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职业教育政策演进:历程、逻辑与启示

作者: 冯帮 梁燕萍

新中国成立75年来职业教育政策演进:历程、逻辑与启示 0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波澜壮阔,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不断完善,14亿人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正逐步成为现实,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今天的中国,正从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75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精彩纷呈。本期,我们推出一组关于新中国成立75年职业教育发展的系列研究文章。研究内容涵括75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治理的制度变迁、劳动教育的演进历程、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发展历程。

摘 要 职业教育政策作为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指导建设职业教育强国的关键。梳理新中国成立75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对优化与调整职业教育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选取35份职业教育政策进行分析,中国职业教育政策可划分为初创与探索、恢复与发展、规范与提升、改革与深化、提质与创新五个演进历程,呈现出以践行职业教育使命为根本的功能逻辑、以建设职业教育体系为主线的任务逻辑、以强调政校企行协同为特色的共治逻辑、以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为导向的发展逻辑。基于上述逻辑,应适应职业教育使命,服务职教强国建设;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配套政策;完善产教融合政策,激发主体办学活力;建立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全面提升质量。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5年;职业教育政策;演进历程;演进逻辑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0-0008-08

职业教育政策是教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和国家领导职业教育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新中国成立75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取得巨大成就。2023年,我国中高职和本科职业学校共有8665所[1],学校规模明显增长,且在校生数量大幅增加,从1949年各类职业学校在校生仅30万人,到如今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名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国家在职业教育政策方面的支持和引导密不可分。职业教育政策作为一项指导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开展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需要体现不同时期、不同时代背景对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政策文本分析是剖析职业教育政策演进历程和逻辑的重要方法,通过对新中国成立75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文本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为当前建设职业教育强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向,也能够为优化与调整未来一个时期中国职业教育政策提供借鉴启示。

职业教育政策文本包括国家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所颁布的关于职业教育的方针、法律、决定、纲要、计划、意见等。本研究主要基于国家层面的职业教育政策文本,通过中国政府网站、教育部网站等权威机构查阅职业教育政策信息,共搜集到1949年至2024年9月间发布的职业教育政策文本214份。在此基础上,根据权威性、直接相关性和非趋同性原则,主要选取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为主要颁布部门,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以及起到纲领性作用的35份职业教育政策文本作为研究样本。

一、历史回顾:新中国成立75年来职业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

对35份政策文本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法规类、决定类、纲要类、意见类、指示类、计划类、办法类、标准类、方案类、报告类、规定类、通知类和章程类,见表1。

通过对以上35份职业教育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和里程碑文件出台等历史节点,将职业教育政策演进历程划分为1949-1977年的初创与探索期、1978-1990年的恢复与发展期、1991-2001年的规范与提升期、2002-2013年的改革与深化期、2014年至今的提质与创新期五个阶段。

(一)初创与探索期(1949-1977年)

对这一阶段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政策文本见表2。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迫切需要大量技术技能人才。当时我国的教育方针主张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3]。这一阶段的职业教育政策以服务国家教育方针、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为使命,最终目的是培养中等专业干部。具体而言,当时职业教育政策要求具有三方面特点。

一是加强工农教育。1950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提出,要给予工农干部专门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他们成为新的知识分子[4]。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第一次以法令形式明确了职业技术教育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充分保障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自此,中央和地方的国民经济主管部门大力创办各种技术学校和训练班,以培养工业、农业、交通和运输等方面的技术人才。

二是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1952年,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对中等技术学校的方针和任务、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教材、学校经费、毕业生分配等提出规范要求[5],为确立新的中等专业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1953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与中等技术学校学生生产实习工作的决定》,提出保障生产实习质量的要求,以改进学校对生产实习重视不够、实习目标不明确、实习计划不周密等不足[6]。1954年,政务院颁布的《关于改进中等专业教育的决定》在学习年限、教学工作、学校章程和学校领导等方面提出改进决定,以提高培养中等专业干部的质量。同年,政务院制订的《中等专业学校章程》对中等专业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起到保障作用。在各项职业教育政策支持下,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

三是加强地方对职业教育的领导。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明确提出,职业中学、一般中等专业学校和各级业余学校的设置和发展由地方自行决定,同时加强地方对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的分配权力,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更好地培养与当地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技术人才[7]。

截至1965年,全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初具规模,有中等职业学校7294所,在校生126.65万人,占当时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53.2%[8]。后来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全国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在校学生被迫离校,大批中等专业学校裁并,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陷入停滞。

(二)恢复与发展期(1978-1990年)

对这一阶段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政策文本见表3。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这一阶段的职业教育政策以解决改革开放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使命,旨在促进培养与国民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技术人才,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比例。受文革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急剧减少,在校生仅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7.6%,中等教育结构严重失衡[9]。1980年,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发布的《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提出,通过改革、改办、举办等多种方式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提高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数在整个高级中等教育中的比例[10]。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革农村学校教育若干问题的通知》和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改革城市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分别确定农村和城市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向、途径和要求[11][12]。经过数年努力,中国职业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实现了明显跃升。到1990年底,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有1.6万多所,在校生超过600万人,高中阶段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数之比已接近11[13]。

二是首次提出建设职业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政策缺乏对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系统性规划,导致职业教育单一化发展,难以适应和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对高素质劳动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此,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职业教育体系,明确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14],标志着职业教育体制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同时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标准化、法治化问题提上了日程。

三是重视职业教育师资水平。职业技术学校规模的快速发展,引发教师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严峻挑战。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系统,着力解决师资的培养和培训问题[15]。

(三)规范与提升期(1991-2001年)

对这一阶段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政策文本见表4。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基础工程,而且对于巩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特殊意义[16]。因此,这一阶段的职业教育政策以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技术人才为使命,以规范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主要任务,具体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推动职业教育规范化。199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在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着重强调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提出20世纪90年代末要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同时对职业技术培训、成人教育也提出了相关发展要求[17]。接着在高职领域,重点规范职业大学健康发展的路径;在中职领域,2001年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标志着中等职业学校从粗放型扩张走向标准化建设。

二是推动中等专业教育适应性发展。中等专业教育是需要大力发展的重要领域,培养出来的中等专业人才应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建设。1993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提出,根据地方及各行业的经济建设对中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进行专业调整和设置[18]。1994年,国家教委发布的《关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与就业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增强地方招生自主权,同时通过改革毕业生统包统配制度,加强对农村、艰苦行业和地区的人才输送。

三是推动职业教育法治化。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职业教育的地位及其体系构成,标志着职业教育开始进入法治化发展道路。

四是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1998年,国家教委发布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并从教学内容、教育观念、教学实践等方面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19]。

(四)改革与深化期(2002-2013年)

对这一阶段职业教育政策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政策文本见表5。

进入21世纪,我国迎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这一阶段职业教育政策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为使命,“稳规模、提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政策的重要主张。职业教育政策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彰显以改革促发展的行动意志。中国职业教育经过长达半世纪的发展,在规模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办学体制、管理体系、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仍然存在突出问题,不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200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针对上述突出问题提出改革措施,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适应。其后,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作出30项决定,覆盖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以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到2020年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出全面规划。

二是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中国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200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更深层次、更为关键与核心的领域。随后政府部门力推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开展试点,并取得成功经验,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提供了前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