等的技术技能人才,近两年,他们签约了10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最后只留下2个,留不住人才是个大问题。”
“还要特别注意培养智慧农业人才。”张凤春说:“吉林省全面启动了数字农业建设。卫星定位种地,卫星监测灌溉,卫星‘拍照’勘测……‘高大上’的卫星正在吉林省的田间地头大展身手,让传统农业变得更智能。”他介绍,全省农村行政村正在逐步实现“村村通宽带”,全省建设了“吉林省数字农业农村云平台”。平台拥有卫星遥感、农业物联网、智慧农机等应用系统,面向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等提供农业生产等领域服务。所以,“‘百千万’计划要把培养智慧型的农业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带领农民‘慧’种地!”
三
来自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的张祺午研究员长期关注和研究农村职业教育问题。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百千万人才”本质上就是新型职业农民,应该具有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更智慧的特质。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这种综合素质的人才,对于吉林省教育来说,既是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重大的实践课题。
赵新雅认为,破解这些课题的途径就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统筹推进协同育人。她说:“事实上,吉林省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实践。”
来自吉林工程职业学院的沈成君副校长曾任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他专门介绍了吉林农业大学推进科教融汇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经验。
作为吉林省省属重点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与省农业科学院签署“新农科”建设合作框架协议,聚焦黑土地、聚焦新发展,双方携手打造校院深度合作共同体,构建“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
所谓“三融”,一是科教融合,即吉林农业大学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协同构建高校发展新模式,构建“农科教融合”新型合作关系;二是产教融合,即双方协同共建产教融合型育人平台;三是中外融合,即双方协同共建“一带一路”农业科教合作中心、国际农业技术转移中心、现代先进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持续开放融通,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能力。所谓“三通”,一是身份互通,允许并承认双方单位协同育人身份;二是成果互通,双方协同育人所获得的项目、获奖成果、论文、专利、专著等科研成果,在双方职称评聘或学校学科评估、专业认证时给予互通互认;三是经费互通,即允许双方针对人才培养、科研支出等方面财务政策互通,在深度合作领域内规范化合理取酬。学校以“三融三通”改革为推动力,打造农林教育开放育人和科技创新的新格局。
学校与省农业科学院共建了育人特区性质的实体教学机构——吉林省新农科长白山创新学院,确定了以卓越农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引领,以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体,以实用技能创新人才培养为辅助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创新学院为载体,大力推进“三化”建设。
——建设“融合化”学科专业体系。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打破学科边界,破除专业壁垒,推进农医工文理深度融合。着力打造药用动植物资源、农业生物科学、农林产业经济等学科;着力打造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兽医学等学科;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生态化要求,建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绿色专业;立足提升农业发展特色化水平,新办菌物科学与工程、农药化肥等新农科专业。瞄准农理医工文融合化发展方向,打造复合型专业;围绕推动农业品牌化发展趋势,打造新农科建设特色品牌。学校协同建设学科专业新集群,实施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打造以10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13个省级特色高水平学科为引领的农林类高峰学科群,新办智慧农业、菌物科学与工程、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10个新农科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7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教育部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4项。
——建设“多元化”师资队伍。依托国家和省部级人才、优秀教学团队等,选聘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高级职称研究创新型博硕导师88名,打造“多元化”协同育人师资队伍;依托国家人才,打造以国家级教学名师李玉院士、大豆杂交种“之父”孙寰为代表的高端师资团队;聘请涉农企业家、高级工程师担任“产业教授”,组建应用技能型实践教师队伍;依托国家留学基金部门、国家和省外专部门高端引智项目,引进国际知名专家,打造以著名专家领衔的国际联合型教师团队。
——建设“精准化”协同育人机制。发挥科教融汇优势,协调和推动多种要素主体参与协同育人,实现“精准化”运行。依托学校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汇聚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资源优势,建立了吉林省长白山科研协同创新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及现代农业创新平台;依托实践平台,建立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为依托、以专职导师为保障、以校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为载体的学生自主创新机制;政府部门、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组建协同育人联盟,成立理事会(董事会)负责整体的运行管理。
通过育人特区,学校建立了多种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直通车”模式。本科阶段学生可通过“书院+”成长路径,根据个性化需求选择“书院+国际课程”“书院+院所研学”“书院+企业实践”3种成才模式;研究生阶段有“4+X”本硕博连读和“2+X”硕博连读的“硕博直通车”模式;学校依托博士硕士授权学科专业,每年选拔240名学生进入本科人才培养创新班;省农业科学院建立省级博士研究生工作站,设立研究生创新基金;学校与省内脱贫摘帽贫困县和艰苦边远地区实行定向、精准化培养,在智慧农业、菌物科学与工程等11个专业实施“订单式”农科生培养,招生3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