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劳动教育的演进历程、发展逻辑与基本经验
作者: 许智勇摘 要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劳动教育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历经酝酿探索、改革发展、体系深化、全面育人四个发展阶段,取得巨大成就。在发展过程中,我国劳动教育形成了根植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发展、劳动的多样性决定劳动教育全面性发展、劳动教育从外在设计到内生动力双重发展、创造性劳动教育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四重逻辑,凝练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握育人方向、与时俱进构建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融合的体制机制、分级分类分域有针对性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不断加强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的养成教育四条基本经验。
关键词 劳动教育;演进历程;发展逻辑;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30-0023-08
一、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劳动教育的演进历程
(一)劳动教育的酝酿探索阶段(1949-1979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劳动人民成为新中国的主人,“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口号成为建设新中国的号角。为了顺利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早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4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的公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爱劳动”[1],把“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观念作为消除旧社会鄙视工农体力劳动的政治宣示,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中,随之劳动教育工作开始酝酿。1950年,教育部提出了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方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实习”[2],推动学生生产实习过程中积极参加体力劳动锻炼,消除轻视体力劳动的错误观念。1954年,共青团中央发布指导文件,明确指出“国家办学校教育青年一代,目的使他们能更好地参加劳动,成为社会主义的自觉的积极的建设者”[3]。这反映出当时学校教育突出劳动教育,以服务于新中国工农业生产建设。
1957年,为了发展生产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政治觉悟和文化知识的年轻人成为当务之急。毛泽东主席及时发出了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4]的号召,给新一代人的教育培养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既要积极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又要掌握工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同年,毛泽东主席提出,“知识分子要积极走进工厂走进农村,把书本知识与工农人民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劳动教育作为知识分子世界观改造的方法手段。1958年,党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正式提出把“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作为党的教育方针。随之,各级各类学校贯彻执行课堂教学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开设了一系列的生产知识课程、手工劳动课程等基本生产知识和技术教育的内容,鼓励师生与劳动人民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主义建设,劳动教育以培养学生树立无产阶级劳动态度,养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无私贡献的劳动习惯,成为当时主要的教学内容。
1959年之后,我国开始独立自主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探索,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加强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锻炼活动。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实现培养又红又专的劳动者,党和政府制定了多劳多得的劳动分配制度,全社会营造学生毕业后投身工农业生产劳动中的浓厚政治氛围,树立了“劳动不分贵贱”“以当工人、农民为荣”的思想观念,全社会广泛开展“学习劳动模范”先进事迹活动,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劳动模范好榜样活动。
各级各类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定期参加工农业一线生产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教育活动,劳动态度作为每学期学生“德智体”各方面表现鉴定的一个重要内容指标,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参观劳动作业实习等。1966年之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成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毛泽东主席提倡劳动教育“开门办学”,各地贯彻落实创建一大批劳动学校,学生主要学习任务就是劳动。20世纪70年代,随着“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兴起,各级政府把组织大中小学学生参加工业、农业体力劳动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主要任务。
综上,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我国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政策,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服务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曲折中探索发展,为后续劳动教育科学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劳动教育的改革发展阶段(1980-1999年)
进入20世纪80年代,政治上拨乱反正,思想上实事求是,经济上体制改革,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急需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劳动人才服务改革开放、服务现代化建设。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及时提出了要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邓小平指出,“劳动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6]。随后,一系列劳动教育的政策文件陆续颁布,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开始一系列教育改革。1981年,教育部在推出的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中,要求尽快设立劳动技术课,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技能训练,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安排,通过劳动技术课学习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知识。为了加强劳动教育,1982年国家开始将一批普通高中转办成为职业高中,同时,提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1983年,国务院颁发了《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提出“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既要实现劳动技能的训练,也要重点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7],这是在思想层面上对学生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落实,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勤工助学活动等方法,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1985年,党中央决定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以“提高民族素质”[8]。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具有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成为主旋律。1986年,在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草案)》中,提出了“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适当进行劳动教育”[9]的要求,并确定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1987年,国家教委制定了统一的中学劳动课教学大纲,明确了劳动教育内容要“重点择取与工农业、服务业密切相关的常用技能”[10],开始与职业教育的内容逐步融合,同时,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加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和习惯的养成。1987年颁布的《中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校在施加劳动教育时,始终要有意识地将思想教育融入劳动技术课的全过程中”[11]。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德育课程成为劳动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1988年,党中央在《关于组织实施“燎原计划”的请示的通知》中指出,“适当组织农村中小学生接受劳动技能、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学生的素质”。
20世纪90年代,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国不断加大劳动教育改革力度,加强社会实践环节,增强学生与工农群众的结合。1990年,国家教委做出课程调整安排,增设劳动技术课。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意见》,提出高等学校要实现生产、教学、科研的结合,随后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把“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之一”[12],这一原则在1995年作为法律条文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标志着劳动教育进入法治化、规范化新时期。
1994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各级各类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调查等新型社会实践活动方式迅速兴起,通过走村入户开展科技推广、下乡支教、扶贫扫盲、普法宣传、文艺下乡等多种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调查形式,创新劳动教育载体,培养学生热爱人民、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思想政治品质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13]。
综上,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劳动教育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完善办学体制机制,加强劳动课程教学改革,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劳动思想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
(三)劳动教育的体系深化阶段(2000-2011年)
进入21世纪,我国迈入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新时期,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推动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2000年,教育部把普通高级中学之前开设劳动技术教育劳动课程,改设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001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成为必修课;同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社会责任感”[14]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其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新方针,强调劳动教育只有通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培养其创新实践能力。
2003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关键作用,提出“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劳动情感、增强劳动观念、提升劳动审美、激发创新动力,推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由此,劳动教育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着力构建劳动教育与新的课程形式、新的实践活动方式相结合的机制。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等4部门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要求“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技术改造、工艺革新、先进适用技术传播”。2007年,在教育部的工作会议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青年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根本途径,致力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被列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2010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15]。这反映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劳动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着力加强学生正确劳动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要求。
这一时期我国劳动教育的方针政策,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由“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扩展延伸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教育目标,优化整合劳动教育内容,技术教育与情感教育并重,通过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加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不断深化劳动教育体系建设。
(四)劳动教育的全面育人阶段(2012年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出一系列新的重大发展战略。面对经济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机遇,健全完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促进育人全面发展,新时代劳动教育在改革创新中砥砺前行。
党中央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注重加强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诚实劳动品质教育。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会,强调要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和态度,广泛开展“尊重劳动”的教育[16]。随之,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把“三爱”纳入到日常的学校办学全过程[17]。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于2013年颁布《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改革的意见》,提出把“热爱劳动、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情况,作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的指标之一”[18]。2015年,教育部等多部门出台《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9],确定了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为了保障劳动教育的独立法律地位,201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要坚持“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20],从法律上指明了劳动教育的规范路径。2015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劳动教育对德智体美四育的重要功能,为构建全面育人的新局面提供保障。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加强劳动教育,目标是充分发挥其综合育人的功能”[21]。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将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22],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制,要把劳动教育作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必要方式和重点任务。这表明劳动教育与其他各育共创“五育并举”教育新格局已经形成,劳动教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关键一举,强化了劳动教育的独立地位。