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口变化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作者: 岳金凤 盛煜 王斯迪

地方人口变化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0

摘 要 教育为一定的人口服务,在全国面临“负增长、低生育、老龄化、高流动”的人口发展新形势下,为应对人口变化对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挑战,基于吉林省人口规模结构现状对2025-2050年职业教育学龄人口进行预测,对吉林省职业教育的学校、学生、师资配备及区域分布情况等进行系统梳理,结果显示:吉林省总人口呈现逐步减少趋势;老龄化人口比例逐步升高,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人口低生育化,出生人口持续减少;城镇化率缓慢,农村人口减少;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吉林省职业教育资源呈现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持续下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快速增长、成人教育发展不足等趋势。在人口发展新形势下,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生源危机、资源配置、城乡均衡发展、继续教育供需失衡等挑战。基于此,吉林省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动态监测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发展继续教育。

关键词 人口预测;职业教育;教育资源配置;生源危机;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7-0015-11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把教育强国建设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工程”[1] 。职业教育是国家多层次教育体系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对接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是实现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力量,更是把“人口红利”变为“技能人才红利”的转换器。

教育为一定的人口服务,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深刻影响着教育供给。当前,我国面临“负增长、低生育、老龄化、高流动”的人口发展新形势。职业教育在人口发展新形势下,加上受到“重普教、轻职教”传统观念影响,其招生更是遭遇挤压困境,同时也面临着技术发展对职业培训的需求、老龄化人口教育需求等不断扩大和加深等挑战。

2023年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同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东北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2]。”在全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下,吉林省面临更为严峻的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情况,这些问题对吉林省教育发展乃至全面振兴提出挑战。在此背景下,本研究系统梳理吉林省人口规模结构及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基于人口发展趋势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梳理当前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建议。

二、吉林省人口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总人口呈现逐年减少趋势

从人口总规模指标上看,2022年吉林省年末总人口为2347.69万人,比2021年减少27.68万人,比2010年减少397.59万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吉林省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1.71%,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0.34个百分点。从近二十年吉林省人口规模发展趋势可见,2010年是吉林省人口总数变化的节点,2000-2010年全省人口呈现缓慢增长趋势;2010年之后全省人口呈现大幅下降趋势。见图1。

从自然增长率指标上看,吉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1.61‰降至2022年的-4.07‰,连续5年出现人口负增长,见图2。

(二)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持续加重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2004-2021年吉林省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呈现快速上涨趋势,由2004年的12.1%上升到2021年的24.3%,涨幅达12个百分点。深度老龄社会,是指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4%的社会[3]。2021年吉林省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6.7%,表明吉林省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吉林省18岁以下人口占比呈下降趋势,由2004年的19.8%下降到2021年的13.6%,下降了6.2个百分点。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吉林省人口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11.71%、65.23%、23.06%,分别比全国相应人口年龄段比例高-6.24、1.88、4.3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相对于全国已经呈现的“低生育、老龄化”形势,吉林省表现出更严峻的形势。见图3。

(三)出生人口及出生率逐年减少

计划生育政策是人口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2014年我国推出“单独二孩”政策,生育效应小幅释放,2014、2015年吉林省出生人口为21.3万人、16.3万人;2016年“全面二孩”放开,同年出生人口上升至19.3万人,随后逐年下降,2022年出生人口为10.2万人,可见“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均未能实质性扭转低迷生育趋势。见图4。

出生人口由受育龄妇女规模和生育率决定。在总和生育率走低和育龄妇女规模下滑的双重影响下,吉林省出生人口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预计出生人口将持续低迷。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300.90‰,也就是说每一位育龄妇女平均生育1.3个孩子,这个数字仍然低于维持人口稳定的水平,即2.1个孩子。而吉林省综合生育率为879.21‰,更是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的水平。低生育将进一步减少教育生源规模、降低劳动人口规模、加剧老龄化水平。

(四)城镇化率缓慢增长

截至2022年末,吉林省总人口为2347.6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96.1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73%,较上年末提高0.37个百分点。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吉林省城镇化率在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至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缓慢增长;2011年以后增速较之前显著提高,人口向城镇流动加剧。相关研究显示,东北地区县域人口收缩加深、规模加大,且县域人口收缩集中在青年人口。

统计数据显示,2005-2022年,吉林省城镇人口基本维持在1500万人左右;乡村人口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尤其从2010年开始,到2022年乡村人口减少了429万人。大量乡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但由于吉林省总人口流失严重,导致城镇人口总数基本维持不变,促进了吉林省城镇化率的提升,由2010年的53.3%提升至63.7%。见图5。

(五)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

受教育程度经常被用作衡量人力资本的替代指标,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与个人能力水平、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发展有关。通过教育,个体能够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生产力和竞争力。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吉林省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9.49年增长至10.17年。对吉林省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呈现快速上升趋势,见图6。从学历结构上看,文盲、小学和初中学历人口占比呈现快速下降趋势,高中、大学学历人口占比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尤其是大学学历人口占比增速最快。

(六)区域人口分布差异加大

区域人口不平衡,背后折射的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末,吉林省9个市区的人口分布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人口呈现向中心城市高度集中的趋势,长春市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3;二是不同区域的人口结构有着明显区别,松原市、长春市、四平市18岁以下人口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从近十年区域人口总体规模变化情况看,全省总人口减少141.89万人,在全省9个市区中只有长春市人口是增长的,增长了94.8万人。见表1、表2。

(七)基于人口规模结构现状的人口预测

人口预测的第一要务是为规划服务。本研究通过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基础数据及假设来确定人口变动因素,包括基础人口、生育水平、生育模式、死亡水平、死亡模式、出生性别比、迁移水平和迁移模式等,并采用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和联合国人口司共同研发的国际人口预测软件PADIS—INT,对吉林省2025-2050年的人口发展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如下:

1.出生人口预测

预测数据显示,2025-2050年吉林省出生人口呈现逐渐减少趋势,出生人口将从2025年的10.2万人降低至2030年的9.0万人,2030-2040年呈现小幅下降,减少约1.3万人,2040-2050年出生人口降速增加,减少约2.0万人,即2050年出生人口预测为5.6万人。见图7。

2.15~17岁人口规模预测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法规政策规定及统计分析,15~17岁为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18~22岁为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5~17岁人口作为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是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共同的适龄人口段,该数据的预测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2025-2050年预测数据显示,2025-2038年下降速度加快,2039-2050年逐渐趋于平稳,见图8。

3.18~22岁人口规模预测

18~22岁人口是高等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是普通高校和职业本专科共同的适龄人口段,该数据的预测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2025-2050年预测数据显示,2025-2028年,18~22岁人口呈现小幅增长趋势,2029-2041年下降速度加快,2042-2050年逐渐趋于平稳,见图9。

三、吉林省职业教育资源及配置情况

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更为迫切,这就需要培养生产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充分发挥类型教育特色,应对生源规模变化,顺应人口发展新形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系统梳理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结构及区域分布,是统筹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一)历年各学段在校生数变化情况

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优化要基于学龄人口的规模和结构,各学段在校生规模是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生源规模的基础。统计数据显示,2004-2022年吉林省普通小学在校生数呈现下降趋势,由2005年的163万人下降到2021年的115万人,减少了48万人;初中在校生数也呈现总体下降趋势,由2011年的75万人减少到2021年的60万人;高中阶段在校生数总体呈现先上升再下降再缓慢上升趋势,2014年之后整体保持稳定,保持在55万人左右。在高中教育阶段,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学生规模呈现不同的发展方向,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从2009年开始持续下降,相应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呈现小幅稳定增长趋势。见图10。

(二)历年中职教育情况[5]

1.学校规模与结构

统计数据显示,2010-2022年,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规模从386所减少至237所,平均以每年12.4所的速度减少。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学校,2010年三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比例分别为13.0%、21.2%、48.2%,2021年三类学校所占比例分别为13.7%、28.6%、57.7%。见图11。可见,中等职业学校呈现快速减少趋势,且职业高中占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半以上。

2.学生规模与结构

统计数据显示,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从2010年的29.24万人减少至2022年的13.27万人。2010-2015年呈现大幅减少趋势,减少半数以上;2015年至今处于稳定小幅上涨态势。见图12。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专业大类分布排在前六位的有医药卫生大类、交通运输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装备制造大类、农林牧渔大类,占比分别为16.3%、14.0%、13.7%、13.5%、13.1%、8.9%,合计占在校生总数的近80%。见表3。

3.师资规模与结构

建强高质量教育体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国教育大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2022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一般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不低于60人,师生比达到1∶20”。统计数据显示,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师生比为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1∶15.2上升至2022年的1∶9.8,专任教师配备总体规模充足。见图1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